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提高情商 做一个高段位沟通者

无论科技如何改变,

社交软件怎么更新,

要抓住“让对方舒服”这个原则。

做一个有趣的人,没有那么难

同样一门课,不同的老师讲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些老师讲课,外校的学生都跑过来听,每次上课都人山人海,还有很多学生坐在台阶上。但可能换了一位老师讲课,大家听着备受煎熬,每次来的人都寥寥无几,只能靠点名维持住听课的人数。

其实,两位老师讲的内容一样,只是传授的方式不同。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类老师不仅讲得有用,还有趣。第二类老师讲明白了但很生硬,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很难让人集中精力去听。

这个时代,有趣其实比有用更受欢迎。

如果不学会把正经的事情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是很难被人听进去的。现在的信息量太大,信息源也太多,而且人人都会讲话,只有幽默的表达才能凸显出你的独特性。

有人抱怨,我天生就不是个幽默的人。

说这些话的人,请一定记住:没有人天生注定是什么样的,尤其是年轻人,每个人的思维都可以被重新塑造。也没有人天生就自带幽默,我们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哭着降临到世上的。幽默都是后天训练的,是经过学习得到的,是不断精进养成的习惯。

在职场中一定要警惕这样的人,也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人,他的口头禅是:“我就是××的一个人……”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很重要的信息:第一,我就是这样,你想怎么样;第二,我不准备改变了。

一个不准备改变的人是十分可怕的,因为你还在改变,还在进步,他却已经老了。

“成为”一个幽默的人,也是一个动词,要去行动,要用在生活里。

比如在讲话、发朋友圈前思考一下: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把幽默当成一种习惯。这样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了一个受欢迎的人,你的生活也会更有趣一些。

一、幽默可以化解很多矛盾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Does Santa exist?,书名表面的意思是“圣诞老人存在吗?”。其实这是一本哲学类的书,作者是《生活大爆炸》的制片人,但中文翻译成了一个特别诡异的书名《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

书里详细论证了圣诞老人是否存在。

从逻辑角度来看,圣诞老人不存在,因为你无法用逻辑推理出圣诞老人的存在;从神秘主义角度来看,圣诞老人存在,因为圣诞老人就是宗教的产物。在两方争论不下,剑拔弩张的时候,还有第三个角度,即从幽默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们别吵了,昨天我看到一个像圣诞老人的老头摔了一跤,踩了个香蕉皮,我笑着走了过去,心想,装什么圣诞老人,结果一看,是我爸。

幽默能解决矛盾和争吵。书里说: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这三个方式去理解:从逻辑角度,从神秘主义角度,还有最高的智慧形式——幽默的角度。

人就是学会了幽默,才可以避免许多争吵。

二、跟乐观的人做朋友

原来有个朋友是专门推销不锈钢杯子的,他正在给别人推销时,杯子忽然掉在地上摔坏了,很尴尬,这说明他之前推销的话术有很多都是假的。

但他很聪明,马上接话说:“像这种杯子,我们绝对不会推销给您的。”

虽然这有骗人的嫌疑,但他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尴尬。

你想把人弄哭很容易,但你想把人逗笑却非常难。

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苦痛和酸楚,你越长大越发现,让人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笑点和泪点会变得越来越高,人会变得越来越麻木。

我很感谢那些让自己哭过笑过的人,更珍惜那些把哭和笑都放在脸上的人,这些人没有被时间洗涤,变成和别人一样麻木的人,他们依旧满怀感情。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很难得,要多和他们交朋友。

因为他们在你身边,你会感觉到喜怒哀乐是真实的。

三、学会吐槽

其实,所有的幽默都是可以学会的,现在已经有很多专门从事幽默解读工作的人,逐渐把这门学问破解了。

看了很多资料,我才明白,幽默是有公式和方式的。

首先,先分享幽默的第一个方式:吐槽。

你可以去看看美国的《吐槽大会》,那种面对主咖无情吐槽给予致命打击的感觉,特别好玩儿。

为什么吐槽很有趣呢?因为吐槽别人,提高了自己的优越感。

吐槽别人的缺点,可以产生幽默。

大家为什么觉得小品好笑?因为小品一边吐槽社会现象,一边吐槽生活热点。幽默必须有吐槽的合作,才算得上是幽默。

比如你只夸我,龙哥你好帅,好有才华。这就是失败的幽默。

你可以说,龙哥,你今天怎么不洗头啊?因为可以吐槽,才显得更有趣。

我每次签售的时候,学生总问我为什么不洗头。我很尴尬,不是不洗,而是总忘,太忙了。逐渐这就成为我的一个槽点了。

所以,吐槽的第一个重点是:寻找槽点。

分享一个5w法则:

比如你可以尝试吐槽一下这句话:龙哥殴打石麻麻。

Who:龙哥打得石麻麻从黑色变成了红色。

Where:据说是在厕所里打的,石麻麻很享受那种味道。

Why:粉丝给龙哥送了当地特产,石麻麻吃得还剩个袋子。

When:石麻麻吃饱了刚准备下班,龙哥来了,给打得满脸血。

What:据说龙哥下手十分轻,掐人都是掐一小块肉,还旋转一下。

你可以灵活运用这个法则,试试寻找话题,看看怎么吐槽。

四、如何自嘲

说完了吐槽,我们来看一个吐槽的高级版本:自我吐槽,也就是自嘲。

如果说吐槽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么自嘲就是把别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

自嘲跟吐槽别人不同,因为你要吐槽别人,必然会有得罪人的风险,自嘲就没什么风险。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涉及吐槽其他老师的话题都是提前跟对方打招呼,吐槽他的时候不准发脾气,还会提前问对方,这个话题能说吗?那个话题能碰吗?

但是,自嘲不一样,自嘲是一种针对自己的贬低方式,不会造成人际纠纷。自嘲是你把自己放低了,别人也就不好意思,也没有空间甚至不舍得吐槽你了。

大家看看高晓松老师,原来大家都吐槽他长得丑,他也天天自嘲长得丑,现在没人吐槽他的长相了,因为不舍得。甚至还有人专门做了他的定制抱枕,表达对他的喜爱。

自嘲是一种需要强烈自信的幽默方式,也是一种自我悦纳的表现,你对自己的弱点有很清晰的认识,又有勇气说出来,知道自己是谁,懂得自己的不完美。

这也是我要给你的关于自嘲的第一个建议: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敢于把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

第二个建议:你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固定吐槽点的“人设”,把这个“人设”当作你经常自嘲的对象。

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设计几个大家都容易感同身受的标签,这些标签得是负面的,像矮、胖、穷、丑就是自嘲的几个通用标签。

我们拿穷来举例子,吐槽自己穷特别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穷。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讲他比自己还穷,听者立刻就产生了优越感,这种压抑就得到了释放。

比如,一个人自嘲穷时可以这么说:

乞丐向我抖饭碗时,我都觉得他在向我炫富;

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我三位数的存款;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嗯,有钱了;

我从来没有接到过诈骗电话;

……

相信你可以感觉到了,自嘲的方向一定是“我很差”“我很糟糕”。

你还可以找一个生活的具体细节,然后把槽点夸张到荒诞的程度。

比如你要形容自己矮,可以这么说:

他们都特别羡慕我可以坐在板凳上,把双腿荡来荡去;

我跳起来能打爆你的膝盖,你呢,趴着才行;

一个孩子想去十五楼,我踮起脚帮他按了个二楼,对不起,只能帮到这儿了;

……

你要形容自己笨,你可以这么说:

他们说吃鱼会让人变聪明,所以我养了一池塘的鱼,现在鱼吃完了,我还是我;

我的脑袋长在脖子上只是为了显高;

我从来不怕别人说我笨,因为他们说得对;

……

你要形容自己丑,能说的就更多了:

他们说喜欢我的颜值,我很生气,因为我觉得我怎么也有点儿才华吧;

我和身份证上的自己是一模一样的;

我一直怀疑,我妈怀我的时候,肚子里不是羊水,是硫酸;

……

记住自嘲的要点:第一,负面标签;第二,我很差;第三,细节夸张。

其实,自嘲是一种高手沟通的方式。

只有极度自信的人才会自嘲;相反,那些不自信的人,才会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自己有多厉害。那些饭局上的油腻大叔为什么遭人讨厌?因为他一遍遍卖弄自己。真正的高手从不卖弄自己,都是自嘲,让别人夸自己。

五、幽默的本质

总的来说,发笑的机理有三个,它们分别是:意外感、优越感、宣泄感。

1.意外感

康德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一切大笑里,肯定有荒谬、悖理的东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笑话中的逻辑,跟我们平时认知的逻辑不一致、存在矛盾,所以幽默才产生。

举个例子,宋方金老师讲过一个段子:

我们电影工作就是在减分,编剧写了个剧本一百分,导演来了减十分,美术来了减十分,道具来了减十分,小品演员来了,直接减到负分。

但有小鲜肉的戏不一样,编剧来了加十分,导演来了加十分,美术来了加十分,所以有小鲜肉的戏,一共三十分。

这叫意外感,因为正常逻辑是一直加到正分,但这里突破了正常逻辑。

再举个例子:

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地域歧视的人,另一种是黑人。

相信你一定反应过来了:讨厌黑人本身就是地域歧视,所以这个表达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这是我们产生笑声的根源。

比如,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富豪要娶老婆,他就跟三个姑娘说,给你们一点儿钱,你们谁把这个屋子填满,我就娶了谁。

第一个买了好多棉花,填了整个房间的一半。

第二个买了好多气球,填了整个房间的四分之三。

第三个买了一根蜡烛,点亮了,填满了整个房间。

现实中,最后富豪会娶了最漂亮的那个女的。

2.优越感

托马斯·霍布斯说过:“笑,是发现事物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感时,那种突然的荣耀感就是幽默。”

听起来很绕,其实它的意思是,每次当你看到有人尴尬或者被羞辱的时候,你会在对比下产生一种优胜心理。

比如,你在路上看到有人踩到了香蕉皮,摔了个四脚朝天,你可能会忍不住发笑。

这种情况就属于优越感,你走得好好的,而他却踩到了香蕉皮,而且摔得很难看,你的优越感一产生,笑也就产生了。

优越感是人的本能。人看到对方不如自己,还不停地显摆着时,就会发笑。

3.宣泄感

哲学家斯宾塞说过:笑是对压抑神经的释放。

所谓对压抑神经的释放,就是宣泄感,宣泄能产生笑,产生幽默。

给人宣泄感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敏感话题的段子,因为不让聊的话题忽然被聊到是有一种很强的宣泄感的。

带有色情意味的笑话就是这样,但这里建议,女孩子尽量不要讲这样的段子,尤其是在公开场合。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为什么宣泄感能产生笑:

电影《海王》里有个情节:

海王在一家酒吧和爸爸喝酒,忽然后面来了几个黑手党一样的大汉,身上全是文身,走过来一巴掌拍过来,说:“你就是电视上那个人吧!”

爸爸说:“去吧!”

海王说:“你们最好别惹我。”

说完就站起来了,准备开打。

忽然,那几个大汉说:“我们能跟你拍张照吗?”

看到这里,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你想达到最后的宣泄和释放,你就要先营造一种紧张感,后面再忽然解除。也就是说,你前面冒犯得越过分,后面解除得就越爽。

六、段子的基本公式

段子总的来说有一个公式,这个基本公式非常基本:

段子=铺垫+包袱。

解释一下:

段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面的一句话,我们把它叫作铺垫。第二部分是后面的一句话,我们把它叫作包袱。

其中,铺垫是建立第一个思路,把你引向方向A;而包袱是揭示第二个思路,把你引向方向B,往往A跟B甚至可以是相反的。这就是我们上面讲到的意外感。

前面的铺垫不需要好笑,你只需要陈述一个事实,越正经越严肃越好,好笑的在后面的包袱部分,要反转,要意外。

比如,我上课经常讲:“只要你按照你自己的方法坚持练习听力,总有一天,你会习惯听不懂的!”这个就是包袱。

再举个例子,歌手大张伟在一个电视节目上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家都应该热爱小动物,因为它们非常好吃。”

前半句话,“大家都应该热爱小动物”就是铺垫,他这句话采用的是我们在社会语境下比较常用的一种逻辑,因为环保,大家都应该保护小动物。作为一个明星,提倡保护小动物很恰当,大家都是往这个方向去想的,这是方向A。

后半句话,“因为它们非常好吃”就是包袱,它产生了一个转向,把这些小动物转向成了食物,把观众引向了方向B,这个时候幽默感就产生了。

再分享几个小窍门:

1.直面冷场

倘若你真的冷场了,没关系,你就直接说一句:我是不是冷场了?

这个叫包袱转移,把你自己变成包袱。

凤凰传奇中的玲花就干过这个事儿,她的包袱失败了,自己强行加了句说:不好笑吗?

然后全场爆笑。

2.偷换概念

你可能听过这个段子:

我问我的朋友说:“你有《时间简史》吗?”朋友说:“有,我也不捡那玩意儿。”

这里面“有时间捡屎”,当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大家会默认是指“有《时间简史》这本书”,但是这个词,可以有第二种解释,也就是有没有时间去捡大便,在这里面的连接词就是“有《时间简史》”。

还有《黄金大劫案》里有段对话:

“老实点啊,我大哥常杀人。”

“大哥!我太原人!”

这里就偷换了概念,常杀人和长沙人谐音。

3.押韵

你先找出一个哪怕是常识的道理,然后变成押韵的。什么东西一押韵,就显得特别有道理。比如:“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久了才能被发现。”

押韵有两种押法,一种我们叫头韵,另一种我们叫尾韵。刚才这个是头韵,怀才和怀孕,押在了头韵上。

《乡村爱情故事》里面有一句台词:“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这个“果”字是这里的一个尾韵。

再如,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挂就是我挂。

所有的这些头韵和尾韵都能够增强你表达的效果。

最后,如果你真的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也没必要刻意让自己幽默。

讲好故事,这个比其他的都重要。

认真也是一种美好。

如何正确地和异性相处

前段时间有个男生跟我聊天,说看了我的书,懂得了努力和坚持的意义,于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姑娘三年,终于,这个姑娘嫁给了别人。

我跟他讲,女孩子不是追上的,女孩子是吸引来的。感情这个东西和坚持没有关系。他恍然大悟,问我,有什么书能了解女孩子吗?

于是我给他推荐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因为它是了解两性的入门书籍。

此前有一位妈妈跟我聊天,说她的老公每天回家特别晚,回到家也不爱说话,就一个人跑到房间里,只要自己去敲门,老公就发脾气。她说,结婚前两个人无话不说,是不是因为结了婚,两个人就没话了?我说,不是,根据这本书里讲述的观点,男人在累了一天后,特别想要一段独处的时光,这个时光无论多短暂,都希望是属于自己的,尤其是工作压力很大的时候。

你这个时候,不用说话,端一杯牛奶进去,然后默默地出来看电视,别理他,过一会儿,他会出来找你的。

她照做了,果然,那天他们聊了很多,据说还花了好多钱开了一瓶香槟。这个妈妈问我,还有没有什么书推荐,我想了想,给她推荐了加拿大心理治疗师克里斯多福·孟的作品《亲密关系》。

我的微博里每天都有很多同学私信我,原以为都是成长、工作、生活的问题,后来仔细一看,也有很多问感情、两性关系的事,其中最多的,就是问异性的想法和思考逻辑。

写这篇内容,我查了很多资料。也就是在查资料的时候我才明白,两性关系为什么有这么多复杂的困惑,也是能通过读书解决的。读书是这个时代最优雅也是最廉价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了解异性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大家是否发现,男孩子现在不太爱追女孩子了,女孩子也慢慢地开始追求自己喜欢的男生了?为什么?因为随着年代的推移,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多变化。

不仅如此,婚姻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时代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了。美国的一位作家盖瑞·查普曼有本书叫《爱的五种语言》,里面说,心理学家对恋爱这件事情做了一个长期研究后发现,一段令人神魂颠倒的爱情平均寿命是两年。如果是秘密的恋情可能会长一点。

所以很多夫妻在恋爱感觉失去后,他们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跟另一半痛苦地活一生,这是在中国特别普遍的现象;另一种是放弃婚姻,重来一次。不过《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做了一个深刻研究,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在美国依然高达百分之六十,如果牵扯到孩子的话,这个离婚率会更高。

为什么呢?作者给了一个答案,说:因为大家不会和异性沟通。

一、爱语:无声胜有声

《爱的五种语言》的作者盖瑞·查普曼说,在两性之间,我们一定要学会爱语。作者总结了爱的五种语言,分别是:

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

通俗点,“肯定的言辞”就是适当地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对方,如“你真美”“你今天特别帅”“你的发型今天是精心准备的吗”。多说一句,夸奖人的本质是认同,所以夸奖一定要从细节入手,要观察别人,夸奖他期待被看见的地方。

“精心的时刻”指的是两个人专注地做一件事,比如干家务,你帮我扶梯子,我来换灯泡,两人产生了“心流”。

“接受礼物”:我回到家给你送了一束花;你给我做了一个蛋糕;一觉起来,枕头下面放了一张购物卡。这样的方式同样适合对待你的父母。

“服务的行动”就是做另一半让你做的事情,通过服务,表达你的爱。比如你一直希望我把四六级考试过了,比如我一直希望你早起锻炼身体,为了对方,后来都做到了。

最后一个最重要,“身体的接触”,就是通过牵手、接吻、拥抱,甚至性生活来表达对另一半的爱。

大家有没有发现,情侣、夫妻、男女之间的表达,似乎并没有用太多话语,都是爱语?爱语甚至不用开口,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方式,情侣之间到了一定程度,话可以越来越少,但信息一定是越来越多。

两个人背靠背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哪怕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只会觉得一种暖流流向彼此,这种感觉叫“爱语”。

所以我第一个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交流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有时候,你的态度,传达得会更多。那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沟通呢?男人和女人的话语体系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说说男人。

二、男人的语言体系:远离喧嚣,进入洞穴

举一个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男人到了中年的时候,就是喜欢一个人安静一会儿。尤其是下了班开车回到家,到了楼下,停好了车,就不愿意上楼,而是在车里坐几分钟,这几分钟就是这一天的全部。因为你上了楼,就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唯独不是你自己。

这句话凸显了男人的一种无奈,但现实生活里不仅男人是无奈的,女人也一样。有一部电影叫《找到你》,就把女人的无奈讲得很彻底:为了工作就没了家庭,投入家庭就不得不放弃工作。

男人其实也一样,抱起砖头就抱不了你,放下砖头就养不了你。

他的朋友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要在车里待一段时间呢?

这是男人的一种宣泄方式:远离喧嚣,进入洞穴。

但是很多女人不知道男人的这种宣泄方式,她们会认为这男人是不是不爱我了?这男人是不是有新欢了?他跟我怎么没话说了?你不是喜欢自己待着吗?那你待着吧,一辈子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待着吧,千万别出来,出来我打死你!

接着,男人就会强迫自己走出山洞,但这个时候,因为强迫自己出山洞是带着情绪的,所以,这些情绪往往都会迁移到女性身上,吵架就不可避免了。

其实,女性处理这样棘手的方式很简单,《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

作者的妻子邦妮在发现丈夫躲进洞穴的时候,就应对得比较好——当然作者在书里那肯定是要夸自己老婆的,不夸的话老婆一看,人毁书亡——作者的妻子一看自己老公需要一个人静静,她知道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就不去打扰丈夫,而选择去购物或者和朋友结伴远行,使劲购物,刷丈夫的信用卡。

作者看到妻子能照顾好自己,就放心地走进洞穴,调整自己,并且最终精神饱满地重新走出洞穴。两个人很高兴,然后丈夫精神饱满地还信用卡去了。

男人的话语体系往往是在高压之下,进入洞穴,获取能量。

其实你发现很多男人回到家要不就是打开游戏,要不就是打开报纸,因为男人要脱离现在的世界,去一个虚拟世界中获取能量。

那女人呢?

三、女人的话语体系:情绪重于现实

我还是再强调一遍,这本书的主题是群体心理学。当然你可以说,你也是个女生,你不是这样啊,没关系,因为你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属于个体心理学,我们在聊群体、大众的心理学。

我摘取了书中的一段话,来表明一个观点:女人的话,要听背后的情绪,而不是听表面的意思。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女人说:“我们成天宅在家里,都要发霉了!”

男人立刻反击,说道:“谁说的?我们上周不是刚出去过吗?”

男人回答的可能是客观事实,但很显然不是女人想要的回答,反而激怒了女人。

要知道女人并没有责备男人,她的真实意思是:“亲爱的,我想和你出去转一转,做点有意思的事儿。我们有些日子没在外面吃饭了。”

其实男人只要明白,女人说话是种情绪表达,不要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就能避免争吵。

男人要适应女人夸张的表达方式和戏剧性的语气,就能避免很多冲突。所以要记住,和女人说话,千万不要大声,因为你会勾起她的情绪,到时候,一场战斗就来临了。男生有没有发现,你和女孩子吵架最终都会归因于“你为什么吼我”?

所以,男人一定要懂得倾听,了解女人的思维和感知方式,听懂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倾听是男人满足女人情感需求的首要法则,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男孩子们能否听明白女孩子们的弦外之音:

1.女孩子说:我没事。

很多男人就觉得:嗯,没事就好,还担心有事呢!

这个时候正确的方式是看表情,看她是不是真的没事,而不是只听字面意思。

2.女人问:我是不是变胖了?

女人普遍非常在意自己的身材。当她问男人这句话的时候,是想得到男人的赞美。而不是让她真的觉得自己胖了。

如果这个时候,男人回答:对,确实有点胖了。那就等着遭殃吧。

你的正确回答应该是:你在我心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

3.你让我觉得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女人而言十分重要,许多男人认为只有自己取得成功,才能给女人更多保护,这只是一部分。女人想要的安全感更多的来自男人的关心和呵护,比如问一句:你还好吗?比如多关心一下她的近况,也能让她感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正确的做法是,问她在哪儿,出现在身边;或说一句:我都在。

4.给我说说你前女友吧,我就随便问问。

这是一道送命题,总有倒霉孩子这个时候说了好多感动自己的话,比如:我和我的前女友吃过这家餐厅,去过那个地方。恭喜你,你又收获了另一个前女友。

5.你让我静静。

直男们,可千万别离开,说,那好吧,你静静吧。

你应该待在一旁,陪着她,或者默默看着她,不说话。或者你讲个笑话,也可以打断她的情绪。

6.你觉得我哪里好啊?

你针对这句话的潜台词,只有一个,往死里夸她!不留余力地夸。实在没什么可以夸的怎么办?不能说谎,你可以说,你是我见过最特别的。因为从理性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最特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样的人。但你一定要带着情绪,使劲夸。

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话语体系,一个注重事情本身,一个注重当下的感情需要。

《爱的五种语言》里写了个故事,很有趣:两个人吵完架,吵得很凶,第二天,男生记得这个事儿,但不生气;女生在生气,但不记得什么事儿。

这就是为什么女生永远骂男人,渣男。男生很少骂女生,“渣女”,最多只是说女生,“你这事儿做得不合适”。

说这个话题,就是想告诉大家,女孩子跟男孩子沟通,多讲事实;男孩子跟女孩子聊天,多注意情绪,这个很重要。婚姻治疗师金韵蓉老师在《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里讲过一个故事,当她决定跟老公吵架时,她会问自己一个问题:金韵蓉,你是在跟谁沟通,你在和对方沟通,还是你在跟自己的情绪沟通。你要是有这么一个两秒的停顿,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女生要学会有话直说,男生要学会去反馈。

另一本书叫《魔鬼搭讪学》,作者是我的好朋友阮琦,有一次我跟他吃饭的时候,问他,作为一个直男,能不能告诉我,女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他说,有两点,记住就好:

第一个要点是,女性思维往往是当下自己的感受,指的是时间上的当下。这里要强调: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

比如,你在街头搭讪一个女孩,女孩问你:“我为什么要认识你啊?”一般人可能就说了,“因为你长得漂亮”,或者“因为我很喜欢你”,等等。

这么回答,其实就是指向未来的男性思维,因为男性是目的导向思维。

其实,女孩子能接受的,恰恰不是这种未来的感觉,而是当下,比如:“因为刚才我突然看见你,我觉得有点心动,这是很久没有的感觉,我怕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我头脑一热,就上来了。”

这是一个女孩子能够接受的。就算她拒绝你了,你也不会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

女性思维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你跟我到底算什么”,一般两个人结婚之后,经常会因为这一点吵架。

比方说,有个男的,本来跟老婆说好了,今天晚上回家吃饭,可是临时要加班,走不了了,他就给老婆打了一个电话说:“老婆,公司要加班,我回不来了。”老婆肯定很生气啊。然后回到家,男人一推门,看到老婆拉着一张脸,男人就会暴怒:“我不是为了这个家吗?我加班我容易吗,臭着张脸干什么啊?”这就是目的导向,女人也很委屈:“我做了一桌子菜等你,你也不回来,回来还发火,我容易吗?”

然后,两个人就会叮咣干架。(选自阮琦《魔鬼搭讪学》)

这件事情,就是男人误解了女人,他觉得女人在说事情(是要他回来吃饭),其实错了,不存在这个二选一的选择,女人只是需要他重视她(说的是关系)。比如,他在下班路上,给她买一朵花,或者想别的办法,让她感受到他重视她,重视这段关系,这事儿就结了。

男人觉得女人要答案,实际上女人要的只是一种联系。

说到这儿,总会有种淡淡的忧伤,因为我的父母在我童年的时候,就总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吵得不可开交。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完全就在两个频率上争论着。只可惜,父母那个年代,他们没有机会读到这样好的作品。

阮琦还说,男人跟女人沟通,有个原则叫“状态加感受”。

比如,有个女孩子跟你说:“哎呀,我是个路痴。”

你应该这么回答:“唉,我也是,不过我不是路痴,我是数盲,遇到数字我就蒙。”这样你们就能聊起来了。

如果女孩说:“我是个路痴。”你回答:“好啊,以后你找不着路,就给我打电话。”

其实她不是想让你帮忙,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状态,你一下子跳到解决方案上去了,这个就不是状态加感受了,下面的话就没法接了。

所以说,男性的思维目的性很强,都是要找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很多时候,女孩子并不是要你解决问题,她在乎的只是感受。

再举个例子你就懂了,女孩给你发短信说:“我感冒了。”一般人都会说:“多喝水啊,吃药了没?”男人觉得这是在表达关心,这是目标导向。但是女孩子要的是这个吗?这个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现在我在上班。算了,我还是跟老板去请个假,现在去看你吧。”你放心,人家女孩子不会让你去的。

但是你一定要表达这种感受状态,以及和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提供喝水这样的方案,这样到头来自己感动了自己。

那我接下来问各位男孩子一个问题,女孩子说,我觉得那个蓝色包特别好看。你的回答是:

A.我给你买

B.紫色的更好

C.我喜欢紫色的

答案是C,前两个都带着目标导向,第一个是提供拥有的方案,第二个是提供颜色的方案,第三个表达的是当下的状态。

到这里,我想你也开始明白,男人和女人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接下来,我们通过《亲密关系》来叙述一个更重要的话题,如何提高男女生的亲密关系。

四、如何提高亲密关系

根据《亲密关系》这本书所述,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启示。

“绚丽”阶段就是蜜月期,两个人如胶似漆,亲密无间,也就是你初恋时的那前几个月。

进入“幻灭”阶段,双方开始看到对方的缺点,内心生出遗憾,人也逐渐恢复到冷静。

到了“内省”阶段,对方的缺点越来越多,同时,自己也有机会从中反省自身的问题,正视内心真实的自己,这个阶段,双方越来越客观。

最后的“启示”阶段,两个人接受自己的不足,共同成长,寻找爱的真谛。往往到了这个阶段,双方就会走入婚姻殿堂。

在亲密关系中,除了“绚丽”阶段,其他阶段都会遇到冲突,非常常见。

冲突的方式很多,我们简单看看几种情况,看你中招没:

1.攻击

攻击就是公开主动地表达愤怒。

攻击的方式很多,批评、指责、威胁,甚至辱骂、肢体冲突等。但大家是否发现,攻击虽然是最常见的,但似乎是最没有帮助的。两个人一旦进入攻击状态,往往就丧失了理智,非要对对方造成伤害才会罢休。许多时候,攻击的背后仅仅是因为对方对自己的忽略和忽视,甚至很多攻击在冷静下来想想,都不清楚原因是什么。攻击像一把刀,多年后就算伤口愈合,也会觉得隐隐作痛。

作为男人,避免直接的攻击是十分重要的成熟标志。我父亲曾经告诉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对外人应该如此,对亲近的人更应该这样。

2.情绪抽离(冷战)

父亲虽然告诉我不要直接和人产生冲突,但父亲也会用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攻击。这种方法,专业术语是情绪抽离,普通的说法是“冷战”。

“情绪抽离”,就是“冷战”,两个人避开正面冲突,选择“冷战”的方式,一言不发,尽可能逃避。

有些人不喜欢直接对抗,所以在和伴侣闹别扭的时候,会选择闭嘴。“情绪抽离”的目的是远离痛苦,但这样的交流其实是更可怕的。

许多夫妻在发生争执时,丈夫都会采用情绪抽离的方式,比如出门买东西,比如关进房间不出来,这样一来,丈夫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核心了。

可是人逃离了,事情和矛盾还在。冷战最后的结果,多半以双方失望、绝望收尾。

3.被动攻击

除了以上两种攻击,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叫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是最吓人的,是通过故意装委屈,单方面扮演“受害者”的方式,令对方产生愧疚感,从而惩罚对方,避开坦诚沟通的做法。

这样做只会令装委屈的一方一时感到释怀,对于亲密关系却是非常有害的。

我遇到过一个姑娘,一定要离婚,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他太好了,跟他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是个恶人。

有一对夫妻,结婚三年了,丈夫总是忘记妻子的生日。这一天他又忘了妻子的生日,他回到家,发现妻子刚刚哭过,正在用纸巾擦着红红的眼睛。丈夫赶忙关切地询问,妻子却只说“我没事”,边说边擦着眼泪。在丈夫再三追问下,妻子终于承认,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伤心。丈夫恍然大悟,连连道歉,但妻子却说没关系,不想因为自己破坏丈夫的安排。丈夫赶忙说换一天补偿她,妻子则以各种理由回绝了。而且这些理由看上去似乎都是妻子在当好人:她不想破坏他和朋友的聚会、她不想影响他工作等。

夫妻双方最可怕的就是,一个人当好人,但是是以让另一个人当坏人为前提。夫妻关系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爱与不爱。

五、如何正确交流

1.许多争吵,都和童年阴影有关

约翰和玛莉同居一年了。玛莉每次把浴室弄乱都不收拾,而约翰喜欢整洁的环境,所以他很受不了玛莉这一点。他多次向玛莉提意见,但对方都没有改变。这一天玛莉又没收拾浴室,于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爆发了。

这个例子里面,两个人都感觉对方忽视了自己。约翰觉得玛莉从来不听他的话,简直就是无视他的存在。这勾起了约翰不愉快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在家里,一家人吃晚餐聊天,约翰讲话总是被忽视。甚至有一次约翰得了重病,哭闹很久都没人理睬;直到最后,家人意识到严重性,将他送到医院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另一边呢?玛莉觉得约翰要求她规规矩矩,就像小时候,父母对她的严苛要求一样。

小时候父母要求玛莉玩过的玩具都要收好,如果没收好,就会被没收,而且一个月都不准玛莉再玩。父母要求玛莉做一个“隐形人”,用完的东西收拾好,不能留下混乱的痕迹。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需要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感。换句话说,“我很重要,你不能无视我”!

透过两个人的冲突,可以发现,他们生气的根源就是童年阴影的再现。

当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我们许多的愤怒都是和童年阴影有关时,把这个阴影告诉对方,才能得到最好的交流。要去学会面对自己的心理阴影。

你们想想看,自己上一次发飙,追根究底的原因是什么。原生家庭对许多人都有伤害,《狗十三》上映的时候,许多人在电影院哭成泪人。但是,在你决定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时,请一定要弄明白自己什么情况下会受到伤害,告诉自己的另一半,然后让他更好地保护自己。

“我爱你”的前提是,有一个完整的“我”,你必须明白,什么才是完整的自己。

2.交流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找到对方让你很难接受的特质,去换位思考

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为什么他会这么做。

这样做有个好处:把感性的状态理性化,矛盾自然就不会被激化。

步骤二:看看这些特质在自己身上是否同样存在

亲密关系中,对方让你受不了的特质,往往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投射。

把自己不好的品质投射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成为坏人。这种事情在感情中十分常见。

步骤三:列举对方身上的优点

对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们而言,如果要他们拿出两张纸,一张列举对方的优点,另一张列缺点,大部分情况下,优点都会多于缺点。这个步骤,是在帮助我们重新寻找那个当初吸引自己的伴侣,而不是冲突中的阴影人物。

文字是具有攻击性、治愈性、温暖性、唤醒性的。当一个人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时,写信就成了最好的沟通方式。试着写给身边的人那些你真心想说的话。跟长辈沟通,写信也是一招必杀技。

重复这三步,便是反省和正视内心真实的自己的过程,也是让自己和对方感情升华的方式。

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上一篇我们提到一个词,叫“原生家庭”,是指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时的家庭。

你只要在网站上搜索“原生家庭”,各种惨痛的故事就会出现。那些惨痛的故事,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这群人是怎么当父母的?

但仔细分析,其实,很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争吵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避免的。

事实上许多家长和孩子都不沟通,他们选择不说话,也就是情绪抽离。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有大量的家庭都有这么一个状态:消失的父亲、情绪崩溃的母亲和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所以好的家庭关系一定要去沟通,好的家庭一定是父母因为爱才在一起,孩子在父母双方的照料下成长,而不是就一个人默默地成长。把孩子交给电视、iPad长大,不如在与父母完满沟通下成长得幸福。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跟孩子多交流,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话。

有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作者和两位学者进行了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多出3200万,而这些词汇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的交流其实很重要,我经常问家长,你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吗?家长说,没有啊,怎么会?但许多家长表达出的可不是这样:你要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只要听话我就给你买这个……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重要。

关于家长应该怎么说话的问题,推荐那本达娜的书,《父母的语言》。

我们先看看两代人的矛盾点是什么。

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你想学这个专业,父母告诉你,你学的这个专业可以当饭吃吗?

你的这份工作不稳定啊,考个公务员吧,或者去个大企业吧。

最可怕的矛盾其实只有一句话:这个男生,我不同意。

当然比这个更可怕的就是这么回复的:爸、妈,来不及了。

这些矛盾其实不仅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家长自己也有矛盾,父母也有矛盾,最糟糕的是自己跟自己也有矛盾,比如那两句最矛盾的话:

你还是个孩子……

你已经长大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学校看到一句话“以学校为家”,一犯错,学校就说:“你拿学校当家呢?”

那为什么两代人会有这么大的矛盾呢?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1990年前后出生的,你的父母应该差不多是“60后”或者“70后”,那个时候,大家都吃不饱,你的爷爷奶奶很可能在那个时候,生下了你的父亲和母亲。你们可以参考一本书——《一百个人的十年》,作者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用两个字可以形容那个年代:饥饿。

直到1977年恢复了高考,一部分人才逐渐明白,人是要吃饭的。

有机会可以看看莫言老师的小说,他的小说写的几乎都是那个年代,满满的一个字——“饿”,他确实能把吃饺子写到淋漓尽致。而那个年代,正是我们父母的青春时期。

但是,我们的青春呢?我们经历的是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从不担心挨饿,我们只考虑该怎么减肥。我们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我们刚出生,中国加入了WTO,香港、澳门都回归了,北京申奥成功了,教育开始普及了。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不由得感叹:“英国掌握了19世纪的海上霸权,美国掌握了20世纪的经济,21世纪,我们要看中国的了。”

可物质极大丰富的我们,同样面临着问题,这个问题不是饥饿,不是温饱,而是,我们的情感开始缺失:我们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独处和独生子女的孤单感、寂寞感越来越重,对未来应该如何选择充满着迷茫,自己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更可怕的困扰:我们活得不幸福。

不过你可以问你的父母关于幸福的问题:那个时候他们的物质是匮乏的,但他们很幸福,爬棵树,抓只小鸟,玩个泥巴,就很幸福。

写到这里大家是否意识到,我们这一代和父母那一代的底层逻辑有着多么巨大的差距:他们在乎的是身体上的富足,我们在乎的是精神上的幸福。

这就是父母经常说的那句话:这事儿能当饭吃吗?

两代人的沟通逻辑从底层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之所以争吵,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父母那一代的逻辑去跟他们沟通。

一、按照父母的逻辑去沟通

我父亲特别喜欢的一位主持人叫窦文涛,后来我问了许多我父母那一代的人,他们都认识这个主持人,而且很多人都喜欢他。但很有趣的是,你去问“90后”或者“95后”这一代,认识他的人却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

所以大家是否发现,大众明星在两代人的认知中都是断层的。那么,你应该怎么跟父母介绍一个特别红的年轻主持人?

对,你可以说,这就是你们那一代的窦文涛。

但前提是你必须了解他们那代人的大众明星,这个就可以成为你们交流的话题了。请记住,大众明星永远可以是交流的入口,同样具备这种魅力的话题还有星座。

我姐姐特别喜欢鹿晗,当然是在他还没公布恋情的时候,我父母也不认识他,那天我就介绍了一段话:爸妈,这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费翔。

费翔当年的火爆就是父母那一代人的青春。

同理,你怎么跟“70后”介绍TFboys,很简单,这就是你们那个年代的小虎队。

先勾起他们的兴趣,接下来再介绍细节有哪些不同。

所以,这就是告诉大家,学习总是没错的。如果你的父母不愿意了解你这一代的价值观,你不妨去了解他们那一代的价值观。交流是相互的,不是非要你的父母主动跟你交流。

这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招:用父母的逻辑去和父母沟通。

比如下次你父亲再问,你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

你可以说:爸,这个专业学好了以后能赚好多钱,能当饭吃啊;爸,你不是曾经说过我开心就好吗?我喜欢这个专业啊,选择这个专业可以让我开心啊!

这招叫作用他的话来化解他的攻击。

比如你妈妈问你,你为什么要跟他恋爱啊?

妈,你希望我幸福吗?你妈肯定会说,当然了。因为你妈妈不会说你不能幸福。

那你继续按照她的逻辑说,跟他在一起我会幸福的。

不过你看出来没,说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背景前提,是我能为我的行为负责。

二、告诉父母,你长大了

大家能否明白这么几句话:

“你不能这样做。”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你这样做,代价太大,你承担不了,到时候得由老子来承担。

“你还是个孩子。”

你还未成年呢,现在犯的错,都得由我来承担。

“你又乱花钱。”

这钱都是老子赚的,你就知道花,要花你花自己的钱去。

当人受到限制,多数时候是因为人还没有办法自己为自己负责。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越自律,才越自由。因为自由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你可以为自己负责,所以你自然需要自律。你自律控制了身材,找男朋友的自由度就大了;你自律通过了各种考试,找工作的自由度就大了。

那些没有办法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往往是没有自由的。这点你看看监狱就知道,那些违法的人,往往都是无法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所以没有自律,自由也没了。

所以,回到家庭关系,一个自由的个体,一定要基于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基础。

我讲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学生,男孩,工作已经三年了,各方面都挺好,人长得也很帅,就是没有女朋友。为什么呢?因为他每次带女朋友回家,女朋友都受不了他妈妈跟他睡一个房间,有时候还睡一张床。如果女朋友提出,能否单独和他独处,妈妈第二天就跟自己儿子大吼大叫或者生闷气。

这是典型的妈宝男,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妈宝男”这个词国外是没有翻译的,这是我们的特色产物。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男孩子的父母早年离异,妈妈一个人把他拉扯大,确实不容易。这个男孩子问我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接下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这个为核心:跟你的妈妈暗示或者明示,我已经长大了,放手吧。

于是他跟他妈妈沟通,多次深聊后才知道,他妈妈心里一直有一个结:没有我,这个孩子活不下去。

后来他跟妈妈协商,自己租了个房子,住了好几天,过得很好,每周回去一次,妈妈刚开始不舒服,天天打电话。逐渐,妈妈也习惯了,有了自己的生活,还开始了黄昏恋。这样他和妈妈都放手了。

我经常和很多朋友沟通一个话题,叫管理自己的亲密度。

亲密度是需要管理的。不管理彼此的界限就会模糊。父母也是孩子,你一定要时刻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和他们交流,彼此设定界限,具备一定的边界意识,帮助他们适应你的生活状态。同时,你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生活状态。

比如,要严肃地跟他们说:不要看你的日记;不要干涉你找另一半;你工作时不可能时时刻刻接他们电话。但是你会告诉他们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跟他们汇报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你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的电话。

这就是边界后面的爱,这就是自由背后的自律。

三、经济独立,是所有自由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聊聊,所谓“自由的基础”是什么。

简单来说,所有自由的基础,都是经济自由。

有了经济自由,才能有身体的自由,也就是你能选择自己住在哪里,生活在何处;有了身体的自由,才能有最终的灵魂自由。

但现在你看许多人都搞反了,他们花着父母的钱,自己经济都没自由,却去追求身体自由,浪迹天涯;他们没有工作,却一副“佛系”的态度,去追求灵魂自由,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在乎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自我追求的迷茫。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可能很快就要毕业了,或者即将就业了,对于刚毕业的同学,我的建议有三点:

第一,如果迷茫,一定要先赚钱。建议你毕业后,离开你的城市或者家乡,去大城市。别觉得赚钱没用,赚钱是年轻时最重要的事情,但要赚正经的钱。那为什么一定要建议你年轻的时候去大城市呢?

大城市能让你变得更好的概率更大。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更有能力的同伴,更好的环境,这些配得上更好的你。当然,如果你受不了大城市的快节奏,随时回去也来得及,毕竟你还年轻。

第二,用友情、爱情代替亲情。人的这三种感情要学会平衡,尤其是当你长大了后,要适当地离开亲情。人越长大,越应该多留一些空间给友情和爱情,亲情的比例应该适当调整,否则,人总想守在父母的身旁,就无法长大。

心理学有一个时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就是希腊神话里那个杀父恋母的人,人在成熟到一定时期后,应该完成心理上的与母亲断绝、与父亲隔离的成长,成为独立的自我。

第三,先尽忠再尽孝。所谓“尽忠”,就是先去打拼,做好工作,再回到父母身边(或者把父母接过来),这样的代价是最小的。因为父母现在的身体一定是最年轻、最好的,也最能忍受得了你的折腾;而你现在的精神和身体也是最好的,也最能受得了自己折腾。

所以,抓紧折腾。

别觉得离开父母是一件不孝顺的事情,你天天待在父母身边惹他们生气才叫不孝顺。

《论语》里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但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出远门,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就好。不是说不让你远游,而是不要让他们担心。

大家是否发现,当你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后,父母跟左邻右舍炫耀的那种自豪感,是不是特别令你开心?我刚离开家时哭得像个鬼一样,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后来我父亲给我说,赶紧好好干吧,干好了再回来。

再比如你在外面读书,偶尔回一次家,父母对你的那种热情度,和你长期在家不出门那种对比,是不是天壤之别?

你第一天回家,父母肯定会说:“来,亲一口,吃什么,妈妈给做;喝什么,爸爸给端。”

第二天就只剩一点微笑了。第三天,“你怎么还在睡觉?碗洗了吗?懒死你算了”;第四天,“赶紧滚蛋”;第五天就恨不得要说:“滚滚滚!”

适当地离开家,想念其实是更好的爱。

四、不要用语言对抗,用行动沟通

先分享一个故事,我有个哥们儿,追女孩子总是失败,后来我就问了他追女孩子的细节:

晚上,姑娘跟他吃完饭去了个小酒吧,他喝了两杯,有点晕,说,你能当我女朋友吗?姑娘脸红地低下了头,说,我再考虑考虑。他万念惧灰,走了。

他给我讲完了这个故事,我第一反应是,大哥,你疯了吗?他说,那我应该怎么做,人家拒绝我了啊!我说,人家语言上拒绝你了,但行为上是答应你的!每一个行动都在说同意,不过是嘴巴说不好而已。

后来我才知道,他每次追姑娘,都发微信,人家只要说再考虑考虑,他就觉得这事儿黄了。他问我,那你说怎么办?我说,正确的做法是走过去,然后握住她的手,什么也别说。爱是说出来的吗?不是,行动出来的。那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去争一些口舌输赢,其实所有的真理都在行动中。你要观察的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学习别人怎么做。

所以,我们看似和父母的矛盾都得通过吵架解决,其实不是,用行动解决更好。

关于和父母沟通的问题,我有三条建议跟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用语言对抗,要用行动沟通。

比如你妈妈不让你找这个姑娘当女朋友,你说,好的,妈妈。接着你该相处就相处呗,总有一天,你妈妈慢慢接受就好了。

再比如你爸爸不让你考研,你说,好的,爸爸,我不考了。你在外地,你父母也控制不了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干就好了啊,考上了自然就好了。

我的建议是,和父母要多沟通,少吵架。

第二,孝顺的重点不在孝,而在顺。

顺着父母来,比什么都重要。这里的顺,主要是语言方面的顺。就是顺着长辈的意思来,但你该干吗干吗。

和父母千万不要讲理,要讲情。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个世界讲理的地方太多了,讲情的地方却只有一个,所以留作一方净土吧。

第三,有时候该憋着就憋着,因为你不憋着,就会用自己的青春为别人的梦想埋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我的好朋友古典老师讲过一个双赢双输的原则。

假设一开始你按照父母的意愿过一生,父母爽了,你不爽。但接下来,你需要按照这个意愿生活一辈子,这个逻辑就乱了:因为你一直按照父母的意思活,你越来越不爽,你的不爽会转移到你的父母,你越来越不开心,你不开心,父母其实也不会开心,于是你父母也开始不爽了。这就是双输原则,你和父母都开始不爽了。

但如果你爽呢?请看如下这张表:

- 我爽 父母不爽

我爽一父母不爽 我喜欢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开始行动 父母生气、绝望甚至打算放弃我

我爽一父母观望 我有点内疚,但还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漫小有所成 父母很绝望,觉得孩子大了,自己有想法了,不听话了。父母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但是依然不确定我现在的选择是否正确

我很爽一父母爽 我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 父母放弃坚持,觉得孩子的选择也不错

所以,追求自己的梦想,永远比帮别人完成梦想要幸福得多。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个人叫法涵,父母让他学的是工程师,但他自己喜欢摄影,他在学校里永远不开心,也不可能学得好,学不好就更加不开心,接下来就这样恶性循环。

这个故事是根据一部小说《五点人》改编的,为什么叫“五点人”呢?因为印度的学分满分是10分,五点人就是考试总是考五点几分、不及格的那批学生。说的其实就是法涵这种学生,但大家记得法涵最后去学摄影后的表情吗?还记得父母同意他学摄影时他的眼泪吗?

他们先是哭,后来一直是笑,直到最后,法涵拍照出了名、赚了钱,父母很高兴,他也很幸福,这就是双赢原则的运用。

这个故事很美,直到今天,我都认为《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我青春岁月里看的最美的电影之一。只可惜这样的故事,却很少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回到家,陪父母一起看看这部电影。

五、去影响父母,和他们共同成长

我是一个很爱看电影的人,我也有个习惯,每次都会把感动我的电影推荐给我的父母看。一开始我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现在我喜欢的,他们还是都不喜欢。但在这个过程里,他们能明白,我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了,以及明白,我喜欢的点在哪儿了,他们也会给我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电影。

各位发现了吗,原来世界的知识流向是从上一辈到下一辈。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平等了,你也可能会把你的知识流向长辈。

你可以想想,你的父母有没有总是给你转发过这些东西:

《只用吃这种药,能治好所有的疑难杂症》

《科学证明了,这种药有奇效》

《绿豆治百病》

《食盐可以治疗癌症》

《您已经中了500万,请立刻来领奖》

每次遇到这样的文章,你都嗤之以鼻,而你的父母却深信不疑,你是不是特别想大喊:

骗子,放开我父母,冲着我来!

你觉得你是理性的、聪明的、中立的、冷静的,但接下来,你看到了这样的文章:

《只用这三招,立刻致富》

《从月薪五千到年薪百万,你只需要知道以下几点》

《她从零开始,三个月,让公司上市》

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或者半信半疑了呢?

所以,不是谁比谁更聪明、更理性、更冷静,而是这个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信息盲区。

这是个信息平等的世界,你需要向父母请教生活经验,父母需要向你询问互联网思维。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四点建议:

1.要多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分享给父母

最近看到的好电影,听到的有趣的新闻,思考的新观点,多打电话、发微信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做到信息对称,同时也多问问父母,最近有没有看到什么好玩儿的消息,督促他们也要终身学习。

2.要多问父母一些问题,哪怕你已经有了答案

之前我回到家待了几天,然后要回北京,父亲非要送我去火车站,我说不用,我打车就好,现在约车软件这么方便。我父亲说,约车软件多不安全。我以为他路上有什么话跟我说,就同意了让他送我。

我们在路上一句话都没说,我才忽然意识到,他其实就是想证明,虽然儿子已经很成功了,但他依旧在自己儿子生命中是有用的。我也忽然明白,父亲在表达一个状态:他虽然在变老,但他不服老,他还是对孩子有用的。

想起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父亲总是给我提建议,说你这里写得不好,那里观点不成熟,再后来,我写的故事他只能给我挑错别字了,再再后来,他成了我的读者,第一时间把我的文章转发给他的朋友看。

直到今天,我写完文章还是发给他看,说:“爸,我写得怎么样?”他永远是很吝啬自己的夸奖,说:“给你提几个建议啊!”我说:“好,下次一定改。”

虽然我也不改,但下次依旧是发了文章之后给他看,然后问他,你有什么建议吗?

3.千万不要不耐烦

有一天一位年老的父亲跟孩子说:“孩子,这个是什么?”孩子说:“这个是iPad。”过了五分钟,父亲又问:“这个是什么?”孩子说:“这是iPad。”又过了三分钟,父亲又问:“这是什么?”孩子有些生气,说:“都告诉你三次了,这是iPad,你烦不烦。”刚说到这里,父亲眼睛红了,他说:“小的时候,你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是苹果,几分钟后你又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是苹果,你一共问了我8次,我回答了8次。”

说到这里,孩子泪流满面。

不要烦自己的父母,更别吝啬自己的重复沟通,因为他们当年就是这么对待你的。

4.沟通才能减少误会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吵架不是一件坏事》。其实对于夫妻、家人、朋友,吵架都不是坏事,坏事是两个人连话都不说了,沉默才是最可怕的吵架。吵架完了别忘了复盘,别忘了安静下来问问彼此:下次,什么话不能再说了啊;下次,什么事情不能再做了啊。

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每次争吵,都是对两者感情的反思,都是为了彼此能有更好的关系。

最后,祝大家都能和父母和睦相处,和父母共同进步,这样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职场如何跟领导和同事沟通

这篇文字我们聊聊如何跟领导、同事沟通的话题。

除非你以后从事的是自由职业,只需要独处就可以,否则,你肯定需要在职场中跟别人沟通。

我们之前讲过,沟通的第一法则:让别人舒服。

那有时候别人不让你舒服怎么办呢?

或者你舒服了,工作砸了怎么办?

所以,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应该如何跟领导、同事沟通,才能在职场不吃亏。

一、和同事的交流

同事和同学、朋友不一样,关于同事,我们先定一个基调:大多数的同事,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校园生活的关系是两个字:简单。总体上是需要你自己一个人度过大量的孤单时光,接触的室友、同学也相对单纯,就算有时候会遇到乌烟瘴气的状态,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都不算太坏。总之,在学校里的关系很单纯。

而进入职场就不一样了,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对就没那么单纯,甚至稍显冷漠。对于同事来说,你们在工作外的时间可能毫无交流。但是,没有感情不代表不需要交流,工作就是一堆人的事,你必须学会沟通,学会协调,学会计划,学会合作。也就是说,原来你是孙悟空,喜欢单枪匹马,现在你必须学会跟着唐僧,带领着猪八戒、沙和尚团队作战。首先,配合和合作是你必须学会的技能,在团队里,你在什么位置,该给谁助攻,什么时候主动攻击,都是要你慢慢领悟的必备技能。

先分享一个原则:同事就是同事,原则上不要跟同事成为朋友,更别把什么私生活都跟同事说。

甚至还有人想在职场上收获爱情,我劝告你们,要找另一半请去公司以外社交。

许多公司其实都是反对办公室恋情的,就算不反对,也不会支持。假设你们谈成了,结婚了,夫妻双方一起在公司的一些工作上搞小动作,万一双方还在不同部门,这工作怎么推进?领导和同事会怎么想?

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公司有个男艺人,女朋友负责资源调度,后来老板知道他们恋爱了,第一件事就是把女的炒了,要不然其他艺人怎么活?资源全部都给自己人了。

反过来想,如果两个人没谈好,分了,这就更难受了。你每天上班都要看到前任,还在每天早上公司的大门口,是什么感觉,是不是特别痛苦?

在学校里,你可以逃课,还可以选择不见人家。在职场里你能吗?

所以,请切记:职业的职场人从来不会想着在职场里收获爱情,因为职场是凶险的,是复杂的,更是弱肉强食的成人游戏。当一个人陷入多重身份的时候,是会充满着内心矛盾和冲突的,这样对自己和对公司都不好。

职业的职场人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的工作是不是能做好?

除此之外,他们不会想两性关系。

所以我们定了个基调:不要跟同事谈恋爱。

但要记住:不跟同事交朋友不代表没有交情,你们的工作就是交情,不交朋友更不等于不社交,不推心置腹不等于不推杯换盏。

一方面因为同事和你相处的社交网比较复杂,一方面有上下级,还一方面有平行关系,并且有不少的利益纠缠,所以你经常会发现你给同事讲了什么话,第二天就传播到别人那里了。

我记得原来有个公司的编辑在微信上跟我吐槽另一个编辑,我就回答了两个字:是吗。他说,当然了。接着又说了好多。

我就回了一句话:那人这么坏?

几天之后,只有我发的“那人这么坏”传到了那个编辑那里,差点把我搞崩溃。好在最后我晒了全文。所以今天我除了很信任的朋友,谈工作的时候永远深思熟虑再发微信文字,做好每次留言都会被截屏的准备,这是对自己的保护。

接下来,推荐几个和同事交流的原则:

第一,有限暴露。不要什么都说,你可以交换的是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除此之外,不要交换其他的个人信息。

我原来的一位同事就是那种滔滔不绝的人,一进办公室就什么都讲,后来仔细一听,其实他讲的都是昨天新闻里的内容。这些内容,第一没有他的评价,第二和他个人隐私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却能给人一种他很健谈的感觉。他辞职后我才意识到,我对这位同事没有任何了解,只留下了他很健谈的印象。

这位同事真是个高手,看似每天讲了很多话,其实关于他个人的信息什么也没说,聊的都是世界观、人生观,反而给人留下了性格开朗的印象。相反,你们去看那些总是在背后评头论足的人,是十分恐怖的,那才是真正的一句顶一万句。各位一定要离这样的人远一些,因为他们能背后评头论足,也能伤害到你。同理,那些特别喜欢把别人聊天记录截屏发给你的同事,也可能截屏你的聊天记录,要远离这些人。

第二,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不要八卦别人的感情,不要谈论谁和谁的关系,更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要相信,用火烧别人的人,注定会烧到自己。

在职场上,一旦一个人被定义成“长舌”,他肯定不会受人尊重。

那跟同事一般聊些什么呢?推荐一个表格:

大城市通用话题 房价、交通、雾霆

北方城市通用话题 暖气、降温、新闻

南方城市通用话题 高温、梅雨季节

男孩子通用话题 昨天发生的新闻

女孩子通用话题 星座

中年男女性通用话题 财富、公益慈善、育儿、教育、择校、置业、安全、移民

青年男女通用话题 梦想、明星、深造、相亲和择偶、电影和电视剧

外来人口通用话题 家、父母和远方

这个一定要学会多加训练,真正的沟通高手,就能熟练运用话题,比如你看那些职场老手,他们一般开口都是问你是哪里人?你一说你是哪儿的人,他马上就会接,那里的环境如何,自己去过哪儿,立刻拉近了你和他的距离。

这些人总能滔滔不绝,却从来不说涉及隐私的话题,大家都挺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知道应该如何社交。

当然也分享两招接话的万能语,这两句话是我跟宋方金老师学的,大家可以记一下:

瞧您说的。

可不是嘛!

这两句话可以用在所有对话中,不信你可以试试。

比如:“成都特别好,据说成都的女孩子都漂亮。”

“瞧您说的。”

再比如:“昨天我看了那部电视剧,真的很烂。”

“可不是嘛。”

在职场,除了记住这两句,还有一句话要记住:“三天学说话,一生学闭嘴”,言多必失,少说话,多做事,比什么都重要。

群居学闭嘴,独处学坚强。

也总有同学问我,你和尹延、石雷鹏不就是好朋友吗?你们还是同事呢。

我刚好也可以分享一下,我们是辞职之后,才成为了好朋友。

当年我们三个在老东家上班基本上是没有交集的,尤其是我和尹延老师,见面就是寒暄两句,有一次我手机丢了,跟他说,我手机丢了。他就很简单的一句话:我借你电话打一下?

尹延老师很不喜欢跟同事交流工作之外的事情,尤其是一群同事在八卦谁是×××的时候,他会站起来就走。

石雷鹏老师就“呵呵呵”地笑,别人让他发表意见,他说,我不熟悉啊。

后来我们辞了职,没有了利益关系,坐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才成为好朋友。现在一起创业的前提也是彼此都了解对方。

直到今天,准确来说,我们也不算是同事,因为我们有个最基本的现实:没有利益关系。

《中国合伙人》里有句台词,说:“不要和最好的兄弟一起开公司。”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应该和好朋友一起开,但利益关系要分清楚,这样的友情反而更有力。

二、和领导交流

说完和同事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聊聊如何和领导沟通。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领导,原来一听到“领导”这个词,马上联想到的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这样的话。但现在的领导和同事之间似乎没有把等级分得那么明显了。尤其是“90后”的员工,大家比较认同的是一句话:“站着把钱赚了”,许多创业公司里,领导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都是和员工一起办公。虽然如此,和领导沟通的困扰,在每个人的身上依然存在。

前些日子有个同学问我,龙哥,平时我到底应不应该和领导套近乎。我说,你的想法呢?他说,我觉得应该,跟领导搞好关系嘛,但理性告诉我,不应该。

我说,理性为什么觉得不应该?他说,因为我总觉得不对,我应该凭借自己的能力升职加薪。

那天我跟他讲了一个道理:假设,你是领导,你有两个属下,A的能力和B的能力不相上下,同时今年只有一个晋升名额,你会选择谁?

他说,选择跟我关系好的。

明白了吧。跟领导把关系搞好,也是一种能力。

何况,在职场,两个人的能力真的可能不相上下吗?能力真的可以通过什么指标衡量吗?就算两个人能力一样,作为领导能抛弃掉自己的情感吗?

所以,有以下几个建议跟大家分享:

1.我们要和领导搞好关系

但注意几点:不要送钱,不要送卡,更不要送贵重的礼物。比如送点家乡的土特产,表你心意的东西就好。逢年过节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也好。

逢年过节出现一下让领导知道你的存在,自己的业绩没有问题、自己的能力可以为公司添砖加瓦的情况下,表现一下。接下来,你可以思考一下还能为公司贡献什么。这是职场里和领导关系正确的组合拳。这个沟通原则也可以用在很多新朋友那里:逢年过节出现一下,需要的时候表现一下,重要的场合贡献一下。

做到这三点就会让人记住你是谁。

2.一定要主动汇报工作

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切记:当你做完,立刻主动汇报,发个邮件或者微信说明情况。另外,做完之前,你最好思考一下,是主动做好了,还是被动做完了。

比如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领导让你打印一份文件,正确的做法不是打印完文件就完事,你最好用个订书机订下来。订完了呢?最好用个文件夹夹住。夹完了呢?还要拿个便签标明这上面写的什么。这才叫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才叫主动工作,而不是被动完成。再比如寄快递,寄完就完了?不是,要把单号发给领导。这就是主动汇报工作。

在职场最害怕的一种人就是做的每件事都没有回应,这样的人很难被用到重要岗位上。比如前些日子我帮别人写一个故事,故事很复杂,讲的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中间包含着大量的边境题材的细节,需要闭关创作,于是我就去找合适的编剧了。我让我的助理在某个地方租个房子,跟他说预算多少,三天后给我答复。

三天后,助理完全没有给我反馈的信息。到了第四天,我问他,什么情况?他说,龙哥,这个预算在附近根本租不到房子,所以没跟你说。你看这就很要命,第一天就应该跟我说这个预算不够然后调整预算,但这个麻烦在于把两位编剧的创作进度也打乱了。所以,主动工作是各位在职场一定要学会的事。

3.领导让你喝酒怎么办

在酒场大家往往喝两杯才能尽兴,喝酒是一种文化,但我问你,假设你真喝不了,比如你酒精过敏怎么办?

有人说,就从此不参加领导的局了呗。

大家要知道,领导没有工作和休息,领导的局里,充满着信息,这个年代,信息就是金钱,领导肯带你去赴约,说明对你是完全信任的,那你不喝酒是不是就别去了?

千万别傻。接下来分享大招:不喝酒你可以开车送领导,可以负责给领导叫车,大家要知道,送领导回家是一件极度有价值的工作,因为领导的安全在你手中。

这件事能增加许多信任感,能了解领导更多信息。

4.称呼

说到称呼。

职场的称呼十分重要。问大家个问题,如果你的领导今年50岁,比你大30岁,你应该叫他的夫人什么:A阿姨,B姐,C老板娘,D嫂子。

我估计大多数孩子会选择B,觉得叫姐年轻啊,但正确答案是D,首先千万不要叫A阿姨,因为这显得你极度不专业。C老板娘是江湖上的叫法,显得轻浮。姐为什么不对?是因为你和老板娘没有直接的关系,你是因为老板才和老板娘有了关系,就好比,你有个亲姐姐,她结婚后,你肯定要叫她老公“姐夫”,不能叫她老公“哥”。所以答案是嫂子。

另外,比自己年纪大的,要叫哥和姐。如果实在是太大了,比如比你父亲年纪还大,就要叫老师,别叫叔叔、阿姨,太不专业。

别觉得叫老师自己吃亏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点总没错。

5.你比领导能力强怎么办

人家是你领导,就是领导,领导的能力不一定是最强的,但领导力一定是最强的。就好比《西游记》里,唐僧的能力是最弱的,为什么他是领导?是因为他懂得用人。其实一个大公司的领导一定要做好两件事:管人、管钱。你比领导能力强很正常,别觉得领导不行,想想,如果孙悟空当领导,下面肯定全是马屁精猪八戒,自己累死,公司全部垮了。我们都会有一天成为领导,领导就是承担项目的人和公司的责任人,所以,领导比你某方面能力弱没什么了不起,千万不要恃才傲物,会毁掉自己。

6.如何跟领导交心

正式谈话一般是领导先约你的时间,因为领导的时间比你的时间值钱。非正式谈话,比如你想聊聊你的家庭、和同事的私怨、生活困惑,原则上在下班后。但你如果确实想主动约领导进行正式谈话,聊的内容比如跟升职加薪有关,请一定记住,用邮件预约,不是微信预约,更不是直接就去,邮件预约,邮件预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职场,邮件代表一种正式的交流,微信和QQ都只是非正式沟通而已。

7.和领导相处紧张怎么办

我们和自己直属领导相处往往是不紧张的,大家往往害怕的是比自己大好几级的领导。第一,他不熟悉你的工作状况;第二,差太多级别,心里怕。

我的建议是:第一,维护好与你直属领导的关系。因为规范的公司很少见过越级提拔,或者越级开除,都是各个直属领导下达意见,如果实在不会搞关系,搞好跟自己直属领导的关系就好。

第二,做好本职工作,无论谁在你身边,谁跟你近,你都要求对方明确目标和范围。做好本职工作,其他的跟你无关。

第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是有必要的,必要的紧张能凸显出你的重视,这个没问题。

8.和领导打麻将、打球、玩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

接下来聊个好玩儿的。

首先我的建议是别跟领导玩这些虚的,但如果你一定要玩儿,就需要极高的智慧了,你要是上去就来个十三幺把领导赢得面子挂不住,或者打球连续盖领导几个帽,恭喜你,干得漂亮,请准备找下份工作吧。

我的建议只有一条,无论怎么做:聊天第一,友谊第二,运动第三。

希望你能记住这些干货。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别忘本。

最后请大家记住,领导最贵的是,时间;最怕的是,麻烦;最不缺的是,礼物。

所以,我们做事的核心应该是这样:帮领导省时间,做事不留麻烦,把自己当成最好的礼物。

朋友之间相处要懂得分寸感

咱们先聊聊什么是朋友。

请看下面,这两类“朋友”,是不是一种“朋友”。

A:他跟我是朋友,从小到大,一起上小学,一起上中学,一起上大学。

B:人在江湖飘,靠的就是朋友。

答案:A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B是这些人我认识。

因为我们经常喜欢模糊用词,或者提高词语本来的意思,所以造成语意的误解。比如我们喜欢把副局长叫局长,副总叫总;还比如我们最喜欢说的“都可以”。所以,这些只能算认识的人,在江湖上也被称为“朋友”。但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这两种“朋友”并不是一种朋友。

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这一生都应该学会从相同词语里,区分不同的概念。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

真正的朋友不仅仅是可以一起享福,吃喝玩乐,还是能和你共患难、愿意陪你走出低谷的那些人。真正的朋友可以没钱、没地位、没背景,但一定要善良、真诚、厚道。这也反映出你的为人。因为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大概就能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个很著名的定理叫“密友五次元”,是美国著名的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提出的,说的是与你亲密交往的五个朋友,你的财富和声望是他们五个人这两项指标的平均值。你的很多特质都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所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不是等来的,是选择来的。所有等来的朋友,最后都散了;但选择来的朋友却不一样,他们永远在。

前些时间我跟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见了一面,一开始我以为会很尴尬,毕竟一年多没见了。没想到我们滔滔不绝地聊了好几个小时,仿佛昨天刚见过一样。时间并没有让我们疏远,反而更亲近了,这就是好朋友,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

给大家一个真心朋友的定义:在你失落的时候,陪在你身边;在你得意的时候,提醒你保有平常心。就算许久不联系,见面也不会觉得尴尬,这就是朋友。

二、朋友间的相处法则

1.再好的朋友,也经不起你过分的直白

不知道各位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他随便说了一些话,结果却让别人特别不舒服,比如,你真的好胖啊;你这件衣服穿得真的很难看啊;你学习成绩真的很糟糕啊,然后加上一句:我这个人说话直,你别在意。

每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想一巴掌扇过去,然后说,我这个人手贱,你别在意。

大家要知道,直白不等于低情商。再好的朋友,也经不起你的过分直白。伤害了别人的直白,就是自私。

分享一个干货:可以先说优点。然后说,有一个不足的地方是什么。最后再加一句:但总体特别好。这种方法叫“奥利奥建议法”。朋友之间不仅要讲理,还要讲情,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不要总是一副教育别人的样子。

出一道思考题:一位同学被老师批评了,很生气,跟你吐槽,你这个时候应该怎么说?

跟同学分析老师为什么批评他,并告诉他,他这样不对。

跟朋友一起吐槽老师,顺便聊聊以后该怎么办。

正确答案是第二个。

第二种沟通方式跟第一种最后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为什么第二种更容易被朋友接受呢?因为第二种叫沟通的艺术,第一种叫过于直白。

2.不要找朋友借钱,除非逼不得已

如果有人找你借钱,请一定要小心,因为这是非常可怕的信号。第一,人家确实可能遇到了麻烦;第二,借给了人家不还你,交情就没了;第三,不借,你们可能连朋友都做不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不要找朋友借钱,除非你想失去这个朋友。但如果别人非要借你的钱,我的建议是:

第一,要打借条。

第二,做好要不回来的准备。

第三,要找中间人。

多说一句,如果对方确实没法还钱,比如遇到投资崩盘、家庭变故、大病大灾这样的情况,你就算找中间人也没啥用。另外,我还有一条建议,不要做中间人,不要做任何担保,这些都是对你信用的威胁。

当遇到有人找我借钱的时候,我会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人跟我关系怎么样?第二,这个人能不能还得起?

如果答案是关系不错,还得起,我就会借。如果这两点有任何一点不符合,就别借。不联系了就不联系了,没关系。

如果一个人跟你本来就不太熟,他还找你借钱,你拒绝了他,对你没有任何损失。因为他早就做好了跟你绝交的准备,你先拒绝,对你没有任何损失。

我原来在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不知道是从哪里找到了我的电话号码,给我打电话说:“您是尚龙老师吗?可以借我一万块钱吗?我是您的学生。”

我问:“为什么找我呢?”

她说:“他们说你们新东方老师都挺有钱的,所以我想找你借点。”

我怕她出了什么事儿,接着问:“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她说:“这个不能告诉你,你先借我好吗?”

我拒绝了她。挂了电话,心想,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啊,但一想,对方就没把你当朋友啊。对方只是产生了错觉,觉得你很有钱。

我很少找朋友借钱,只借过一次钱,还是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确实遇到了麻烦。那时是尹延老师借了我一万块钱,当然后来我也还了,这样的来往反而加深了我们彼此的感情。

所以,当一个人愿意借钱给你,请你一定要珍惜。

这几种朋友都应该一辈子珍惜:

肯借你钱的人,因为每个人的钱都是血汗钱。

白给你东西的人,不是因为他东西多,而是因为他在乎你。

合作让利的人,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懂得分享。

合作时愿意多干活的人,不是因为他傻,而是他知道他多干,你就能少干。

喜欢埋单的人,不是因为他钱多,而是他知道友情比钱重要。

愿意帮助你的人,不是他欠你什么,而是他把你当真正的朋友。

3.不要绕开朋友去求朋友的朋友

这个我们之前提过,比如你和A是好朋友,你通过A认识了B,你想求B帮个忙,这个时候,正确的步骤应该是这样:你给A打个电话,说你要求B帮个忙,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最忌讳的就是直接找B帮忙,跨过A。

如果成功了,A会十分不舒服。

如果没成功,A和B,还有你都会不舒服。

而且你通过A去求B,成功的概率大一些,A会变成你的一个中间人,成为你的一个背书,而且A与B的关系肯定比你跟B要好,比你直接找B要靠谱得多。

4.学会换位思考

好的朋友之间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英文中的换位思考意思是把你放在别人的鞋子里,特别形象。

我原来有个学生,家里条件不错,他跟我说,他的一个朋友到今天已经不跟他一起吃饭了。他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每次都是他请客,他的朋友还不愿跟他一起吃饭呢?

我跟他说,你有没有想过,站在他的角度,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他会觉得,他永远被你的光环笼罩着,被请客的感觉让自己永远抬不起头来。而好的朋友应该学会互相彼此承担,相互理解。当然,我觉得那位朋友也没有理解你的苦衷,你应该找他谈一次。

后来这个学生告诉我,原因的确是这个。现在他们吃饭都是AA制,两个人的交流也顺畅了好多。

英国作家卡罗琳·塔格特有一本书叫《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书里说:什么是换位思考?就是仔细考虑对方需要什么,为对方着想,让对方感觉到舒服、有趣。比如多问这样的话:你认为呢?你能仔细说说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这里有一个窍门,就算你说了一长串的肯定句、叙述句,最后也应该加上一句问句:你觉得呢?这样能给别人一种站在他的角度考虑和沟通的感觉。

所以大家发现为什么杠精没朋友,因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战胜别人那种快感说话,不能换位思考。我身边有几个总是打辩论赛的朋友,会习惯性地挑别人的错误,让对方很不舒服。比如,你说他好,他马上问你凭什么觉得他好,他哪里好了,他只能说某一个时间好……后来我才知道,不仅身边的朋友不舒服,连父母和他交流都不舒服。这种人有批评家人格,要远离这样的朋友。

5.朋友就是陪伴,但有彼此的界限和空间

前些时间,我的一个好朋友失恋了,特别痛苦,打电话找我倾诉。我当时想,我也不懂怎么安慰人啊。但后来我还是陪他在楼下的咖啡厅坐了一天,到了晚上我们去酒吧喝了两杯,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我什么话也没说。临走前,他说,你在我身边,我舒服了很多。我仔细一想,那天我讲的话不超过十句,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呢?

因为朋友就是相互陪伴的,陪伴的功力很大,比语言还大,其实情侣之间、家人之间都是这样,陪伴就是比打电话要有治愈感。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的年轻人喜欢养宠物,因为陪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必需品。

这里多说一句,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其实比友情的感觉要强烈,但当爱情的火烧完了,留在身边的,通常是友情。这就是友情的意义——长久、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但为什么说要有距离?

许多文学作品都讲过类似的故事,两个小男孩关系很好,每天都要打电话,每天都要见面,结果怎么样?肯定吵架,打架,绝交,然后再也不理对方了。

直到长大,他们才意识到,就是这种腻味的感觉伤害了彼此。

长久的友情一定是要有界限的,什么叫界限?朋友让你知道的东西,你可以知道,不让你知道的东西,你不能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界限。这是对自我的保护。

没有界限的感情,就像是一把刀,以爱之名,乱扎人。任何感情都是如此。

6.防止结交“烂人”

我定义这样的人为烂人,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一定要远离:

(1)具有批评家人格的人

所谓“批评家人格”,就是什么事情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批评别人。

吴伯凡老师在课上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医生:你好。

患者:好什么好,我要是好,就不会到你这里来。

医生:好,你坐。

患者:你不能剥夺我站的权利。

医生:你有什么病?

患者:你只能说我哪个器官有什么病,你不能说我这个人有什么病。

医生:今天天气不错。

患者:你只能说我们这个地方天气不错,南极和北极的天气不一定好。

仔细一想,这个患者说的每句话都对,但如果我要是这个医生,我肯定就打他了。

他为什么喜欢这么说话呢?因为批评家人格带来的是自己的自豪感,却让别人产生痛苦感。如果你长期在他身边,久而久之会变得毫无自信,所以尽早远离这类人。

(2)远离关系未成年的人

什么都靠你,什么都给你打电话,人格不独立的人。

(3)低自尊的人

时刻都在炫耀自己,显示自己强大,同时贬低你,碾轧你。

(4)“丧”人

丧人总是把你当垃圾桶,传递坏情绪,把你的心情搞差。重要的是这群人,永远在抱怨,从不解决问题,还把情绪扩大到别人身上。丧是容易传染的。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很简单,打断他的抱怨,说:“稍等,我还有事。”

说完别理他,几次以后就不来找你了。

(5)前男友、前女友

前任就是前任,既然决定放手了,该拉黑拉黑,该删除删除,不删除是对现任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更是对他的无情。对谁都不好。拉黑了,世界美好了,该往前往前,该干吗干吗。如果现在还没删前任的同学,赶紧删了,别放不下,从今儿开始,你要展望新世界。

(6)网上不停散发戾气的人

李咏老师去世了,我看到那些在他去世前,在他微博、他女儿微博下不停抨击的键盘侠,都消失了。当时,他们骂得都很过分,现在这些人不是注销了微博账号,就是销声匿迹了。

这些人的情绪很容易传染,因为你很容易跟对方骂回去,变成和他们一样的键盘侠。所以,解决方案很简单,见到一个拉黑一个,千万别让这些人离你太近。

(7)是非之人

总是跟你讲别人的秘密、琐事,这样的人要远离,因为他能跟你讲别人的闲话,也能把你的事告诉给别人。

7.应该怎么道歉

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吵架后,如何道歉?朋友之间吵架很正常,怎么道歉是门艺术。

分享几条干货:

(1)谈初衷

咱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你熟悉的人,他犯什么样的错误,是你可以原谅的;犯什么样的错误,你会认为不可原谅呢?

不用想太深,你就当自己是个普通人,想想你的原谅标准是什么。

斯科特·亚当斯在《以大制胜》里说,这种原谅的答案是“动机”。

如果这个人的动机是好的,把事情弄砸了是因为自己不行,我们可以原谅他,但如果这个人的出发点也就是动机有问题,我们就不太能原谅这样的人了。

2010年,iPhone 4刚刚进入市场就被人发现常常接收不到手机信号,问题非常严重,被称为“天线门”。这是苹果公司的一次危机。

结果,乔布斯紧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会说些什么呢?他是要真诚地道歉吗?

乔布斯说了三句话:“我们不是完美的人。手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总是尽我们所能让用户满意。”

这可不是道歉。乔布斯根本就没道歉。当然,发布会上苹果公司给出了天线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给任何人道歉。

但这个事情的结果非常好。

发布会之后整个风向变了,媒体都在讨论乔布斯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有人还列举了其他手机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乔布斯的最关键目标达到了:表明iPhone 4不是一个残次品。没人再说iPhone 4是个残次品了,iPhone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化解了危机。

这个叫作占领制高点。手机问题已经出了,你分析出错原因、痛哭流涕地说你们错了,消费者只能认为苹果现在不行了。乔布斯没有在这个层面辩解,他向上走了一个层面,说了三句几乎是废话的话:“我们不是完美的人。手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总是尽我们所能让用户满意。”这三句话厉害之处在于,全部解释的是动机。

所以,当你和朋友吵架的时候,保守的方式是,解释你的动机。英文里有句特别口语化的语言叫:I don't mean it.意思是,我一开始不是这么想的。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是个非常好的道歉方式。

(2)用文字写下来

文字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许多对方听不进去的话,写下来,反而能让对方看得进去。

(3)该补偿就补偿

如果伤害太重,比如把别人弄伤了,该赔偿就要赔偿了。

就算不赔偿,也要送个礼物。错了就要站直挨打,不丢人。

(4)接受别人的不原谅

如果对别人的伤害太大,别人不原谅,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谨慎行事,尽量不要伤害别人。

三、给生命做减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关系都淡了,彼此说的只有过去的回忆,再就是感叹时间流逝?原因是,我们都长大了。长大了,就要学会和过去熟悉的人和事说再见。所以大家会发现,你和你的高中、初中同学现在联系得越来越少,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也渐渐不往来了。

不过,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也有了新的朋友。这就是成长的意义。

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不要感伤。这就像我们在坐一辆公交车,有人需要坐两站,有人需要坐三站,而你需要坐到终点站,大家终点不同,就只能中途说再见了。没什么好伤感的,道别时,拥抱,给彼此祝福就好。不用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你在同一站下,你要相信,在路上你还会遇到其他同行者的。那些离开的人呢?是不是就永别了?不,他们在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永恒。

另外,大家要明白,许多朋友不联系也就不会再联系了,如果你还在乎他,应该主动些,你想,就算是亲人,许久不见是不是也不联系了?安静下来时,也整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许久不见的,可以给对方发条信息。

如果你的朋友正在低谷,你要尽力拉他一把,如果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车,你干脆拉着他跟你一起继续往前坐几站,共同进步。

但如果实在拉不动就算了,至少做到无怨无悔。

离别是人生的主题,坚强是这一生的功课。

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