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例

这篇研究用的标题,我也知道不大妥当,因为“西域”二字界说不一,势必加以解释,而“地名”二字也有不实不尽的地方,然而寻不出较好的标题,只好用他,另外作一篇《序例》来补救补救。

西域的名称,在两汉时专指天山南路诸国。到了隋唐的时候,西域的范围就扩张了。裴矩撰《西域图记》,北道至拂菻,中道至波斯,南道至婆罗门,几将亚洲完全包括(参照《隋书》卷六十七)。到了元明的时候,又将欧洲、非洲的一部包括在内,范围更大。本篇考证的范围,就是这个广义范围:东起玉门,西抵欧非,只将南海同越南半岛除外。但其中有几个南海地名,同西域人称呼内地的几个名称,因为附带的关系,也随带列入篇内。

这篇研究考证的不止地名,也有人种名,而列举的地名、种名,不能保其完备,亦不能保其确实不误。因为作这一类的考据,历史、地理、民俗、语言,方方都要顾到。其中最难的就是语言问题,一方面要考究汉语的古音,现在脚踏实地的考据,只能上溯到六世纪时,此一难也。又一方面要考究汉译的地名本于何种语言,这种问题更难了。只就天山南路说,除开世人已识的梵文雅语(Sanscrit)、俗语(Pracrit)、佉庐语(Kharosthi)、突厥语(Turki)、大食语、古波斯语、中世波斯语(Pahlavi)、西藏语、蒙古语种种语言不计外,还有好几种世人未识而尚在研究的:两种吐火罗语(Tokhari)、窣利语(Sogdi)、于阗语(Khotani)、特种钵罗婆语(Pahlavi, manicien)。要把匈奴语、月氏语、鲜卑语、契丹语、西夏语加在里头,这个数目就很可观了。一个人的知识无论如何鸿博,总不能面面俱到,就是把现在东西汉学家的成绩综合起来,也是免不了疏漏错误的。所以我说这篇研究不实不尽。我所搜罗的,十之八九都是东西考据家经我所认定可以搜罗的成绩,参加自己意见的不过十之一二。而且里头有几条,譬如《高僧传·卑摩罗叉传》之乌缠,《宋高僧传·金刚智传》之建支,经自己考证出来以后,以为学有心得,到后来把别人的成绩翻开一看,那晓得已有人先得我心了,所以十之一二里头,还要大打一个折扣。

此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译写的方法(Transcription)。本篇所考证的地名,当然就力量能到的地方,求他的原有对音,这又回到语言的难题了。我的语言知识,法文尚还记得,英文忘了大半,至若在中学预备过考的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早就还给中学的老师去了。近年学了一点梵文,可是只认得罗马字译写的梵音,不能认识梵字。这点本钱当然不够,但是务想考出原名,即不然,也要考其较古之名。译写方法虽然一概用罗马字,可以来源不一,要想把他统一,总觉得窒碍难行。在梵文一方面,已有一种译写方法,然而不能作为通用的译写方法。要是把英、法、德文的译写方法全列出来,那就不胜其烦了。而且同一语言之中,竟有好几种不同的译写方法,引不胜引。踌躇好久,裁决定采用一种单简译写方法。比方德文的Tsch,法文作Tch,英文作Ch,德文的Dsch,法文作Dj或Ds,英文作j,英、德文之u,法文作Ou。比较起来,英文单简,所以本篇中除开梵文、拉丁文、希腊文及其他特别译写方法之外,大至采用Stein所用的译写方法,于不一致之中求其一致。并不是仿效现在的中国,把英文奉为第二国语。(要在若干环境中不算第一的话。)此外不常见的名称,比方苫字(Scham)对音采自德文,撒剌克思(Tcherkesse)之别称采自法文,仍旧用德、法文的名称,不去改他,可是这一类的例子很少。

本篇中考证的地名,在汉名一方面都是载籍中有根据的。除开“安德悦”(Endere)一名出于近人游记,“沙海”(Taklamakan)为新译之外,概未臆定一名。篇中采有新疆近代地名若干,最初起稿时并未将其列入,后来因为检出哈密县之拉布楚喀(Lapchuk)就是唐之纳职县旧址一例,乃想起未经流沙淹没常有人居之地,必自有其历史,所以把《西域图志》中现存的地名检出数十。(这个纳职问题,将来怕要牵涉到楼兰问题。)

篇中考订的今地,除开若干可以认为可靠之外,(如于阗古都Yotkan在今县治之西,焉耆古都Bagdad shahri在今县治之南等例。)就严格说,要算假定居多。而诸假定中,程度也有不齐的,有一种是科学假定,有一种是非科学的假定。后一类的假定在中文“官书”里头很不少。前人考证往往根据道里、方向,殊不知道这种根据靠得住的很少,所以往往错误。温宿国搬了四次家裁回到原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本篇里头,古地今名可以大约说在某地境内,不能说就在今日设治的地方。我这一次考据的结果,裁发现《西域记》这部书还有考证之必要,有若干印度地名,还不能确定在今日甚么地方,所以只能著录梵名,不能指出今地。

考证西域地名有一大部宝藏,现在还未完全整理,我所说的就是《释藏》。本篇所采的材料,仅限于僧传、经录、行纪,同梵学家研究的几种成绩,还有不少经论,包含材料必定甚多,可是要完全检查,不是一人一时所办得到的。

总而言之,这篇研究易稿三次,前稿经此次删削者百余条,仍有不能满意之处。惟未以面壁臆断羼杂于其间,则所敢自信者也。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