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行为(第四版)
- 林建煌
- 1424字
- 2020-07-09 18:14:35
4.1 态度的定义与特征
态度(Attitude)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例如,某一品牌、某种行为,或某种观念)所学习到的一种持续性的反应倾向。此倾向代表个人的偏好与厌恶、对与错等个人标准,例如“我不喜欢吃辣”便是一种对饮食的态度。态度在消费者行为的探讨上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呢?假若公司已成功地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目标消费者,则营销人员或许只需继续增强消费者对此产品的正面态度即可。相反,若是产品的销售并不理想,则必须检讨背后的原因,如果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态度,营销人员就必须试图去改变消费者所持有的态度。
基本上,态度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1.态度是针对特定的对象
态度必定有其所针对的对象。从营销角度来看,它可以针对一种产品、一种品牌、一种行为、一种产品用途、一个人、一个广告,或是一家零售店等。因此,我们要先厘清态度所针对的对象,然后再谈态度的好坏才有意义。
2.态度是经由学习而得的
态度不是先天承续,而是经由后天学习而得的。经由过去的直接经验、他人的口碑,或是媒体的传达或教育等,消费者逐渐形成现有的态度。不过,我们要了解到态度和行为并不一样。尽管现在的态度可能被过去的行为所影响,而现在的态度也可以影响未来的行为,但是,态度并不等同于行为本身,态度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Predisposition)。然而,态度虽是经由学习而得,但并不意味着态度是持久不变的,态度会因个人的经验,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3.态度与行为具有一致性
态度虽然并不等同于行为本身,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却具有高度一致性。态度与行为间的一致性是指就大部分的状况来看,行为与其态度是相契合的。对某一行为的良好态度,意味着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会去采取该行为。相对地,对某一行为的不好态度,则代表着消费者可能偏向于回避该行为。例如“哈日族”通常对于日本和日制商品具有相当大的好感(态度),其也较可能去购买日制或日式商品(行为)。因此,如果消费者能依其自由意愿来行动,那么他会比较偏向于采取与态度相一致的行为。不过,环境或情境的某些因素可能会阻碍态度与行为间的一致性。例如,可能因为日制商品较贵,或是预算有限,因此只好转买其他国家的制品;或是因为害怕其他人的媚日指责,而不敢采取购买行为;或是该产品已经销售一空,只好改买其他产品。这些因素或许阻碍了消费者采取与态度相一致的行为,但不能改变态度与行为间具有一致性的本质。
4.信念、态度与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信念(Belief)就是个人所拥有的一种对外在世界有组织的并视为真实的知识,例如“爱拼才会赢”便是一种对于如何获取成功的信念。信念往往是态度形成的基础,而态度又是行为的预测指标,因此,信念、态度与行为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例如消费者会对于产品属性发展出一连串的信念,并通过这些信念形成对产品的态度。态度则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
5.态度是发生在情境中的
消费者对于同一特定行为或对象可能存在许多不同的态度,每一种态度都有它所对应的情境,也就是随着情境的转变,态度可能因此而不同。例如一个平常被认为太贵、太奢侈的餐厅,却可能被消费者选为情人节晚上的理想用餐地点。对这家餐厅的态度,正是因为情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在衡量态度时,应该考虑态度发生时的情境,也就是态度因情境而定,否则很可能会误解态度与行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