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
- 徐滇庆 贾帅帅
- 2594字
- 2020-07-09 19:41:05
4.3 耕地复垦、整理和开发大有可为
在国土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开荒造田和耕地复垦、整治是增加耕地的主要途径。中国农民只要有可能就会开荒造田,这是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长期趋势。
众所周知,位于平原、河谷等地的备用土地资源已经基本用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精耕细作,充分利用了每一块耕地,几乎没有开垦荒地的可能。可是,从全国的统计数字来看,耕地只占全部土地资源的12.8%,未利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44%(见表2-1)。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开发耕地的潜在空间。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东部地区耕地39446万亩,占耕地总量的19.4%;中部地区耕地46072万亩,占22.7%;西部地区耕地75652万亩,占37.3%;东北地区耕地41907万亩,占20.6%。虽然西部地区人少地多,但是耕地质量较差,山区部分耕地的坡度较大,缺乏水利灌溉的条件,开荒的难度比较大。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做到了,许多地方仍然有增加耕地的空间。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报道了许多地方大山深处的农民开垦荒地、平整土地,整治河滩、修建梯田,除了粮食之外,还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和树苗等。显然,偏远地区的开荒过程还可能持续很多年。
从全国耕地的历史数据来看,中国农民开荒造田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1956年全国耕地总量16.77亿亩。这个数据比较可信。1996年根据现代卫星遥感技术得出全国耕地总量19.51亿亩。这个数据也比较可信。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采用现代科技和人工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在2009年全国耕地总量20.3亿亩。尽管有些人认为其精确度还有待提高,可是目前还找不到更准确的数据,这个数字基本上可信。
从这三个节点来看,中国耕地总量一直在增加。不同时期耕地增长速度不同,增速在下降。
在1949年到1956年期间,年均耕地增加2985.7万亩。
在1957年到1996年期间,年均增加913万亩。
在1996年到2009年期间,年均增加607万亩。
耕地增加速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速度加快,基本建设占用土地大幅度增加;第二,可供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少,开荒难度越来越大。
按照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全国耕地数量持续下降,从1957年的16.77亿亩下降为1995年的14.2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665万亩(见表4-3)。按照遥感图像提供的数据,在1957年到1995年期间,每年耕地增加913万亩。为什么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相反?
表4-3 开荒增加的耕地数量
(单位:万亩)
(续表)
注:建设用地=历年统计数字之差;实际耕地数字取自1957年和1995年两年耕地数字的回归线;开荒新增耕地=耕地回归线-耕地统计数量;每年新增耕地=开荒新增耕地-建设用地。
在改革开放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严重地干扰了经济建设。在动荡岁月中没有实际调查耕地数量。统计部门手中只有前一年各地上报来的基本建设占用土地的数据。于是,他们只能假定耕地总量不变,在前一年耕地数量上扣除基本建设占用土地数量,得到下一年的耕地数据。如此计算,全国耕地数量必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表4-3中第二列数字是历年统计耕地数量之差,可以近似表示当年建设用地的数量。从数据可见,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占用农田7394万亩。在1959年占用农田有所减少,3482万亩。遭遇大饥荒之后,在1960年不仅没有新占农田还退耕423万亩。在改革开放之后,1985年和1986年基建占用农田最多,如此等等。显然,这个分析很粗略,远远不能作为讨论政策的依据。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内,统计部门曾经多次要求各地上报新增耕地数字,并且把这些数字加进了统计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统计方法,各地上报的数字水分和误差很大,可信度比较低。低质量的数据加总,垃圾进,垃圾出,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1995年,耕地总量从14.25亿亩增加为19.51亿亩,猛增5.26亿亩。毫无疑问,在任何时候全国耕地总量都不可能骤变。绝对不可能在一年时间内耕地数量猛增36%。这个增量是40年来开荒和土地治理的结果,平均每年土地开发增加1315万亩。
如果把1956年耕地数量(16.77亿亩)和1996年耕地数量(19.51亿亩)这两点连接起来,可以近似推断这一时期的实际耕地数量。表4-3中第三列给出了线性回归分析后的实际耕地数据。如果从1956年耕地16.77亿亩画条水平线,在这条线之下和统计数据线之间的距离近似看成建设占用土地,回归线和统计数据线之间的距离近似看成开荒增加耕地数字,相关数据分别列在表4-3的第四和第五列。由于开荒新增耕地数量超过了1956年到1996年这40年内基本建设用地数量(2.52亿亩),才使得1996年的耕地面积比1956年增加了2.74亿亩。
因为在这段时间内耕地数据的精确度很差,计算出来的结果必然有较大的偏差,只能作为参考。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57年到1995年期间,中国农民每年开荒造田增加的耕地扣除了基本建设占用之后,还能实现耕地总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统计数据的覆盖面和准确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进。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上给出了2003年以后土地项目整治竣工的数据。
表4-4 土地项目整治竣工情况(2011年)
(单位:万亩)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第38页。其中2003年、2004年与2005年新增农用地、新增耕地数据来自该年鉴第3页的图6“2003—2011年土地整治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情况”。
由表中数据可见,列入国家耕地整治项目的土地数量处于上升态势。土地开发的数量从2006年的232.2万亩逐年上升到2011年的402.8万亩。新增农用地从2003年的421.4万亩到2011年上升为596.4万亩。其中,新增耕地从2003年的372.6万亩(此处为另外计算结果,故与表中数字不符)上升为2011年的524.7万亩。
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内,全国总共开发土地2378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776万亩,土地复垦611万亩。三项合计增加耕地376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耕地376.5万亩。显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最近几年开发耕地的数量大大低于上个世纪。可是,依然可以预期在未来保持这样的趋势:每年开发的耕地在200万—300万亩之间。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还可以增加耕地100万—200万亩。
如同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内陆省区新增耕地数量遥遥领先。四川、河南等省人口密度很高,在2011年分别新增耕地50万亩和43.5万亩,名列前茅。人口较少的甘肃省也取得很好的成绩,新增耕地42.2万亩。连人口密度很高的东南沿海各省也在不断新增耕地,例如广东新增耕地34.7万亩,江苏新增耕地20.7万亩,浙江新增耕地16.7万亩,福建新增耕地11.7万亩。众所周知,东南沿海各省新增耕地的难度比内陆省区更大,但是实践证明,只要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改进农村土地制度,就有可能不断扩大新增耕地空间。绝对不能低估农民开荒造田的主观能动性。那种认为中国已经没有开发耕地空间的悲观论点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