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近年来,关于“现代性”的讨论越来越红火,甚至“基于对全球范围内现代化进程必然性的设定”而有“不少人提出应该将现代性作为各种传统研究的共同基础”。〔33〕这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问题关注程度的深化。尽管“现代性”的内涵经常模糊不清,尽管它被认为本身就是很有问题的(highly problematical,杜维明语),甚至被视为一个“可疑的概念”。我们讨论世界现代化进程还是不能回避现代性问题。现代性只有一个面孔,一种模式,还是可以有多种模式?它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已经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简单地考察一下现代性,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或者叫“特征(现代性)的特征”——变动不居,或者叫流动性。这跟“现代”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并无矛盾。“现代”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变革时代,现代化正是这样一场空前规模的人类大变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如椽巨笔之下,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不仅仅是两极分化和两大阶级的斗争:

生产的不断革命,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确定和骚动不安,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在这个新时代,一切固定的冻结实了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偏见和见解,都被扫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34〕

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把现代性的核心思想表述为“以浮士德精神为象征的发展的观念”。在他的专门讨论现代性而以《共产党宣言》中的句式《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为书名的著作中,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了“现代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

所谓现代性,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我们去历险,去获得权力、快乐和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又威胁要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摧毁我们所知的一切,摧毁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切。……现代性把全人类都统一到了一起,但这是一个含有悖论的统一,一个不统一的统一:它将我们所有的人都倒进了一个不断崩溃与更新、斗争与冲突、模棱两可与痛苦的大旋涡。

……使得这个大旋涡产生并使它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社会过程,被称为“现代化”。〔35〕

伯曼所描述的现代性体验开始于18世纪末以前,对现代生活的最初体验是相当盲目的,普通人还不清楚自己受到了什么东西的撞击,少数智者如卢梭已经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大变革,在卢梭笔下,走马灯似地出现的大量事物使刚从农村步入城市的年轻人感觉到焦虑、陷入昏乱和眩晕,甚至造成最初的“认同危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应当归属的对象”(《新爱洛绮思》)。这是现代性历史的第一个阶段。现代性历史三阶段中的后面两段,跟我们前面提到的现代化三次浪潮大体上吻合: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个人、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在发生爆炸性巨变,先后出现了蒸汽机、自动化工厂、铁路、雨后春笋般的城市,日益强大的民族国家和资本的跨民族集聚,以及不断扩展的世界市场;与此相伴随而常常出现的,还有可怕的非人待遇,下层民众对抗上层现代化模式的社会运动,骇人的浪费和破坏,等等。20世纪则出现了对现代性不加批判的热情拥抱与新奥林匹亚式的冷漠和轻蔑的指责两种极端的态度。

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另一位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则区分了不同的现代性。他称“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为一种对历史发展进步的信仰,内容包括理性、实用、科学、进步等观念;另一种现代性则表现为工业文明的危机和人类对它的反抗。伯曼和卡林内斯库对现代性历史的总结均富有启发性。现代和现代化的过程充满矛盾和冲突。马克思在1856年曾经描述:使劳动更有效率的机器创造了神奇却引起饥饿和过度的疲劳;不断涌现的财富源泉变成了贫困的根源;技术进步以道德败坏为代价;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愈益成为奴隶;一切发现和进步的结果似乎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使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个时代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总之,“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36〕这些充满睿智和具有历史穿透能力的言语,今天仍然是我们需要继承和运用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我们深入考察和反思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思考题

1.现代世界形成的动因和现代化的波浪式发展。

2.现代化进程和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有哪些?

推荐阅读书目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一编(1—3章)。

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注释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62—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1页。

〔3〕同上书,第63页。

〔4〕I.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30页。

〔5〕参见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16页。

〔6〕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同上书,第37页。帕克等认为:1500年欧洲黄金总存量大约为3500吨,白银大约37500吨,1500—1650年间合法运抵西班牙的白银共16886吨,使欧洲白银总存量增加50%。见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第7章。《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注意到帕克提供的数字,但显然采用了更新的统计资料。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11页。

〔9〕哈·莱曼等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第59页。

〔10〕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第240页。

〔11〕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22—225页。

〔12〕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册,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87页。

〔13〕莱曼等:《韦伯的新教伦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第59页。

〔14〕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64页。

〔15〕西里尔·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7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9页。

〔19〕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3页。

〔20〕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35—36页。

〔21〕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引论第3页。

〔22〕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3页。

〔23〕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第10页。

〔24〕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22页。

〔2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第8页。

〔26〕马克斯·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本段所引分别见第288、301—302、283、297、303页。

〔27〕Ziya Gokalp,Turkish Nationalism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elected Essays,London:1959,p.180.

〔2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17页。

〔29〕哈耶克等著,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2—233页。

〔30〕同上书,第258页。

〔31〕参见俞新天主编:《现代化理论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37页。

〔3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140—152页。

〔33〕参见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35〕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第15—16页。

〔36〕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