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听觉康复概述

一、听力与听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听力与听觉笼统地称为“听力”,然而两者不尽相同,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听力

听力是指人对声音的接受能力。当听觉器官正常时,声音信号会沿着外耳、中耳、内耳、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等传到大脑皮层听区——颞横回。听力是正常人先天具有的,只要听觉器官正常,人就能听见声音。

2.听觉

听觉是指人对接收到的声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理解与记忆的能力。听觉主要包括语音特征提取、语法构造和语义实现等过程。听力使人们听到声音,而听觉则使人们能辨识并理解声音。听觉能力是后天获得的,人的听觉能力具有可塑性,会因为后天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听力和听觉虽然不同,但又彼此相关。听力是听觉的基础,没有听力,声音信号无法到达听觉中枢,也就谈不上听觉能力;如果没有听觉,人们只能听到单纯的声音,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二、耳的结构与声信号的传导通路

(一)耳的结构

如图2-1-1所示,人耳分为三部分,即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和中耳具有集音、传音和扩音作用;内耳则负责感音与平衡。

图2-1-1 耳的结构

1.外耳

外耳分为耳廓和外耳道。耳廓位于头部两侧,呈半喇叭状,有助于声波收集和声源定位。外耳道全长2.5~3.5厘米,略成S弯曲。外耳道向外的开口为耳门,另一端被鼓膜封闭为盲端。鼓膜为一卵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位于外耳道的内侧端,分割外耳道与中耳,经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2.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鼓室为一含气空腔,形似六面体小盒,内有3块听小骨,为人体最小的一组骨,分别为: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的“柄”附着于鼓膜的内表面,砧骨在中间,镫骨底板抵于内耳的前庭窗上,3块听小骨构成具有杠杆作用的听骨链,联动传递声波。咽鼓管又称耳咽管,与咽部相通,咽鼓管能起到平衡中耳内外压力的作用。

3.内耳

图2-1-2 耳蜗剖面图

内耳由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组成,其中耳蜗是与听觉有关的部分。如图2-1-2所示,耳蜗外形类似蜗牛壳,其纵剖面看上去像一个管道沿锥形骨轴(蜗轴)螺旋形环绕约2圈半而成的图形。耳蜗内有膜性蜗管,蜗管上方称为前庭阶,蜗管下方称为鼓阶。蜗管的顶是前庭膜,蜗管的底被称为螺旋膜,又称基底膜。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称为柯蒂氏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感受器。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是感受器细胞,毛细胞分外毛与内毛细胞,外毛细胞的数量远大于内毛细胞,毛细胞的游离面上有纤毛,又称听毛,毛细胞上方有名为盖膜的胶质膜覆盖。毛细胞的基底面与蜗轴内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树突末梢相接触,这些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延伸成为听神经,进入大脑。

(二)声信号的传导通路

对于听力正常的人来说,声音信号通过空气传播进入耳内,引起鼓膜、听骨链及内耳基底膜的连锁振动,基底膜上毛细胞的纤毛随之摆动后又引起了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因此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毛细胞底部的听神经末梢纤维,经螺旋神经节细胞,一路向上传到位于大脑的听觉中枢,从而产生听觉。

三、听觉康复的目标及原则

听觉康复是指对听力障碍者的听力补偿与重建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然后制订和执行个别化康复方案,同时进行监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听力障碍者听清、听懂,使交流困难最小化,并减轻交流困难带来的痛苦。

(一)早期诊断,尽早干预

听觉康复训练的主要对象是听障儿童,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受训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为其语言学习打下基础,年龄越小的儿童,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强,因此,要对儿童进行早期听力筛查和诊断,尽早对听障儿童进行干预与康复训练。

(二)最大限度地优化助听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助听装置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为提高听觉康复训练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听觉康复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助听设备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不同助听装置的助听效果。只有助听效果好,听障儿童才能听得见、听得清,听觉康复训练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助听效果不佳,听觉康复训练只能事倍功半。

(三)选择恰当的沟通途径

听力障碍者由于听力损失的性质、程度不同,部分听力障碍者通过听力设备的补偿或重建能够听到、听清,而部分听力障碍者即使通过听力设备的补偿或重建仍难以听到或听清。因此,对助听效果好的患者可以采用口语为主的沟通训练模式,而对助听效果不佳的,则需要借助其他沟通途径,如唇读、手语等视觉语言。

四、听觉康复的流程

图2-1-3 听觉康复流程

听觉康复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具体的康复流程如图2-1-3所示。

(一)科学地补偿或重建听力

听觉康复的第一步,是为听障患者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并通过定期调试,确保助听设备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只有听障患者的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达到理想效果,接下来的听觉康复才能顺利实施。

(二)全面地评估听觉功能水平

在助听设备达到优化的情况下,对患者的听觉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明确其听觉能力处于什么阶段,分析影响因素、权衡预后效果,为康复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系统地制订听觉训练方案

依据听觉能力评估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认知、生活环境等因素,制订个性化听觉康复方案。康复方案要包含康复目标、训练材料、康复方法、训练时间等内容,其中,康复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此外,康复方案应该具有一定弹性,即能根据后续的康复实施情况做出调整。

(四)细致地执行听觉训练方案

康复方案制订后,需要细致地加以执行。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儿童当时的表现灵活调整训练形式和训练内容,以便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五)适时监控

听觉康复过程中,适时监控非常必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状况,应立即进行评估,根据新的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方案,或者改善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等。

总之,听觉康复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障听觉康复的效率,必须做到“评估(assessment)-训练(training)-监控monitoring)”相结合,简称“ATM”。其中,评估可以明确患者当前的水平,为训练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训练可以使康复方案落到实处,循序渐进地提高患者的听觉能力;监控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训练的有效性。这三个环节循环往复,共同推进听觉康复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