(一)以农业地理为主要研究方向

1960年之后由于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国家处处强调保密,经济地理方向难于获取生产分布的相关资料,加之李富春副总理宣布“三年之内不搞城市规划”,致使各项规划活动暂停。在此情况下,因农业地理方向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研究资料也相对宽松,这段时间,包括北大在内的全国地理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将农业地理作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1962年7月初,在仇先生的带领下,教研室几位老师骑自行车考察海淀区,为59级选择农业地理实习地点,最后确定胡兆量、魏心镇和我三人带队到海淀人民公社进行一个月的调研,按专题研究写出实习报告,揭示郊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对六郎庄生产大队用工量分析,发现当地全年只种植一季水稻,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调查组建议当地应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开展水稻、蔬菜、养鸭等多种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指导老师胡兆量据此撰写了“海淀人民公社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一文,在1963年全国经济地理年会上宣读。

1964年,北京市科委组织北大、农大等高校对怀柔县举行综合考察。借此机会,教研室安排经济地理专业61级进行农业地理实习。带队老师有胡兆量、董黎明、范心圻。师生们发现怀柔不论自然条件、农业结构乃至社会经济存在巨大差异,南部平原、浅山区盛产小麦、板栗,经济水平较高;北部深山区地势高寒,只适合发展林牧业。在社会经济领域,怀柔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贫穷的北部山区,我们第一次深入基层,在农民家里吃到代替粮食的野菜和榆树皮;在白河流域的山区,大车店就是最好的旅馆。通过考察还明确农业地理的作用并非去指导农民如何种地,其基本任务是揭示区域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为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供依据,这也是后来经济地理学界为什么集中力量探索农业区划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与自然条件关系十分密切,这次考察我系自然地理专业的师生积极参与,进一步印证了这两个专业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例如考察中我们共同发现,怀沙河下游盛产板栗,而上游和昌平一带以柿子为主,这一果林分布的地理差异主要是由土壤分布的差异造成的。究其原因,板栗适宜在酸性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而柿子则喜好碱性的石灰岩风化形成的土质。在考察中,自然地理教研室的林超先生将自然、经济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阶段交通地理方面的研究也小有收获。一是杨吾扬与我国水泥设计院合作,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开展我国水泥产销区划的研究,力图找到最短的水泥运输路线。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合作单位的好评,并写成论文“关于产销区划的一些原理、方法的介绍和体会”在《地理学报》上发表。其二是1963年夏,在仇为之主任的带领下,杨吾扬、魏心镇和我等4位教师与天津市海河航运管理局技术室合作,结合59级的生产实习,对天津海河段的水运状况、工业布局、水系的改造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重点分析了盐业生产与水运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水运管理上存在的双重管理问题,研究了开辟一条人工运河——洪泥河的可行性。上述调研成果,获得当地主管部门的好评。此外,师生们还参观天津古老的三条石街巷,了解民族工业的源头和当年工人艰辛的生活。因天津住宿条件很差,师生们克服住宿条件的困难,几十个人挤在一条公务船上工作、休息,其乐融融。实习结束之后,在仇为之先生指导下,利用调研成果,我独立完成了毕业之后第一篇论文“论洪泥河的合理腹地”,并参加了次年北京地理学会的年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