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影是叙事与造型的结

第一节 电影是用画面讲出来的故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作品《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赏析

影片资料

中文译名:夺宝奇兵1:约柜奇兵(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

国家/地区:美国

类型:动作/冒险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哈里森·福特 凯伦·阿兰 阿尔弗雷德·莫利纳 德诺姆·埃利奥特(等)

剧情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在世界各地召集考古学家寻找“失落的约柜”——《圣经》中引导希伯来人与上帝交流的圣物来护佑纳粹的战争。

为了使希特勒的计划破灭,印第安纳·琼斯博士奔赴尼泊尔,一边奋力挖掘蛛丝马迹,一边还要与无孔不入的纳粹分子周旋。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异于常人的胆量及大无畏的勇气,印第安纳·琼斯终于在罗马找到了指示约柜位置的太阳手杖,继而发现了约柜。

就在大功告成之际,纳粹却侵吞了胜利果实,还将印第安纳·琼斯等人留在了蛇穴里!但是无往不胜的印第安纳·琼斯总是有办法死里逃生,并狠狠地还以颜色……

拍摄背景

本片由卢卡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合拍,是“印第安纳·琼斯探险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由哈里森·福特主演。它结合了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的才华,塑造了印第安纳·琼斯博士这个充满智慧和冒险精神的考古学家。本片曾于1982年荣获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特别成就奖和多项提名,还是1981年的年度票房冠军。

本片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被美国电影界评定为100分,素有“电影神童”之称。1975年,他在27岁时因拍摄《大白鲨》一举成名,成为电影界崭露头角的新星,并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出色的导演才华成为20世纪70年代振兴好莱坞的中坚力量。1993年,他完成了其他导演毕生追求而不可得的功业:《侏罗纪公园》在世界各地创下电影史上最高的年度卖座纪录;《辛德勒的名单》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7项奥斯卡金像奖大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什么都不会做,只会拍电影。”此言不虚。他13岁就开始玩8mm摄影机,16岁拍摄了首部16mm短片《火光》。高中毕业时他报考加州大学电影系,因功课太差而名落孙山,只好进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学习英文和人类学。大学期间他继续拍摄16mm短片,21岁时找人投资拍了第一部35mm短片《安培林》,赢得MCA环球影片公司董事西德尼·肖恩伯格的赏识,也因此获得一份长达7年的导演合约,从此走上电影之路。由于他从小就钻研电影的表达方式,因此熟练地掌握了电影技巧,同时由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电影镜头来看世界,因此保持了“丰富的幻想力和赤子之心”。他于1975年拍摄的《大白鲨》荣获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原创配乐、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剧情片原创音乐,1982年拍摄的《E.T.外星人》荣获1983年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最佳音响编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装配乐,1986年拍摄的《紫色》荣获1986年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11项提名,1987年拍摄的《太阳帝国》荣获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1993年的两部大片《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更是威风八面、无可匹敌。总之,在世界电影史上,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几乎没有一个导演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样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关注人性,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充满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强的哲理意味和深刻的思辨色彩,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紫色》和《人工智能》等;另一类则把电影是造梦工厂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好看、刺激、动作性强、想象丰富,如《第三类接触》、本文所介绍的“印第安纳·琼斯探险三部曲”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大白鲨》和《虎克船长》等。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作品有《少数派报告》《逍遥法外》《世界大战》《慕尼黑》《战马》《间谍之桥》等。

理论准备

一部电影总是要叙事。情节强化也好,情节淡化也好,常规叙事也好,非常规叙事也好,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一切皆通过造型来实现。

所谓叙事,是指电影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和语言等。所谓造型,主要是指画面,包括画面中的光影、色彩、构图和场面调度,乃至镜头剪辑所造成的节奏和情节冲击力等,另外也包括美术造型和演员形体动作的造型等。

赏析电影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既要分析它的叙事,又要分析它的视觉造型,还要看两者是否做到了完美的统一。

凡是做到了叙事与造型完美结合的作品都可以算是一个好作品。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过于偏重叙事,忽视了对画面造型的探讨。第五代导演以自己的作品如《一个与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盗马贼》《晚钟》等吹响了对画面造型和影像系统等电影本体自觉追求的号角,并在这一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第五代导演在重造型的同时也曾一度忽略了叙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广大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是爱看有故事情节的影片,这就导致第五代导演的早期作品得不到广大中国电影观众的欢迎。他们的影片拷贝卖不出去,只能“孤独地离群索居”,所以,对叙事和造型的重视,应该是双管齐下,决不可厚此薄彼。

有一句话说得好:“电影是什么?是用画面讲出来的故事。”它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鉴赏分析

擅长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镜头与画面制造幻境和银幕奇观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一项才能,也是他所有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1981年的《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中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这个名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人享誉世界,并称霸了全球商业和艺术的双料影坛。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之所以好看,与他深谙“电影是用画面讲出来的故事”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电影总是在讲一个好看的故事的同时不断地以“斯皮尔伯格观赏效果”的视听形象来满足或者刷新观众的期待。他在银幕上精心打造的奇异幻境和银幕景观无一不吻合了电影的娱乐性和观赏特性,所以,他的作品受到世界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少年时代拍摄的第一部习作就是一部充满想象的科幻片,1975年他以《大白鲨》名震影坛,此后更以一系列充满神奇想象的故事拉开了当代幻想电影的序幕,成为好莱坞商业电影帝国的领军人物。

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表现了地球人与外星人的一次神秘而友好的会面,整部影片惊险、刺激、温馨、好看,还充满了宗教仪式般的神圣与庄严。1982年的《E.T.外星人》则讲述了一群地球孩子与一个外星小孩的友情故事,其中不乏今天被称为科幻电影经典的架构与画面,创下了高居世界电影最佳卖座片之首长达10年的纪录。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以及4年后拍摄的续集《失落的世界》则将仅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史前巨兽——恐龙复活在银幕上,高大威猛、震天撼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近期的作品如《世界大战》等也都在叙事和造型两个方面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和观众。以思想性和艺术性见长的作品如《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等也通过各种途径,如奥马哈海滩之战和屠杀犹太人的骇人场面等制造了各种各样让观众深感震惊并难以忘怀的电影奇观。

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出色的动作冒险电影,《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当然也不例外。在本片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让精到的剧作构思和奇妙的幻想成分组成最富魅力的特色与品质。它不仅为今后的同类题材作品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也限定了类型电影所必需的基本情节和各个造型元素。在诸如《木乃伊》[2]《国家宝藏》[3]等后来的影片中,我们总是能看到编导在不断地摘帽鞠躬向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致敬。

那么,在《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究竟怎样运用他那只电影的魔幻奇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跌宕起伏、惊险好看的故事,同时又呈现出一个充满幻想色彩和银幕奇观的盛大宴席呢?

让我们从画面说起。

毫无疑问,《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的画面无一不是经过了编导精心的设计,这其中就包括对影片画面所表现地点的设计。在《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中,我们既看到了南美洲丛林密布的山区,又看到了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高山之国——尼泊尔,还看到了无数欧洲人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埃及首都开罗;然后又来到了潜艇和小岛上,还有无边无际酷热难耐的北非沙漠……千万不要小看这看似随意的地点设置,实际上,它满足了无数观众对未知世界的探知欲。南美丛林无疑是恐怖的,可谓险象环生,但它能挑战人们的勇气,磨砺人们的斗志;高山之国尼泊尔虽为我国的近邻,但了解它的观众并不比了解美国的人多,因此,把故事的地点放在这个地方就可以满足观众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一窥究竟的潜在欲望。而埃及在历史上就是欧洲人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地方,把故事的发生地安置在这里无疑构成了一种绝对的只属于电影本身的强大吸引力。完全能想象得出,观众看到这样的地点、这样的画面,怎么能不被剧情深深吸引,怎么能不心旌摇荡、心驰神往?

这些地点的画面,如孤独的小岛、热带的雨林、北非的沙漠、高山之国的酒吧间、水里的潜水艇、偷渡的轮船以及幽深的山洞等让电影因地点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画面气质,一会儿寒冷、一会儿炎热、一会儿潮湿、一会儿干燥、一会儿平静、一会儿柔和、一会儿粗犷、一会儿恐怖……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仿佛是被导游带着参加了一次和印第安纳·琼斯一样的冒险旅游一般,当然会大呼过瘾,觉着生动、有趣、好看、刺激,而这恰是一部电影赢得观众的必要条件。

更主要的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处理这些画面时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造型为叙事服务,情节借助于造型。以尼泊尔举例,画面紧紧围绕玛丽莲的酒吧展开故事。酒吧的中心是一个炭火盘,它为本场景提供了一个主要光源,还形成了使活动在这一场景中的人物成为投射在墙壁上的幢幢巨影的独特视觉效果。围绕着炭火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组织了一个有机、有趣的情节段落:炭火盘不但为纳粹提供了刑具,还为接下来的一场精彩的打斗增添了视觉色彩。于是我们看到,从最初的一小团火焰,到屋子燃起一团团的大火,再到火引燃了从瓶子里倾倒流出的烈酒,画面变得愈发蒸腾,至于那个纳粹分子去拿铜牌时手被狠狠地烫了一下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再接下来,印第安纳·琼斯和玛丽莲冲出酒吧时,大火也破顶而出,像礼花绽放般把雪地、夜空染得通红。一个壮观的视觉场面段落、一个精彩的酒吧打斗情节就这样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电影《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中对画面的处理手法之二,是将画面运动起来,构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精彩画面和场面。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其在影片中使用了各种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关联。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水上的小飞机、民航客机、德军军用飞机,而且还看到了德军的卡车、轮船、潜水艇以及印第安纳·琼斯骑的马和骆驼等,这些交通工具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展开紧张、动感十足的场面。其中,开罗街市上的那一场打斗,蒙面人、干草车、小灼勺敲击、草编滚筒等人物与道具的有机组合与使用使之成为冒险动作片的经典名段,至今还被无数的导演效仿使用。而印第安纳·琼斯纵马奔下山崖,在敌群中夺车一场更是给观众以巨大的感官刺激,端出的可谓是一道视觉的盛宴。

《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画面处理方法之三,是努力营造能让观众深感震惊、久久不忘、富于造型意识的“银幕奇观”。以片头举例,《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刚开始没多久就出现了让观众刻骨铭心、久久不能忘怀的惊险画面。那是在南美洲丛林密布的山区,主人公印第安纳·琼斯在一个山洞里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金雕像,之后他准备逃离山洞。就在这时,一个滚圆的大石头从山洞里面呼啸着追了出来,紧跟拼命奔跑的印第安纳·琼斯的步伐,几次到了要他性命的危险地步。这一画面和场面的设计充满视觉造型意识,再加上镜头剪辑所造成的节奏张力,让观众紧张得喘不过气,展现出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丰富的画面想象力。还有,影片表现印第安纳·琼斯化装潜入纳粹挖掘现场发现约柜的那一段,当印第安纳·琼斯进入那个古祭坛式的洞坑,在碑铭上终于有所发现,脸上不禁露出欣喜的目光时,镜头反打为从山洞顶上圆形洞口里射进的灿烂、夺目的阳光;印第安纳·琼斯将嵌着玛丽莲的铜牌的一根杆插入了碑上的一个凹处,在激越的音乐伴奏下,摄影机的机位缓缓下降,将天空中灿烂的阳光、圆形的洞口、铜牌和一身白衣的印第安纳·琼斯连成了一条视觉上的直线,最终落幅在他庄严的面部表情上。此时他占据了画面约1/2,而左侧是洞口阳光照射形成的一个明亮的光环。就这样,这个极富造型意识的画面在叙事的同时一跃变成了导演和观众对印第安纳·琼斯这个美国英雄共同的发自内心的崇高礼赞。

接下来,当约柜被纳粹军队开启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先是表现了约柜的盖子一飞冲天,然后又表现了天似乎也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意识,那陡然裂开的缝隙、云层里的电闪雷鸣传递的岂不就是它愤怒和咆哮的声音?这种天谴式的夜空霹雳、惊世骇俗的银幕奇观让我们在目不暇接、惊叹不已的同时,不禁联想起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第三类接触》中外星母船飞临大地的时刻;《E.T.外星人》中几个孩子骑自行车带外星孩子以剪影的形式从月亮凌空划过的优美镜头;《侏罗纪公园》中对恐龙的全景展示以及雨夜一只恐龙撞击吉普车时嘴里呼出的呼气;《拯救大兵瑞恩》中被炸得飞向天空中的士兵的尸体以及刚刚摘下钢盔、庆幸自己死里逃生的士兵却在转瞬间被一颗子弹击中,爆起一团血雾的骇人时刻;《辛德勒的名单》中那犹太人被杀后“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地狱一般的图景……所有这些,如果没有电影,如何能如此完美地被创造出来?如果没有善于营造这种电影奇观的大师级的导演,又如何能让我们陶醉其中?

由此可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他极其善于通过各种电影化的手段把种种神奇的事物或场景变成震撼人心的“电影奇观”,并辅以精妙的叙事,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银幕的面前。而这是一部电影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影片鉴赏分析的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