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都可能产生不利于协调发展的因素。对于中央政府而言,阶段性的政策安排可能会导致不同区域出现发展失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对于自身的利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封闭发展状态、竞争行为异化、角色定位错位和在微观层面进行直接干预等问题。

2.4.1 制度安排的影响

我国发展战略导向的改变,造成了国内各区域的发展差距拉大,利益格局由原来的相对均衡状态逐渐分化,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使得落后地区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施了开放沿海区域、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不可否认这些战略都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但由此引致的区域间发展极化问题也同样明显。

2.4.2 财政政策倾斜难以转变传统思想

对落后的区域实施倾斜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投入引致的示范效应拉动民间资本的进入,进而促使该区域实现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一些落后区域往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而缺乏主动进取的意识,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认为接受外部的支持和国家的援助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出现越输血越贫血的状况,这种“养懒人”的方式不仅造成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这些区域“等、靠、要”等思想的彻底转变。特别是受到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总是希望能够从中央政府那里争取到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不可否认,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等现象,在全国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2.4.3 地方利益驱动致使封闭发展与产业结构趋同

我国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中心—外围”分工格局,即中西部地区是资源生产区、粗加工区,而东部地区是深加工区。在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没有实行政策倾斜。为不受东部地区发展边缘化,中部和西部的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相对幼稚的工业而采取了限制资源输出的策略,即构建了一种自成体系的门类齐全的封闭式经济体系。此外,各地政府为了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增长,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招商引资和发展封闭式的经济体系,致使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倾向突出,表现为地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程度居高不下。例如,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中部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9%。

2.4.4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异化

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关系由计划安排逐步向市场决定转变,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国内贸易逐步由行政安排转向市场配置。鉴于我国辖区竞争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绩考核有关,此时会产生一系列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异化行为。例如,省级地方政府进行政策大战,设置区域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通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措施以阻碍区域之间实现协调发展。

2.4.5 地方政府角色错位

在协调发展中,政府应该为区域发展制订出相应的规则,而不应过多干预微观经济的发展,即应该采取宏观调控和微观放活的操作方式。然而,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通常积极参与经济的微观活动,通过直接干预的方式介入到微观经济中,即同时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这在一些区域性的商品生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香烟和啤酒。政府角色错位,一方面导致地方政府难以对区域内外的企业实施对等的国民待遇,另一方面致使难以出台规范的政策来引导辖区内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形成。

2.4.6 地方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预

在我国现行的财税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下,如果某一区域的经济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既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提升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业绩。因此,地方政府一般对于外地企业的迁入采取鼓励的措施,而对于本地企业的迁出则通常采取种种阻挠手段,尤其体现在对本地上市公司的重组上。我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应该进行兼并和重组,但地方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预会加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地区扩张的难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

[2]王志凌、谢宝剑.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政府与市场——兼论区域合作战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殷风.区际关系中的政府干预与协调[J].云南社会科学,2002(2).

[4]赵伟.区域开放:中国的独特模式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