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三字经(国学大书院)
- 王应麟
- 1303字
- 2019-11-15 14:54:19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点是识字教育,主要教材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据说原为宋代学者王应麟所著,后又经元、明、清几代文人的不断增补,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
王应麟,南宋庆元人,字伯厚,淳祐进士,累迁礼部尚书,著有《深宁集》《玉堂类稿》《困学纪闻》《玉海》等书20余种。
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教材,《三字经》历来备受推崇,被称之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自宋以后,《三字经》便成为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
《三字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编写上有其高明和独特之处。首先,在编写体制上它采用三言韵语,既便于记诵,又通俗易懂。全书或三字成句,或六字成句,或十二字成句,变化多样,生动活泼。这是《三字经》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当然,除去文句、声韵方面的特点外,《三字经》的超然地位更体现在思想内容的价值上。其通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更将经、史、子、集的主要内容融汇其中,以一种提纲挈领的形式,为人们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精华部分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作为一部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开头即阐明教育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可见古人已经非常明白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三字经》又不仅仅只是一部启蒙教材,它除了告诉父母和师长该如何去教育子弟,更教会子弟如何做人、治学的道理。文中所列“悬梁”“刺股”等故事都可以作为青少年苦读的榜样;而“温席”“让梨”等这些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更是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和发扬的;“亲师友”“习礼仪”不仅体现出礼仪之邦的风范,且与我们所提倡的良好社会并行不悖。文中更包含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而且将丰富的经典书目、历史大事记录其中,使初学者可以轻松把握。当然,《三字经》无论从成书还是从思想体系上都是围绕儒家思想而展开的,其内核也是为了迎合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要求,充斥着儒学教育的气息。文中不乏一些封建、腐朽的思想,如强调“三纲五常”,讲读书成才以光宗耀祖,等等。因此,读者在取其精华的同时,更要懂得弃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
另如,文中也介绍了许多年轻学子必备的常识,如研习古文的程序、儒学典籍书目、历代帝王兴替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三字经》本身并无艰涩难懂的语句,只是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有些人物、事件以及思想内容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感。因此本书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和评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中内容,并从看似简单古朴的文字中发掘出全新而深刻的内涵。
《三字经》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用于训蒙的教材,这缘于它的形式简单、结构单一、文字浅近,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和记诵等特点,而且中国古代教育历来也是这样做的。其实这是对《三字经》的一种误解,它远非现代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和肤浅。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几乎全部囊括于此,其内容包括了中国所有主要典籍和整个古代史,更有许多名人传说和励志故事。其文字虽然浅近,但每一句却都是“微言大义”,绝不仅仅只是一部启蒙读物,所以值得人们去仔细研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