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治“红顶中介”,革除与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当利益

随着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审批事项不断地减少和规范。但不少审批事项下放后,改头换面成了审批部门和社会组织牟利的手段。各种评估、鉴证、意见书等第三方中介事项既多又乱,在行政审批之外又设了一个高高的“中介”门槛,有些问题比过去还要多、还要大。有人形象地描述,有的中介组织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依附行政权力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被称为“红顶中介”“二政府”,严重破坏了市场规则,蚕食了改革红利,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求严厉整治“红顶中介”。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发布实施,以清理事项、破除垄断、切断关联、规范收费、清单管理以及加强监管“六记重拳”力求根治“红顶中介”问题。这也标志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了更深、更广的新阶段。截至2017年8月,本届政府共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323项,有效堵住了中介服务这个简政放权的“偏门”“漏洞”,“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目前,一些部门尝试清理中介服务事项按照行政事业性收费“受益者负担”原则,将部分“申请人委托中介服务”改为“审批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委托有关机构开展技术性服务”,同时将申请人向中介机构付费改为向审批部门付费。李克强总理肯定了这一尝试,并要求有关部门加大探索步伐、积极有序推进。总理强调:“要积极探索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逐步改为政府购买,使可能存在的‘背后关联’、随意收费行为,变成光明正大的‘明码标价’,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轻负担!”

专家视点 “红顶中介”都有哪几类?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满传将“红顶中介”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审批部门直接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者主管的协会;第二种是原来为政府的机构,后因体制改革变成企业,但仍具有政府的属性及体制的惯性;第三种是完全由市场成立,却很可能由与职能部门官员相关的利益关系人成立,并由他们分食巨额利益。

历史回望 清理“红顶中介”的步伐

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

2015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

2015年10月,国务院清理规范第一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2016年2月,清理规范第二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2016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门印发《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试行)》,对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的监管方法予以明确。

2017年3月,清理规范第三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有问有答

“六记重拳”是什么?

清理事项:除依法设定的外一律不再作为审批的受理条件。

破除垄断:取消中介机构法定许可外的其他资质资格审批。

切断关联: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等不得开展与本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中介服务;

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机构兼职任职等。

规范收费:中介服务原则上通过市场调节价格。

清单管理:未纳入清单一律不再作为审批的受理条件;向社会公开中介服务信息。

加强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中介服务规范和标准。

典型事例   “红顶中介”脱钩重招

1.广东惠州——“中介超市”

惠州面向全国招募800多家中介机构集中进驻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凡是当地政府投资项目在行政审批环节中需要中介机构服务的,除需公开招投标或项目有特殊要求外,一律采取摇号的方式选择中介机构。

2.环保系统的中介“脱钩”

2015年3月以来,全国环保系统全力推动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358家环评机构分三批全部完成脱钩,其中179家通过取消或者注销资质形式完成脱钩,179家通过原环评机构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环评公司或整体划转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形式完成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