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异常活跃的教学、学术交流

与老牌的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理系相比,50年代的北大地理系显得十分年轻。经济地理专业更从一张白纸起家,几个刚从中国人民大学过来的老师显然无法支撑整个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面对这一状况,56级有几个同学呼吁北大经济地理专业应与南京大学地理系合并,这一要求得到杨吾扬和江美球两位青年教师的支持,从而也给教研室办学带来不少压力。为了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教研室主任仇为之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的方式,力图弥补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邀请国内著名的地理学家到北大讲课或做学术报告,以增强办学力量,同时也为学生及时补充新鲜的养料。当时采用两种方式:①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工业生产原理、经济区划等课程分别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承担,其中不乏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如吴传钧、李慕贞、孙盘寿、杨树珍等。②专题讲座: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给师生们做学术报告。印象较深的有:地理所邓静中先生两度到北大讲述他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是50年代通过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考察,他提出了因气候条件影响不宜在北疆而应该在吐鲁番种植棉花的建议;第二次是在讲述农业区划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区划的方案。为了填补区域规划的空白,仇为之邀请建工部吴洛山工程师结合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的选址,到北大讲述我国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此外还邀请清华大学留学波兰的朱畅中讲授城市规划的内容。上述讲座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在“请进来”的同时,教研室的年轻教师也被送出去参加野外考察和进修,杨吾扬50年代曾与中科院地理所的研究人员参加新疆棉花基地的综合考察,并在《地理学报》发表了“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棉花基地的经济条件”一文(1959),魏心镇则在北师大地理系进修工业地理,指导老师是苏联专家拉科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