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印:“亚化”新型模式
中印两国崛起后,世人对其发展模式讨论颇多,争议也颇多。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调查问卷显示,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其中60.25%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还是探索中的一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模式”已经成型的占受调查者的14.3%。[67]
国外对中国模式也有诸多评论。正如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说的“你是无法用旧模式中的词汇来理解一个新模式的”,中国显然正在开创出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68]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刊文称:新中国六十年历史,虽然常常分为两个三十年,但双方在终极目标上有一个共性,就是探寻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前一个三十年希望通过强调意识形态和主观能动性,打破资本主义法权,以一种反现代化的方式追求新的现代化之路。后一个三十年则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一路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创造出时称“中国模式”的全新现代化之路。[69]
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经济、政治与文化诸多方面又有基本上一致的地方,因此,无疑可将中国划入东亚模式。而且中国与东亚模式有许多可比之处,这有助于探讨亚洲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共同规律和共同经验。但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并非是一般的东亚模式。从社会主义制度衡量,中国无疑是属于社会主义特色的东亚模式,具有社会主义的深深痕迹和象征。因此,它不仅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也不同于其他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其不同点在于:其一,从市场经济角度而言,不是东亚一般政府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政府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二,从政治体制而言,中国无疑有较多集权成分,但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其三,从文化上说,中国无疑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但中国的意识形态主流或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正在形成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改头换面,也不是中西文化的简单拼凑或西方文化的变相移植,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吸收和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既具备了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并以马克思主义贯穿民族文化的内核,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70]
印度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大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和发展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具有典型性,可以说是第三世界混合型发展模式的代表。它与东亚模式在外源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因此,也有人把印度模式归入东亚模式之中,但东亚模式与印度模式毕竟有重要区别。在政治体制与文化方面则既有一致方面,又有显明的差异性。在政治上,印度是西方类型的议会民主政治体制,但也有某种威权主义特征;在文化上,则是以印度教文化为主体,与儒家文化有诸多的不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很不同的特点;即使在经济上,印度也与东亚有明显不同之处,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虽然也有相当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国家干预过多,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占有优势地位,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只是到80—90年代以后才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因此,印度模式可以单列出来,作为亚洲另一种模式,与东亚模式并列。
当然,印度的现代化步伐比较迟缓,或者说是刚刚起步。但它具有巨大潜能。可以想见,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步伐最快的地区很有可能就在中国、印度和整个亚洲。其前景令世人瞩目。将它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教训与东亚现代化进行周详的比较,不仅在学术上、理论上具有开拓性,而且在实践上也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价值。这种比较无论对东亚、对印度,还是对中国,甚至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