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

第一节 真正意义的有声电影

——袁牧之、应云卫作品《桃李劫》赏析

影片资料

中文片名:桃李劫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爱情/剧情

导演:应云卫

主演:袁牧之 陈波儿(等)

剧情简介

刚从建筑工艺学校毕业的两个相爱的青年陶建平和他的表妹黎丽琳抱着“为母校争光荣,为社会谋福利”的理想走进了社会。他们结婚后,陶建平在一家轮船公司工作,不久,由于他生性正直,反对轮船公司老板不顾乘客安全超吨运载货物的行为,同公司经理发生冲突,愤然辞职,后便一直失业在家。他俩很快用完了死去的母亲留下来的不多的钱,陶建平四处找工作,但处处遭冷遇和欺骗,他开始感到灰心。妻子黎丽琳要求丈夫答应她去工作,并被一家贸易公司的不怀好意的经理录用了。长久失业的陶建平这时也在同学黄志宏家开设的营造厂里谋得了一个职位,可是,他又因反对黄志宏偷工减料,不愿意出卖良心,再次愤而辞职。这时,妻子黎丽琳也因不堪公司经理的骚扰而失去工作。这样,他们服务社会的幻想就完全破灭了。

为了养家糊口,陶建平只好当了造船厂的苦工,但灾祸又接踵而至。刚刚生产的黎丽琳又因无人照料在提水上楼时发生意外,身受重伤。陶建平为了能给妻子看病,向工头苦苦哀求,迫不得已偷了工头抽屉里的钱,但当他拿钱请来医生时,黎丽琳还是不治而亡。万念俱灰的陶建平将刚出生的儿子送到育婴院,回到家中又遇到工头与警察的缉捕,他挣扎,他反抗,最终以盗窃拒捕、枪杀公务人员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拍摄背景

1934年春天,纷乱迷茫的上海影坛又悄然成立了一家电通影片公司,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由夏衍、田汉负责电影剧本创作,司徒慧敏担任摄影厂主任,编导演员队伍是袁牧之、应卫云、孙师毅、陈波儿、王人美、王莹、聂耳、吴印咸、吕骥、贺绿汀等。电通影片公司成立之后,接连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等进步影片,显示了左翼电影的艺术水平和战斗精神。

当时,电通影片公司在两个方向上影响了中国电影。一方面,它是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制片公司,在实际出品中也实践了左翼电影理论的主张。另一方面,电通影片公司的前身是制造有声电影设备的公司,在当时有声片、无声片并处的年代里,电通影片公司与当时别的电影公司不同,它的所有出品都是有声片。

除了《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等以外,电通影片公司本还计划拍摄《压岁钱》《燕赵悲歌》等影片,但由于进步电影引起当局的注意,使得银行受到压力不给贷款,被迫在1935年年底结束业务,创作人员又转入了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等公司。

电通影片公司的历史虽不长,出品也不多,但是却以这不多的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理论准备

观众接受影视剧,无非是通过两个渠道——视和听,也就是影视剧中所提供的画面和声音。

影视剧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三个方面。

人声主要是指人物语言,另外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如果编导在创作及拍摄电影时,能够考虑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

音响在整个电影声音中是占比重最大的一种,一般来说,它约占声音总和的2/3,这不仅意味着观众从一部影片中获得的音响艺术感受最多,而且也意味着它所能起到的艺术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为了显示环境的真实,火车汽笛声把观众带进候车室,上课的铃声使观众感觉到已置身于教室之中等,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的听觉经验,选择具有特征性的音响来充分展示环境空间。

声音中的第三个元素是音乐。音乐是最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表现节奏的。因此,电影音乐也就成为电影在叙述故事、表现情绪、完成影片节奏等方面的有力手段。电影音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故事内的音乐;二是画面空间外的音乐,又称表现性音乐或假定性音乐,具体来说,这类音乐不是画面中的人物发出的,而是属于画面外的音乐。

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没有好的音乐来衬托,算不上一部完整的电影。人声、音响和影视音乐混合在一起使影片中丰富的寓意表现出来。它们能够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的内心,渲染环境气氛,更能使观众迅速地与影片产生共鸣,并升华到作品精神层面的境界。

鉴赏分析

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电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传世之作。

究其原因,在于左翼剧作家的电影创作,把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带入了中国电影。此时的电影不仅是一种提供娱乐快感的工具,更成了艺术家以实录精神反映社会、观照社会并进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另外,在摆正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创作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关系,寻找着用电影媒介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表现社会现实和反映人民的呼声的政治目标并没有成为艺术家们表现各自艺术个性的障碍,反而丰富了中国电影艺术家对电影叙事规律和叙事风格的探索。这样,由左翼剧作家介入电影创作而带来的艺术视野的开阔也带动着其他电影创作部门的创新。

其中,由袁牧之编剧并主演、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佼佼者。

《桃李劫》讲述了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坚持自己的本性与原则,在社会上失意、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这部电影既是对个人苦难的描述,又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不解与控诉,情绪之强烈,态度之锐利,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一部极具冲击力的作品。

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他为纪念“九一八”事件所创作的《怒吼吧!中国》就曾轰动一时,《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他从13岁起便从事话剧表演,更有舞台“千面人”的美誉,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仅仅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另一部作品《马路天使》便横空出世,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几个初出茅庐的青年第一次拍摄电影,就如同刚从广播界踏入电影界的奥逊·威尔斯一样,显现出与其年龄、资历极其不符的不凡的功力。电影《桃李劫》不仅充满激进与批判色彩的主题,还因声音运用方面的杰出贡献,仿佛一只巨手,掀开了中国电影史新的一页,将中国的有声电影推到了一个新天地。

众所周知,世界有声电影始自1927年,1929年美国有声片正式输入中国之后,“有声”还是“无声”,成了当时中国电影公司必须回答的一道选择题。

1931年3月,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上海公映,立时轰动海内外。到了下半年,两部技术上更为成熟的采用片上发音方法的有声片——华光影片公司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影片公司的《歌场春色》——也呱呱坠地。

表面上看,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中国电影人就完成了有声片的试摄工作,中国电影的有声时代到来了。但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中国有声电影与世界有声电影一样,对声音的运用与掌握还处在婴儿咿呀学语的起步期,所有的声音不过是机械地还原自然声而已。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充斥、包围的大千世界里,比如人的交谈声,城市里的车流声、人流声,乡村里的鸡、鸭、猪的鸣叫声……不绝于耳。也正是由于有了声音的加入,影视作品才在表现真实方面变得更加完美。

“大多数人可能很难意识到一部电影里竟然存在那么多的声音。雾气和硝烟弥漫的战争片里,女孩奔跑时沉重的喘息穿过浓雾密集的沙沙声,路边火苗往上蹿的吱吱声,马蹄声紧接着并不整齐的脚步声,枪炮声里掺杂着女人低低的惨叫,滚烫的子弹从湿漉漉的雾气中划过发出‘哧’的一声,子弹接二连三地落下溅起的泥土的声音……当敢死队前赴后继冲向坦克,子弹打到军人身上的那种声音里传达出残酷的暴力,几乎能听出骨头被打碎的撕裂感。

无论你是否留意,这些经由录音师细致设计的丰富声音都可能在不知不觉间重构你的情感体验,完成更深刻的意义再造。混响师曾在一段几分钟的打斗画面下数出近1800条音轨。声音的远近高低、音色与质感、节奏的起伏、元素叠加的层次感……电影里的声音和变幻或许有一千万种。”[16]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像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一样,把声音当作一种艺术的元素纳入到影视作品中去,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段呢?答案是否定的,并不尽然。

直到今天,在许多的电影中,声音仍然没有跳出简简单单地模拟自然声、重复画面上已出现的事物的窠臼,不过这倒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早期电影先驱的创新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难忘陶建平在工厂费力工作时传来的各种机器毫无人性的挤压声,让观众几乎和主人公一样喘不过气来;而当陶建平在工头的办公室内行窃时,导演加重了他粗重急促的喘息声,使观众和他一样紧张与恐惧,还不时地为他手心捏一把汗;再有,陶建平将儿子遗弃在育婴院门口一场,导演有意识地将婴儿的啼哭声与背景的风雨声融于一处等,都已经超出了单纯图解的作用,增加了特定情景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特别是在电影的结尾,当陶建平被执行枪决的时候,沉重的脚步声和铁链声、枪声,以及画外的《毕业歌》声,结合起来,有机对位,更加发挥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撼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桃李劫》的插曲《毕业歌》是典型的聂耳的风格,具有进行曲的特点,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采用了主题音调贯穿发展的乐段结构,旋律朗朗上口,词曲结合流畅自然,情绪发展跌宕起伏。“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难怪《毕业歌》一经传唱便击中年轻人热切的报国之心,因此轰动一时,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在影片中,《毕业歌》先是在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首次出现,等影片结束时又再度响起,既深化了影片主旨,又渲染了全片的情绪与气氛,起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时至今日,抗战的年代虽已远去,年轻人的热血却依然澎湃,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唱着《毕业歌》踌躇满志地走向社会。这是一首超越时代的《毕业歌》,这里有青春的美好和奉献自我的豪情,从1934年到今天,一直未曾改变。

1965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问世,在这部电影中,安东尼奥尼创造性地将色彩运用成影片的一个重要元素,使色彩在影片中不只是自然色的再现,还具有主观性、情绪性的意味,权威的《电影笔记》认为,自此电影世界才算有了真正的彩色电影。同样,袁牧之的《桃李劫》是否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有声电影姑且不论,至少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有声电影,这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