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钧学术论文集下

迦腻色迦时代之汉质子

自汉以来,西域诸国常遣子为质于中国,其例在两《汉书·西域传》中举不胜举。惟从未闻有汉天子儿为质于外国者,然在玄奘传记中有之,是不可不详究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记玄奘至迦毕试国,“有一小乘寺名沙落迦,相传是昔汉天子子质于此时作也。其寺僧言:‘我寺本汉天子儿作,今从彼来,先宜过我寺。’法师见其殷重,又同侣慧性法师是小乘僧,意复不欲居大乘寺,遂即就停。”

《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条云:“大城东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闻诸先志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东夏。其后得还本国,止存故房,虽阻山川,不替供养。故今僧众每至入安居解安居,大兴法会,为诸质子祈福树善,相继不绝,以至于今。”

又卷四至那仆底条云:“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注云:唐言汉封。)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注云:唐言汉持来。)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注云:唐言汉王子。)故此国人深敬东士,更相指告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据前引三文,知迦腻色迦时代迦毕试国有一沙落迦寺,是汉质子所造。此质子冬居至那仆底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印度虽是传说流行之地,玄奘虽是有闻必录之人,此种传说必有所本,一如义净所记室利笈多时代在鹿园寺附近为支那国僧造支那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慧轮传》。之传说也。

据《后汉书》卷一一八《大月氏《后汉书大月氏传》后云:“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似前汉时代之大月氏已同化于大夏土著,而此贵霜王朝为本地王朝。其后言大月氏者,皆为古名滥用。桑原骘藏、羽田亨、伯希和诸教授早持是说,皆言之成理,今从之。传》,吾人已知贵霜王朝第一王名丘就郤,第二王名阎膏珍。伯希和教授曾以丘就郤为丘就却之误,而阎膏珍亦应改作阎膏弥。可参看一九一四年《亚细亚报》,一九二八与一九二九年合刊《通报》。又据佛经,知其后有一王名迦腻色迦。继其后者名胡毗色迦,婆薮提婆。第四王名未见中国载籍记录,第五王应是《三国志》卷二太和三年(229)十二月癸卯遣使奉献之大月氏王波调。

根据史籍、佛经与夫印度方面考古学之发现,吾人固知贵霜王朝最初有此五王,然考据诸家对此五王在位时代则几人各一说。可参看《英国王家亚细亚协会报》一九一二年刊六六五与九一八页,一九二二年刊九一一至一〇四二页,一九一四年刊一〇一九页。《印度碑铭》一九一七年刊一三〇页。《印度古物》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刊二六一页。姑就迦腻色迦在位时代言,最近有二说:傅舍(Foucher)主张在纪元后80至110年间;斯密(V.Smith)主张在纪元后120至162年间。《希腊与佛教参合的艺术》,一九二三年本,二册,五〇五页。比较二说,似以傅舍之说较为近似。

若取傅舍之说,迦腻色迦在位,应位之于汉章帝建初五年(80)至汉安帝永初四年(110)之间。牛津本《印度史》,一九一九年本,一四六页。所本之源应以《后汉书》纪传为多。《西域记》所言“治兵广地至葱岭东”,疑指《后汉书》卷七七《班超传》永元二年(90)月氏用兵西域事。

《班超传》曰:“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车师应为莎车之误,盖同传曰:“超攻疏勒国王忠,康居遣精兵救之。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力赂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罢兵。”则助汉击莎车有功,与远处三千里外之车师无涉也。《前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言神爵二年(前62),郑吉都护南北两道后,有“披莎车之地”语,此乃误车师为莎车,与前误虽反而实同也。有功。是岁《后汉书·本纪》卷三章和二年(87)纪:“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永元二年(90),月氏遣其副王谢将兵七万攻超。超众少,皆大恐。超譬军士曰:‘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岭来,非有运输,何足忧耶?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谢遂前攻超,不下,又钞掠无所得。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求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谢果遣骑赍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超伏兵遮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迦腻色迦之时代与其用兵西域之原因既明,试再进而考证此质子问题。据上引《班超传》,贵霜既求汉公主而不可得,此汉质子又从何处来耶?《慈恩寺传》所谓汉天子儿之“汉”,在梵语中应为Cina,是即旧译支那、至那、脂那等对音之所本。梵语固称中国曰支那,然称东夏、印度中间之地亦曰支那。《西域记》明言“河西蕃维”,可以证已。当时河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当然不成问题。所隐喻者应是汉代西域中之一国,而此国疆域应与贵霜领土接近。此国只有疏勒足以当之。

疏勒国名与其相近之名称以外,尚有种种别称见诸载籍。最晚见者为自宋以来迄于今日之Kashgar,《元秘史》之乞思合儿,《元史·西北地附录》之可失哈耳,明陈诚《西域蕃国记》之哈石哈,《明史》之哈实哈儿,清代之喀什噶尔,皆其对音也。见北平图书馆藏《独寤园丛钞》本,《禹贡》第二卷三四期曾转载,然颇有讹误。

宋人尚有佉路数怛勒之称,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地经音义》疏勒条云:“梵语讹略也,正云佉路数怛勒,此翻为恶性国,以其国人性多犷戾。或云彼国有佉路数怛勒山,因山立称也。在北印度境也。”此名应是Kharostra对音,旧译亦作佉卢瑟吒者是已。印度用梵书以前,曾用此佉卢瑟吒书,义译作驴唇书。各国考查团在西域汉南道中发现不少写本,多用此种文字写印度俗语。法国烈维教授曾假拟此种文字出自疏勒。参看《河内远东法国学校校刊》第二卷,二四六页以后,又第四卷之《佉卢瑟吒国与佉卢瑟吒书》。

唐人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云:疏勒“外国自呼名伽师祇离国”。瑟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引《往五天竺国传》作迦师佶黎,未详孰是。有人还原作Kasgiri,容或不误。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云:佉沙国“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案照法国学者儒连还原方法应作Srikritati。此与伽师祇离,应皆是其地梵名。

佉沙之称与《法显行传》之竭叉,《高僧传》卷三《智猛传》之奇沙,应有关系。余疑为梵名Khasa之对音。旧译三本《孔雀王经》皆有此名:僧伽婆罗初译作迦舍,义净二译与不空三译并作疏勒。梵文原名亦是印度边地之称,故自法显迄于不空皆识为疏勒。

以上诸名与疏勒古名相距皆甚远,别有沙勒一名较为接近。此名并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弗陀耶舍》两传,卷三《法勇传》;《续高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洛阳伽蓝记》卷五《宋云惠生行记》。核以古读,似作alek,此与《慈恩寺传》之沙落迦(alaka)又颇接近也。

据《西域记》,佉沙国“文字取则印度,虽有删讹,颇存体势,语言词调,异于诸国”。似疏勒自有其语言,与近年发现之龟兹语、于阗语有别,然迄今尚未有人在西域所得诸写本中有所发现。又一方面,吾人对于疏勒古读亦未能确定其读音。今姑假定其读若ulek或ulik,则与沙勒对音仅有一个韵母之别耳。西藏语名疏勒曰ulig,末一收音声母,黄汉名虽有清浊之别,要皆本于同一古名也。梵名沙落迦距离虽较远,然三个声母皆同,惟韵母不同,此可以外国语译音变化解之。甲国名称经乙国传译者,辄有变化:或为韵母变化,或为声母变化,甚至有声韵变位之事,此例甚多,举不胜举。然则梵语之称疏勒曰沙落迦,亦无足异。

《后书后》卷一一八《疏勒传》确识有疏勒王族徙居月氏之事。据云:“安帝元初中(107—120),疏勒王安国以舅臣磐有罪,徙于月支,月支王亲爱之。后安国死,无子,母持国政,与国人共立臣磐同产弟子遗腹为疏勒王。臣磐闻之,请月氏王曰:‘安国无子,种人微弱,若立母氏,我乃遗腹叔父也,我当为王。’月氏乃遣兵送还疏勒。国人素敬爱臣磐,又畏惮月氏,即共夺遗腹印绶,迎臣磐立为王。更以遗腹为磐槀城侯。后莎车连畔于寘,属疏勒,疏勒以强,故得与龟兹于寘为敌国焉。顺帝永建二年(127),臣磐遣使奉献,帝拜臣磐为汉大都尉,兄子臣勋为守国司马。”臣磐前后有无他人质于贵霜,史无明文,而疏勒王族徙贵霜者只此一见。余疑玄奘所闻建沙落迦寺之质子或即此人。然则符舍所拟之迦腻色迦在位年代应改作87至120年间矣。

西安《景教碑》叙利亚文地名中有Sarag,俞耳(Yule)曾引卜铁(Pauthier)说,以为所指者即是洛阳,并与陶烈美(Ptolémée)《地志》之Serice比附,见《契丹记程》,第一册,一〇九页、一九六页。其说甚是。伯希和证明此二名之相同,并引义净《梵语千字文》(别本)中之娑啰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四册,一二〇一页上栏第一行。以为补证。《千字文》此字梵文确为Saraga,而下注汉语曰“洛”,则其指洛阳无疑。伯希和以为洛字古读lak,可对此名之后半,然对于前一“娑”字未予说明。见一九二七及一九二八年合刊《通报》,九一至九二页。余以为此娑啰应是古代中亚人名称疏勒之称,玄奘之沙落迦,疑从中亚名称转出,盖其与疏勒原名相距远,而与中亚语名韵母皆同也。意者中亚人古称疏勒曰娑啰,晚至唐代,已忘其为何地,及见啰读音与洛字相近,遂以娑啰名洛阳云。

首见陶烈美书之Serice与散见其他古代希腊罗马撰述中之Seres,似与吾人所研究之沙落迦、娑啰哦不无关系,然此问题过于繁复,非此短文所能详,拟别为文考证之。

(原载《汉学》1944年第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