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脱欧大背景下的英国留学

英国难道开始闭关锁国了吗

大多数的人没有想到,2016年6月23日这一天会改变欧洲大陆乃至世界的格局。公投结果出来了,英国人民决定脱欧了,如同解开了束缚千万匹野马的缰绳,义无反顾。

当时笔者在国内,作为一个90年代末出国留学,在英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老海归,第一反应是震惊。一件如此复杂、充满着各种政治经济博弈的国家大事,就这样由民众做出了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英国脱欧之后,将何去何从?笔者所在的行业(留学与移民)又会因此受到怎样的影响?大家以后还愿意来这个美丽丰饶的国度学习或生活吗?

公投结果一出来,不少人就问笔者上面的问题。必须承认,焦虑和担忧当然会有,但更多的,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以留学和工作签证举例,英国高校的口碑和教育质量并不会因为是否脱离欧盟而发生改变。中国一直都是英国高校的第一大生源国,脱欧之后,欧盟成员国学生赴英留学的限制会增多,但对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来说,则不失为一个好消息。之前欧盟公民在英国几乎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他们凭一本欧盟成员国的护照,就可以自由地在欧洲大陆各国往来。欧盟人员的自由流动在给英国本地人带来就业压力的同时,也给中国留学生带来就业竞争的压力。脱离欧盟后,英国更会刻意拉近与中国的关系,这就意味着针对中国公民的各项政策都有可能进行调整。

2016年7月25日,英国内政部发布了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签证的新政策——Tier 4 Pilot。该政策将进一步简化国际学生研究生签证申请流程,并延长国际学生研究生课程签证时长。尽管Tier 4 Pilot只适用于即将入读剑桥、牛津、帝国理工学院及巴斯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学生,但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某种程度上,英国脱欧后,会引来一个“自己搞定一切”的局面,好处是不用再去和欧盟一同负担其他欧洲大陆小国的债务,坏处就是要彻底地、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英国更需要保持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以保证国家在欧洲大陆乃至世界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作为2016年的一大“黑天鹅事件”,脱欧的确给人带来不少担忧,因为人在对未来无所适从的时候,总会趋向于保持现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公投结果出来之后,410万英国人在议院网站发布请愿书,提议再一次公投,当然最后被否决了。笔者回到英国后,和不少人聊起这个国家未来的去向,以及自身所受到的影响,也是喜忧参半。

一位英国名牌大学市场部总监就向笔者抱怨,说“脱欧”给他们的名声带来很大影响,收到很多海外学生的问询邮件,包括中国学生。大家关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是不是英国就此闭关锁国、再不欢迎国际学生了呢?

这所大学的市场部最近几个月绞尽脑汁,一方面加强市场宣传力度,对国际学生和多元文化表示热烈欢迎;另一方面推出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新项目。高校与16~24岁的学生群体产生了更多互动,吸引他们的兴趣,也让未来的生源及学生家长们觉得“物超所值”。

以前,英国的高校都有股子傲气,觉得自己又不是海飞丝洗发水,没必要四处叫卖。但在2011年,英国收紧欧盟以外的国际学生签证政策后,英国本身的国际学生申请数量第一次出现萎缩,还没缓过劲就又被“脱欧”补了一刀。现在高校都放低身段,甚至有一些还在闭门反思,提升自身的学历含金量。

例如,艺术院校史无前例地提供机会,让学生有机会采访一些粉丝众多的当红乐团;媒体专业的有机会和出版商直接合作尝试视频内容制作,还有一些建筑专业也在推广自己做出的经典设计项目。这些新举措体现了英国本身前卫的个性,对于学校而言,这些创新之举的意义就是抢生源。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这自然是件好事。

用数据说话,国际学生依然重要

2017年2月初,UCA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英国高等院校入学服务机构)的最新统计显示,在公投脱欧之后,英国全境的大学都遭遇欧盟学生申请数量的缩水,这是近10年以来的第一次。

国际学生对英国教育产业的意义有多重大,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University UK的统计数字显示,2011~2012年,英国共有43.5万国际学生,其中70%以上来自欧盟以外,这些国际学生缴纳的学费高达57亿英镑,占所有高校收入的两成。这还没计算海外学生给英国带来的社会、经济及多元文化等的各种贡献。

UCAS的统计并没有提到中国学生申请数量同比去年出现的变化,这是因为一部分中国学生并不是通过UCAS申请学校的。虽然UCAS的数据库显示欧盟以外国际学生的申请数量与去年持平,不升即降,这个数据依然不容小视。

现在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学生求学目的地,而美国因为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产生了不少争议,应该说英国其实是在面临着一个机会窗口。

根据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排名显示,有五所英国大学在国际化的排名中挤入前十。只有继续保持国际化的优势,才会有利于这些高校在新兴市场的拓展。这意味着从教学力量到课程设置,都要与国际竞争力的定位相匹配。此外,作为加分项,越来越多的高校寻求与优秀的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

脱欧是如何“倒逼”英国院校求上进的

2017年初UCAS的申请报名截止后,英国很多大学的市场部就开始评估他们招生政策的成效。在笔者看来,英国本地的年轻人更挑剔,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这辈子的第一笔巨大投资。英国大学生每年要花费9250英镑(海外生的学费是10000~25000英镑),而且很多学生都没有父母资助,用的是免息的助学贷款。换言之,他们一毕业就要背上几万英镑的负债,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奴”。

与其刚入职场就“巨债缠身”,很多学生甚至开始倾向于放弃读大学,参加英国政府这几年一直在力推的学徒制,做学徒不仅没有经济投入,并且还有微薄工资和日后的工作保障。但英国过去几十年“去产业化”如此彻底,哪里还有什么可惠及大众的学徒制可言?很多高中毕业生一加入学徒制就成了Tesco(特易购,英国著名零售卖场)的廉价搬运工。在英国,大学学历,尤其是名牌大学或是热门专业毕业,才是找到好工作的不二之选。如果大学本身进行自我提升,毕业生的前途就会更有保障。

而让学生们认为这笔投资有所回报,学校只能本着商业的思维,增加用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这与激烈竞争下的公司品牌运营和产品质量提升是一个道理。

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就引入了创新式的“学历学徒制”,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加入一些名企工作的机会。其实很多大学都在增加类似实践教学的内容,只是名目不同。这些项目不断推出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产业状况都有一个更加符合现实的认知,没准还可以积累人脉,或者至少和一些行业内领先的雇主有所接触。无论毕业后留在英国还是回到中国,这些都是宝贵的软实力。

英国雇主们也同样希望英国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他们有的直接对政府提出诉求,推动政府推出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提升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改变现有的学徒制,提升数字和文字的应用能力。

据估计,到2020年之前,英国新兴科技产业工人还将存在很大缺口。英国本国教育在数学上也没有太大优势(几乎全球排名都是垫底),国际学生就不同了,其中不乏数学专业、计算机科技专业的高手。这使很多中国留学生在英国众多热门专业中都算得上是拔尖的人才。

英国大学和企业界也陆续出现了针对国际留学生的体验或实习项目,比如留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进入伦敦股交所、安永、卫报等行业顶级企业完成短期实习项目,如YES.Global青年精英计划等。

几年前,因为要给国际学生争取优惠的签证政策,将国际学生的签证数量从每年净移民数量中剔除,英国有超过100所高校联合在一起对政府进行游说,当时的口号是“我们是国际化的”。现在,这一行动又有了新内容,其目标还是保住英国高校的国际化声誉。

笔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旨在说明一点,“脱欧”看似对留学生是一记重创,其实反而“倒逼”英国大学求上进,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也有以上好处。当然,英国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国际学生、海外资源的吸引,毕竟,一个更为融合的国家,才会产生更多的活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节点,笔者依然怀着激情与希望,不会因为英国是在“欧洲”,还是在“欧盟”而改变。就像笔者最爱的英国经典电影《Life of Brian(万世魔星)》的片尾曲——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万事都有阳光面)一样,英国人在伦敦奥运会闭幕时也不忘唱这首歌,他们看起来严肃保守,内心却有着一份荒诞不羁的幽默感。

英国同样也是一个有趣的国家,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来英国学习或生活。毕竟这个时代正发生着许多事情,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无法改变太多,但总要为自己做一些小小的改变,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这是英国脱欧后的第一本有关留学英国的书籍,送给每一个在路上且经历中的人,愿你们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找准自己想要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