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啊

2.1.1 “啊”的用法

“啊”作为语气词的身份毋庸置疑,但它表达的语气意义却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有的从篇章角度看,如Boya Li(2006)认为“啊”强调其上下文相关;也有的试图给出统一的语义解释,如Li & Thompson(1981)认为其作用是舒缓语气。

观察“啊”的分布,适合各种句类。1892年《官话类编》对语气词“啊”的用法观察得非常仔细:

啊A1,É1:有不同用法的句末小品词:

1.正式称呼或祈祷的结尾:我们在天上的父。|李四,为人都有个天理良心哪,你这样糟蹋好人,是有罪的呀。

2.疑问的结尾:才回来吗?家里都好?|你要和我一块儿走,还是要先走哪?

3.强调命令或宣告:天不早喇,你得赶快的走。|张三哪张三哪,我们姓张的脸,都叫你自己丢了

(第六十一课)

“啊”在不同的句类中作用不全然一致,对命题的肯定程度和对说话者的态度都有不同。北大中文系(1982)认为“啊”在问句中使语气缓和而不生硬,在陈述句中表示解释、申明、显而易见。“解释、申明”常与表现强硬的态度相联系,那么陈述句中的“啊”和疑问句中的“啊”就是矛盾的。

吕叔湘(1942)指出,多数“啊”语句只表示说话人的精神相当紧张或兴奋。这一点启发我们,这种紧张或兴奋,是在会话中面对听话人才具备的。屈承熹(2005)把“啊”称为“关心虚词”,指该句所表述的内容代表说话者个人的关心。屈承熹(2006)还认为“啊”表示“个人介入”,包括说话者的关切和肯定的程度。关心、关切和介入,都是需要对象的。所以,“啊”的基本功能在于表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5],即不仅是说话人的自我表达,更是面对听话人传递命题的主观情绪,因而多见于对话材料。“啊”传递的情绪是由不同句类的主观情态意义决定的,它在不同句类中出现的频率也不同。以下按“啊”所出现的句类分析其作用。

2.1.1.1 感叹句

“啊”所在的感叹句大多有情态副词,如“真、可、好”等。说话人通过命题传递信息,通过副词传递主观情感,通过“啊”传递对听话人的关注,全句表示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对命题的深信不疑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

(1)a.雨太多了,住了罢,一阵阵下的焦心的!(《寻津录》)

b.看起这个来,是“有志者事竟成”,和“有志不在年高”,这两句话是不假!(《语言自迩集》)

c.可巧琴童出来,见他主人在半悬空里爬著墙,急忙的叫说:“老爷可别撒手,小心摔下来,不是玩儿的!”(《语言自迩集》)

d.要知道生意的工夫,从小儿直学到老,也是不能学完的,常言道:“长到老,学不了。”这实在是顶有理的话!(《支那语书取研究》)

2.1.1.2 疑问句

“啊”本身不表示疑问语气,但可以对问句的语气起到增强或减弱的作用,这是由它所附着的不同问句类型决定的。

反问句功能和感叹句相当,以问句形式传递信息和主观态度,是无疑而问。“啊”的作用是表现对问句命题的强烈主观态度并传递给听话人,增强质问的语气:

(2)若不懂好歹,不明道理,与那畜牲何异?(《语言自迩集》)

真性问句中,特指问句的疑问语气由疑问词和语调承担,反复问句的疑问语气由AB-NEG(-AB)句式承担,是非问句的疑问语气由句调承担,都与“啊”无关。发问就是“求应”,从礼貌原则上看是有损他人的表达,而“啊”的作用是表现对听话人的关注,也就可以缓和质询的语气,所以赵元任(1968/1980)说问句中不用“啊”有点生硬,用了“啊”语气就和缓客气一点。如:

(3)a.兄台,你打量教我们的是谁?(《语言自迩集》,特指问)

b.想必是我们家里的人们,说我没在家,你恼咯,是这个缘故不是?(《语言自迩集》,反复问)

c.——前次兄弟曾托孔兄来,面求老兄一件事,今日我斗胆特来奉恳。——不是为令弟的那件事情?——不错,就是那件事。(《官话指南》,是非问)

选择问句的疑问语气主要由多个选项并列的句式来承担,有时还加上句末语气词“呢”。大多数情况下,“啊”出现在前一选项末,作用与句中停顿的“啊”一样,关注听话人,控制话语权(参见2.1.1.5节)。如:

(4)要从此成名,还是要靠着这个过日子?(《语言自迩集》,选择问)

早期北京话语料中,“啊”出现的是非问,近一半是见面问候,以问句形式传递信息问候对方,是仪式化的问句。如:

(5)兄府上都好?(《语言自迩集》)

2.1.1.3 陈述句

吕叔湘(1942)强调,并非用了“啊”就算感叹语气。“啊”用于陈述句中,附在完整的命题之后,句中没有情态副词,因此全句比“啊”感叹句的主观色彩弱。陈述句和感叹句的区别正是在于说话人主观情绪的强弱程度不同。带有语气词“啊”的命题,情态副词的有无决定了主观性的强弱程度。“啊”陈述句多用于对话环境,虽然主观性稍弱,但仍能关注到听话人,即具有交互主观性:

(6)a.雨是足够用的了,地里的庄稼,都缓过来了,河里井里都有了水了,人心也就定了。(《寻津录》)

b.想来说话、行事还正派,故此,人家都服我,愿意给我出力。(《语言自迩集》)

2.1.1.4 祈使句

祈使句的基本交际功能是命令、禁止听话人做某事,充分表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注意,因此可以不用“啊”。但祈使句的话语功能是威胁面子行为〔FTA, face-threatening act(s)〕,Brown & Levinson(1987)在礼貌原则下提出相应的对策,见图2.2。

图2.2 环境决定对策(Brown & Levinson,1987)

在祈使句中使用“啊”就是实施礼貌策略的积极礼貌手段之一——照顾听者〔Notice, attend to H (his interests, wants, needs, goods)〕,中和了FTA,是补救措施,因此有缓和语气的作用。如:

(7)a.别错过了机会!(《语言自迩集》)

b.奉求奉求!叫门哪叫门哪!救人!(《日清会话附军用语》)

c.请拿菜来。(《速修汉语大成》)

以上考察了“啊”在不同句类中的作用,归纳如下:

表2.1 “啊”在不同句类中的作用

可见,“啊”对句子语气的作用是增强还是减弱,取决于“啊”所处句子的交际功能。“啊”在互动等级序列中处于较低的一端,把它放到互动功能较强的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就拉低了句子对听话人的要求。

2.1.1.5 句中

句中停顿处使用“啊”,最常见的情况是用在呼语后,呼语的交际功能很明确,加上“啊”更突出了近距离的交互作用:

(8)一天,众虾蟆聚会,一齐仰天求告说:“老天爷,赐给一个管理我们的好主人罢。”(《伊苏普喻言》)

假设小句和话题这两种句中停顿加上“啊”可以关注听话人,示意话轮尚未完成,从而控制话语权而不出现话轮转换,赵元任(1968/1980)把这种作用称为“让说话人自己有时间想想下面该说什么”:

(9)a.您若是上邮政局去,劳您驾,就手儿给我买一块钱的信票。(《华英文义津逮》)

b.这个肉,是祖宗的克食,有强让的理么?(《语言自迩集》)

“啊”用在列举项后示意话轮未完,然后继续列举,因而起到分隔音节的作用:

(10)我先是顺着风儿走还好些儿,后来迎着风儿走的时候儿,那脸、腮,就像针儿扎的似的,冻得疼。(《语言自迩集》)

2.1.2 “啊”的主观性

上节讨论了“啊”的功能是关注听话人,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以下从三方面事实观察“啊”所反映的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亲近态度。为避免不同性质的语料及不同作者带来的书写形式的干扰,本节穷尽考察了蔡友梅小说中的“啊”(包括“啊”的语音变体“呀”和“哪1”)。

2.1.2.1 熟人呼语加“啊”

蔡友梅小说中对听话人使用呼语加“啊”共26例,其中24例的场景均为亲属关系长对幼和非亲属关系权高对位低,既体现了说话人对交际双方地位的判定,也反映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亲近态度。亲属关系属于Leech(1983)所指的固定关系,权势关系是因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临时关系。长对幼或权高对位低时,使用呼语加“啊”就显得很自然。比如亲属关系中长者对晚辈说话就很随意:

(11)a.伊太太说:“大哥儿,你跟二哥儿、跟你妹妹,你们先吃吧。”(《小额》)

 b.倒是明五爷说了几句大实话,说:“得了,额啦大,谁让你错了呢,赔个不是吧。”(《小额》)

非亲属关系中权势优越的一方对另一方说话,使用呼语加“啊”表现“老交情”和“不要客气”,也体现出这种随意,比如太医院的当红医生徐吉春给小额看病:

(12)小额说:“您救救儿我啵。我盼了您好几天啦。上回我这条命不是您救的吗?”说着,爬在炕上,就给徐吉春闹了一个头。徐吉春说:“喴呀,少峰,这是怎么啦?咱们是老交情,不要这样子客气的。”(《小额》)

当固定的亲属关系和临时的权势关系不一致时,交际目的优先,固定关系服从于临时交际目的。以下两个“幼对长”“位低对权高”使用呼语加“啊”的用例,可以用“体现亲近态度”的目的来较好地解释。

一例是小文子对母亲用了“啊”。他对母亲拜神很不以为然,用呼语加“啊”来拉近和母亲的距离,掩饰自己的不耐烦:

(13)小文子儿虽然没念过多少书,可是向来不信服这些个(总算不迷信),又是个爆竹脾气,立刻说道:“老爱弄这个瞎事。这不是妖……”“妖言惑众”没说出来,小文子儿的媳妇儿连推带瞪,说:“徐先生来了没有?你告诉奶奶去吧。”小文子儿这才来到东屋,额大奶奶刚磕完了头,小文子儿说:“奶奶,徐先生明儿个……”“明儿个一早”没说出来,额大奶奶是怕老仙爷知道请大夫挑眼,赶紧说道:“回头再说吧。你也给老仙爷磕个头吧。”(《小额》)

另一例是小额求金针刘看病,他居于临时权势关系中较低的一方,但为了缩小距离,所以连同称呼“兄弟”一并使用语气词“啊”,为的是希望对方“别多心”:

(14)又待了两天,那天金针刘来的晚点儿,小额留他吃的晚饭,自己陪着。正吃饭的时候儿,小额就跟金针刘说:“兄弟,你救我这条命,我真是感念不尽。我有一句话,兄弟你可别多心,您瞧我这个疙瘩,还得多少日子才能收口儿呢?”(《小额》)

2.1.2.2 陌生人对话用“啊”

Leech(1983)提出圆滑原则(The Tact Maxim),即:当听话人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说听双方的社会距离越远、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权威性越高时,消极表达中就需要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相应的间接表达。也就是说,双方关系越亲密,表达越直接;关系越疏远,就越需要“套近乎”。在陌生人的对话中,语气词“啊”的求亲近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刻意。

蔡友梅小说中,询问“贵姓”共19例,其中9例带“啊”,表示说话人的客气态度,10例不带“啊”的用例用于表现对听话人不客气的态度或随意、亲密的关系。如下例小脑袋春子等一伙地痞上伊老者家道歉,善大爷是王府的教书先生,他的身份决定了对来者的客气态度,既用到尊称“您”,也用了“啊”。小脑袋春子没有文化,自然不会用这些方法表达亲密:

(15)想到这儿,才要说话,就瞧一个小脑袋儿尖鼻子的人对着善大爷说:“大哥贵姓?”善大爷说:“我姓善。您贵姓啊?”(《小额》)

下例小额和赵六的问答也能说明这一点。小额开始没认出赵六来,第一次询问姓名是非常客气的,使用了“请问”“阁下”和语气词等手段。赵六套了一阵近乎,小额知道是熟人,再次问姓名,就随意多了:

(16)登时小额吓了一跳,细瞧这个人,……瞧着很透着眼生,……小额说:“我也犯不上跑。请问阁下贵姓呀?”那个黑胖子又一冷笑说:“……”小额说:“……实在的没瞧见兄弟,失照,失照。我瞧见兄弟您很眼熟,彷佛在那儿见过似的,一时可就想不起来啦,千万的要恕乎我。兄弟倒是贵姓?”(《小额》)

蔡友梅在叙述询问姓名的规矩时,将“贵姓啊”当作常例。如:

(17)问姓名的时候儿:“来了?”“来喽。”“贵姓啊?”“姓曹。”“台甫怎么称呼?”“有朋友送两个草字,叫作淡菊。”(《忠孝全》)

其他表示尊敬的亲密手段还包括加上称谓语或尊称代词,如“先生贵姓”“您贵姓”。如果存心欺负对方、不求亲近就不用任何手段,如下例:

(18)王志远当时一介绍,徐堃恭恭敬敬的给他作了一个揖,刘二捧了捧拳,说:“贵姓?”徐堃说:“学生姓徐。”(《苦鸳鸯》)

2.1.2.3 问句加“啊”

蔡友梅小说中表示询问的“啊”问句均为肯定问句“验证询问”,大多发生在熟人之间,质疑的语气很弱,倒更像是寒暄或祈使。孙雁雁(2013)称之为“验证询问”,是弱客观性强主观性的用法。如:

(19)a.小额接过烟袋来,一边儿抽,一边儿跟旁边棹儿上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儿说话,说:“您这两天常来?”(《小额》)

 b.善全又问伊老者说:“您喝酒?我给您打去。”老者说:“那们你打他二百钱的去。给我带点儿盒子菜来。”(《小额》)

否定问句通常有反诘作用,表示对否定命题的肯定确信态度。如:

(20)徐堃被逼无法,说:“学生没下过场。”刘二说:“呕,是了,你进学以后,没下过乡试场?”徐堃说:“学生就没进过学。”(《苦鸳鸯》)

但“没……啊”和“没……吗”句式相比,语气轻柔,反诘质问的语气要弱得多。如:

(21)a.太太一边儿拉着秃儿,低声巧语的问姑娘说:“你阿玛回来没说甚么?”(《小额》)

 b.金针刘说:“少峰大哥,你没听俗语儿说吗?穷汉子吃药,富汉子还钱……”(《小额》)

另有一例“不是……呀”:

(22)要说外科,王先生简直的不懂得,随嘴儿说到:“不要紧,不要紧,这个疙瘩倒不要紧。您这个病,可怕是热病的来派。赶紧治要紧。”额大奶奶说:“您看不是搭背?”王先生一听,把脑袋摇的车轮相似,连声的说道:“不是,不是,实在的不是。”(《小额》)

否定形式显示出额大奶奶对病情有一定认识,她对王先生又心存敬畏,用“呀”减缓质疑的语气。

可见,“啊”的交际作用是缩小疏离、显示亲切,熟人之间自然运用“长对幼”和“权高对位低”的固定规则,在陌生人之间则以交际目的优先而刻意为之。这是说话人关注到听话人的一种表现。

表2.2 “啊”使用情况统计

注:为排版方便,语料名采用简称,参见附录A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