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板厂峪长城
人们欣赏长城,带着不同心情,就有了不同的欣赏角度。有些人更欣赏那些常年沉睡在崇山峻岭,饱经风吹雨打,满身落下粗糙创痕的长城。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东北部山区的板厂峪长城便是这样一处,也是明长城中自然状态下保存得很好的地段之一。3.5公里长的板厂峪长城连绵不断,是很典型的处于原始状态的长城,未经修复,又能完整体现古老风韵的长城,是不可再生的无价之宝。
大山苍莽,山势陡峭,怪石嶙峋,植被茂盛。长城横亘在险峻的山梁上,墙体基本是以条石为基础,外包砖墙,宽5米,高10米。墙顶外侧有垛口,里侧有女墙。每隔250~500米建有一座敌台,500~1000米筑有一座空心敌楼。最险要的长城外侧是深山峡谷,攀登陡窄高悬的台阶,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板厂峪的山势奇险,长城的墙体多建在陡峭的山坡,为便于士卒爬上爬下,随山就势建有很陡的梯道。梯道外侧的垛墙,或降或升,错落有致,看上去十分壮观,令人惊叹不绝。
阳光洒在板厂峪长城的群山上(单玉瑛 摄)
在板厂峪还有用于防御的长城拒马阵。拒马阵分布在板厂峪西峪南线长城北侧,在一条山间沟谷西侧的开阔地中。300多个矩形拒马坑依“品”字形或网络状,密集相连,组合成了防御严密的拒马大阵。拒马坑均由石块垒砌而成,长3~3.5米,宽2.5~3.2米,深约80厘米,占地面积8~10平方米,拒马坑之间的石墙宽约1米。
有很多的拒马坑保存完好,在拒马坑内曾多次出土过保存完好的铁蒺藜和陷马陶筒。拒马阵在长城防御体系中,对阻挡北方游牧族的骑兵很有作用。板厂峪长城拒马坑群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在万里长城上也不多见。
板厂峪本来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山村,却因这里埋藏着万里长城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砖窑而闻名,这里目前是发现长城砖窑遗址数量最多的地方。长城砖窑的窑顶距地面约25厘米,顶部由胶土、碎砖等分隔层覆盖。从已经被揭开的窑顶,可见由厚重的青砖筑成的窑壁。经过了几百年的密封,一层层码存的长城砖完好如初。窑里的长城砖有多种规格,重的约10公斤。据估算,每座窑内的长城砖约有5000块。
其实大量砖窑的发现证明了就地取材是长城修建时的一项基本原则。长城所用大量的土方、石方等,均就地取材解决。如在崇山之中,便开山取石垒墙。在平原黄土地带,则取土夯筑城墙。在沙漠地区,便用芦苇或柳枝条,进行层层铺沙修筑,解决了建材稀缺的问题,所筑的城墙还十分坚固。砌墙所用的大量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办有专门供应建筑材料的部门。在居庸关发现的石刻中,便记载了有关窑厂和办料署等名称。
建筑长城材料的运输,主要靠人力和驴、马、骡等畜力,也采用一些简单的机具,如畜力车、手推车、绞车、走索和飞筐等。当搬运大石料时,便利用斜坡地、滚木、撬杠等办法进行拉运。长城的墙体、敌楼、烽火台,就是用这样的简单机具修建起来的。
板厂峪长城,近几年一再引起社会关注的另外一个新闻,就是这里的长城,处处都留下了戚家军官兵的活动痕迹。时至今日,这些来自南方将士的后裔,仍然生活在长城脚下。他们中的很多人,多年来为长城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400多年以前,戚继光率领着他手下英勇善战的南方子弟兵,来到了北方修筑长城,戍守边地。
明代从南方奉调而来的戚家军并非只有军人,由于修筑长城的工程量特别巨大,守卫边地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出于稳定军心的考虑,明廷也安排官兵家属随军。因此就有很多家庭在北方边塞之地定居下来,士兵和他们的后代就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南军士兵后裔一边经营着家庭,一边戍守长城,虽然思念故土,怀恋远在祖地的同族乡人,却无法成行,只能把这种殷殷之情埋藏在内心,并以家谱、碑刻和口口相传等形式,把先人的姓名、事迹和南方祖地的地名告诉后辈,期望有朝一日,把蕴藏在子孙后辈血脉中的幽幽乡愁送归故里。
所以这些以义乌人为主的南方军人,虽然扎根在北方大地上,但沧桑的岁月并没有彻底抹去心中的思乡之情,并且这种情感世代相传,直到今天,南方士兵的后裔们仍然承继着这种记忆。
现在长城脚下的古代义乌军人后裔,又同南方乡人建立起了联系。相隔千里的两地人,南去的寻根访祖,北上的探访先人足迹,血肉深情,一时竟成传奇。
当初戚继光的军队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义乌士兵呢?原来,他任浙江台金严三府参将时,对于金华和义乌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感觉义乌人性情好斗,且勇猛顽强,正是他理想中的士兵人选。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首次来到义乌,在当地官绅的协助下,从农民和矿工阶层中,招募上来四千新兵。这些人长期受到倭寇、海盗的扰掠,尤其对为害甚烈的倭患,有着切肤之痛,因此在战场上对敌时,更能激发出高昂的斗志。
戚继光在训练士兵时,自有一套非常成功的体系。他的作法之一就是明军法。若由于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了,其偏将也要处死。其二是定奖赏。戚继光为了激励官兵的战斗精神,论功行赏。凡是在战场英勇杀敌,立下战功者,就给予奖励。对于阵亡官兵的家属,也给予优厚抚恤。其三是严军纪。戚家军所到之处,一直都很受百姓拥护和支持,不仅是打击了匪患,解除了对民众安全的威胁,还有就是因其军纪严明。戚继光规定,凡军队出征时,士兵扰民的,一律处死。其四是练武艺。戚继光熟读兵书,精通练兵之要,对于属下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其五是排战法。戚继光针对战场的地形地势,根据兵力情况和敌方特点,演练了“鸳鸯阵”等阵法,对敌时机动运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隆庆初年,蓟镇长城沿线受蒙古族武装的进攻,明廷就选调戚继光北上。《明史·戚继光传》记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
在隆庆二年(1568)的十一月,为了强化军力,戚继光派遣官员到义乌招募了三千士兵。第二年的二月间,这批南方来的士兵抵达蓟镇,军容整齐,纪律严明,即使立于风雨中也岿然不动,让蓟镇官兵非常敬服。
万历十年(1582),支持戚继光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病逝。不久戚继光就遭排挤,被调往广东,后来又被罢职,并于万历十五年(1587)十二月病逝。
戚继光虽然离开了他致力经营的长城防御体系,可是戚家军的后代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坚守在长城身边。如今,那些南方军人的后裔,就生活在长城附近的村子里。在董家口、城子峪、九门口、义院口、驻操营、板厂峪等处,都有长城后裔聚居。
自然力是最为强大的,时间和风雨会慢慢把人工痕迹冲刷掉,可是留存在血脉深处的文化印迹却始终没有被动摇。这些长城守卫军人的后裔们,依然坚守着古老的长城,因为长城上面被风雨剥蚀的城砖上,有先辈留下的汗水和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