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校工作

第二天叔梁纥一早就来到了面馆。面馆老板还在忙活,叔梁纥就自行坐到门边座位,等老板过来,要了一碗粥和两个煎饼,再加了一个煎蛋。面馆老板对叔梁纥说,他的亲戚马上就到,请他稍候。

叔梁纥坐在门边的桌子旁边,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流,心里倒也非常平静。即便能够进到这间学校里面,也就是打杂的角色。收入低,干活累。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具体要做什么事情,估计也就是帮助整理一下书籍,顺便辅导一下学生。当然如果能够在这里面打杂,至少跟自己的特长比较一致,不至于去做小生意那样自己完全不懂的工作。也算是有一个落脚之地了吧。

叔梁纥吃完早餐后,就耐心地坐在座位上喝茶等待。又过了大约十几分钟,老板带了一个中年大婶过来。叔梁纥估计这就是老板的亲戚了。于是起身作揖,对老板说道:“非常感谢,要劳烦老板你们引荐了!”

老板说道:“不必客气,也是举手之劳。当然也不知道学校对你的看法如何,你先去试一试再说。”随后又指向那位大婶,说道:“这是我的嫂子王氏,经常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送些糕点,因此跟学校的老师也是比较熟悉的。”

叔梁纥赶紧对着王氏躬身作揖,说道:“这真是要劳烦嫂子了,不才略有一些文采,还是可以胜任学校的工作的,因此还望嫂子跟老师多说一些好话。”

抬头看这王氏,大约四十多岁的年级。五官端正,皮肤被太阳晒得有点黑,略显粗糙,看得出是一位体力劳动者,做惯了体力活。王氏看着叔梁纥,笑盈盈地说道:“先生不必多礼,我听叔叔说你想去学校里面打工,那个学校的老师跟我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他特别喜欢吃我带给他的包子。你现在就跟我过去看看,老师这个时候应该在学校,不过下午老师可能就会在房间休息,不出来。这个老师姓季,六十多岁了,身体不是很好,以前还经常给学生讲讲诗书礼乐,偶尔还会带学生屋外打打拳,不过这一两年老师的身体不太好,基本上也就早上教学生们读读书,就回房休息了。你来的正好,应该可以帮得上不少忙的。”

叔梁纥赶紧拱手道谢:“那真是要让嫂子费心了。”

三人寒暄了几句之后,叔梁纥就跟着王氏出门左转,进入一个小巷子。由于是市中心,小巷子里面也是挺繁华的。青石板路上有很多深深的车轮印迹,这里也是农夫们运粮进城的一条必经之路。而巷子两旁则是各种店铺,有旅舍,小吃店,药店等,还有卖布的,卖米的。看起来非常繁华。早上巷子里的人不算很多,叔梁纥两人的步伐也可以比较快一些。

大约十分钟之后两人来到一个牌坊前,上书“陬邑庠宫”(zou1yi4xiang2gong1),意思就是“曲阜学校”。那个时候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没有现代这么丰富,因此这个学校也就是所有各阶段青少年儿童学习的场所。当然这个学校是官办的。主要让鲁国贵族子弟能够有一个场所来学习各种知识,以便为今后的仕途打下知识基础。

穿过牌坊,就来到一扇蛮高大的大门前面,门上面是一条有着精美雕刻的横梁。这些雕刻主要是一些奇形怪状的动物以及猎人图案,而大门两旁则是两座石雕狮子,显得非常庄严。大门两边是青砖绿瓦的围墙,可以看出整个学校内部应该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大门上面的牌匾同样书写着“陬邑庠宫”四个大字。

大门是关上的。王氏走到大门前,拿起门上面的扣环使劲敲了几下,大门打开,一位有些驼背的看门老头拉开了大门。看门老头看了看王氏,显然是认识的。但是旁边的叔梁纥则是陌生人,不免有些犹豫。王氏赶紧说,这是新来准备帮老师打杂的帮工,先让老师看看合不合适。

看门老头没说什么,让他俩进门,然后默默关上大门。

叔梁纥和王氏进了大门,可以看出里面是一个比较开阔的空地,地上全部铺上了砖头,显得还是挺干净的。不过没有见到学生。大概大家正在上课。

两人继续往前走,不多远就是一座大殿。可以隐隐约约听到里面传出“之乎者也”的读书声,这里面大概就是教室了。

王氏探头从门缝往里面看了一看,就回过头轻声对叔梁纥说:“老师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们直接去找他。”

王氏带着叔梁纥从大殿的侧门走了进去。沿着侧门前行,里面是一个走廊,走廊还是比较长的,走廊边有一些房间,叔梁纥往部分房间里看了看,里面的设备还是蛮多的,有大量的竹简书籍,一些房间还安放有各种长毛、弓箭等武器。另一些房间则安放有各种乐器。

在走廊中转了几道弯,终于来到了一扇看起来比较幽静典雅的房间。房门虚掩着。王氏敲了一下房门,然后将门推开一条缝,刚好把脑掉伸进去。只听王氏轻声说道:“老师,我昨天跟您说的帮工来了,您是不是面试一下?”

“好的,让他进来吧。”里面一个有些苍老,但听起来还是很有稳重的声音说道。

王氏缩回脑掉,对叔梁纥招招手,示意他快点进去。叔梁纥赶紧整理一下衣服,快速走到门前,然后轻轻推开房门,迈过门槛进了房间。叔梁纥一进房间,王氏在后面也轻轻地将门关上,自行离去。

叔梁纥进了房间,可以看出房间里的光线不是很强,但是从窗户和屋顶透明琉璃瓦上照射进来的光线已经让房间显得很明亮。屋内摆设很简单,没有什么家具。房间大约有二十多平方米,两边堆满了竹简。中间是一张桌子,边上了四五捆竹简书。中间的竹简则已经摊开,可以看出书的主人正在阅读。桌子后面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这位老者胡子也已经花白,长度都有二十厘米。可以看出老者的年纪已经很大,大约有将近七十岁。

叔梁纥稍微走进老者,略显惶恐,赶紧弯腰拱手作揖,说道:“晚生孔纥拜见老师。”

老者抬头望向叔梁纥,然后慢慢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笑容说道:“不必多礼,哈哈,你来的正好,我太老了,走路都不是很方便,很多事情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连两本书都拿不动。你到我这里可以帮上我很多忙的。”

老者和颜悦色,这让叔梁纥颇感意外,也让叔旁边梁纥感到很亲切。

“你过来,帮我把边上那本《易经》拿过来给我。”老者一边说一边尝试走过去。不过老者年纪确实比较大,行动的速度比较缓慢。

叔梁纥赶紧走向老者指示的方向,在一堆竹简中略为寻找一下,就找到了这本《易经》。当然这对于叔梁纥并不是难事,毕竟自己幼小的时候早已阅读过这本书,内容都是很熟悉的。叔梁纥将《易经》竹简搬了过来,放在老者的书桌上面。

老者低头看了竹简,然后微笑着点点头说道:“是的,就是这本。看来你也是一个读书之人。能够快速找到这本绝难的著作,也可以看出你的阅读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在我这里帮我教一教学生。”原来老者叫叔梁纥去拿书,目的也是为了考察一下叔梁纥的学术水平。

老者然后示意叔梁纥坐下,命下人备茶伺候。毕竟在古代老百姓文化水普遍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知己确实比较困难。

老者虽然身体比较衰弱,但是还是很健谈的。他问了叔梁纥的来历,家族情况以及一些兴趣爱好。一边问一边若有所思。应该是对叔梁纥的宋国贵族后代身份有些想法,不过也没有很介意。只是告诉叔梁纥,虽然叔梁纥的身份不允许直接在学校里面做老师,但是可以安心在这里继续修读圣贤之书。另外自己也是年老体弱,每天能够抽出来教学生的时间不多,尤其是武术训练等内容,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处于自学的状态。现在叔梁纥来了,就可以有更多时间直接指导学生了。因此也算是一个代课老师吧。至于叔梁纥的工资,主要从自己的政府拨款中分出大部分给他。反正工作基本上都是叔梁纥去做。另外老者也说会从自己的退休金里面拿出一些钱来补贴一下。当然老者也强调,老师的钱肯定不多的,只是足够养家糊口而已。

叔梁纥听后也表示很感谢,毕竟能够有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让自己安顿下来。同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长,不至于荒废了自己的才能。

由于聊天很投机,叔梁纥和老者之间的交谈后来又涉及到了学校的历史、课程的设置,后来更深入到了老者的身份。

经过交谈,叔梁纥了解到老者名叫季孙行子,人称季如子。是季孙行父,即季文子的弟弟。季如子与哥哥季文子一样在朝廷做官,不过季如子的官衔要小一些,没有那么季文子那么有名。此时季文子已经去世三年,季如子也感觉自己年老体弱,故先行向国君鲁襄公告老退休。正好曲阜学校上一届的一位老先生去世不久,学校缺少老师,鲁襄公就安排他到学校里面教一下学生。当然从现在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不过在古代,教师的工作没有现代这么专业化,因此教书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偶尔给学生讲讲道理,解答一下疑惑,又不需要消耗什么体力,进行体力劳动。因此教书这活在古人看起来是一件非常轻松适合养老的工作。鲁襄公把季如子安排在学校里面,实际上是非常重视他以前做官时候的贡献,老了以后安排在这么安静典雅的环境中,一边养老,一边还有些额外的收入。

聊了一个来小时,季如子带叔梁纥去看看学生学习的情况。两人走在走廊上,季如子的步伐显得有些苍老。这一年季如子68岁,而叔梁纥三十八岁,年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两人来到大殿,叔梁纥走上前,轻轻推开大殿正门,这时候可以看出大殿里面非常宽敞,面积大约有一百多平方米,里面坐着二十多个学生,都穿着长袖衣服,戴着礼帽。颜色虽然有些不同,但看起来非常整齐统一。

每个学生前面都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一捆摊开的竹简。此时学生们正对着竹简齐声朗读:“思乐泮(pan4)水,薄采其芹。鲁侯戾(li4)止,言观其旂(qi2)。其旂茷(fa2)茷,鸾(luan2)声哕(yue3)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叔梁纥两人推门进来,虽然发出一些声响,但是这些学生精力还是比较集中的,又或者早已习惯了季如子中途进入教室,故并没有停止朗读。

教室四面都有比较大的窗户,屋顶有透明琉璃瓦,故整个教室通透明亮。再看这二十多个学生,年级差距有些大,大约是十几岁左右。这些都是鲁国贵族子弟,如果不出意外,他们今后都将进入鲁国政府工作。

季如子走到讲台上,伸出双手,示意大家停下来。课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二十多双眼睛齐齐望着叔梁纥。季如子微微一笑,朗声说道:“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这里将来一位代课老师,孔叔梁,孔纥先生。他是宋国开国国君宋炀公的后代,通晓诗书礼仪,现在来到我们这里做代课老师,可以辅导一下大家六艺方面的不足。”

学生们这时候开始有些骚动。大家看讲台上的叔梁纥,身高一米八几,可谓高人一头。以后见到这位辅导老师看起来都要仰视才行。一些学生在下面轻声嘟囔,宋国现在这么乱,一个纨绔子弟逃亡到我们鲁国来,行不行啊?

季如子看到了一些学生的疑惑,也并不在意,继续说:“我刚才跟孔先生交谈了很久,已经注意到了孔先生渊博的学识。况且宋国现在正处于战乱之中,孔先生也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相信他可以解答大家现在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的。”

这时候一个白衣白帽,大约十五岁的学生站了起来,先对季如子拱手行礼,季如子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提问题。这位学生然后对叔梁纥拱手行礼,待叔梁纥点头应允之后问道:“学生叔孙氏,名不敢,听季先生说孔先生来自战场一线,不知能否教我们射箭方面的一些技巧?我们这些天一直对此有比较大的疑惑。”

叔梁纥拱手还礼,说道:“哪里哪里,逃难之人略有一点射箭雕虫小技,在这里也只是给季先生打个下手,如果需要学习射箭的技艺,务请牢记季先生的教诲。我可以帮你们收拾一下弓箭,扶一扶拉弓的姿势。”

学生们鼓掌欢迎,笑道:”先生谦虚,季先生有你做助手,定然如虎添翼,传授我们更为高级的知识。“

叔梁纥心里也清楚,自己在宋国军中虽说还不是将军,但是也是宋国的一名勇猛大将。加上自己的身高一米八几,体格强壮,虽然已到中年,但余力还在,拉出一张弓来,百米之内的敌人定然躲不过去。不过季如子德高望重,又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然在德能方面远超自己,使用蛮力只是粗人所为。故自认为弓箭技术不如季先生,自然也并非完全是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钦佩!

看着叔梁纥与学生互动良好,季如子轻轻点头,对叔梁纥非常满意。这样自己也就可以省下很多精力,可以多花一些时间阅读古典圣贤的著作。

就这样叔梁纥在学校安顿下来。每天的事情就是等学生来到之后,定时敲钟上课。季先生在上课前半个小时会给学生们给讲解一下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知识。当然每天只介绍一门技艺。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顺序讲解。不过到了天气晴朗的时候,也会专门安排射箭等武术项目,让学生们到教室外面的广场上进行实地练习。

季先生讲完课之后,叔梁纥就开始跟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辅导学生进行练习。由于季先生的教学效果很好,其人也德高望重,故学生们都很尊重他,每次听完季先生讲课之后,学生们都会很用心地进行练习。故叔梁纥辅导的工作量其实也不大,每天花上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其他的时间让学生们自行操练。而此时叔梁纥就会去到专门的书房,帮助整理竹简,抄写一些重要的著作。有些时候也会帮助打扫一下房间和院子。基本上是有什么活可干的就去做一下。

学生中,上次提问叔梁纥的叔不敢,也就是后人尊称的叔孙不敢最为好学。一天叔梁纥正在给院子里的花草浇水,叔不敢过来,在一旁对着叔梁纥拱手作揖道:“孔先生,学生最近在思考和练习虎形拳,其中有些疑惑,不知先生能否给予一些点拨?”

叔梁纥虽然被尊称为先生,但毕竟自己是一个打杂的,而这些学生都是贵族子弟,因此对他们也是十分恭敬。听到叔不敢的请教,叔梁纥赶紧放下水桶,拍拍双手,荡去灰尘。然后拱手还礼,说道:”不必多礼,请问你的疑惑具体是什么?“

叔不敢说道:“就是这虎形拳,形似老虎的扑剪动作,虽然很强势,但这两个动作都更适合老虎强壮的前脚。对于人类来说,生搬硬套老虎的动作,而人的手臂的力气远没有大腿的力气大,其结果是人类学习了老虎的功夫,但使出来的效果却跟犬类打架差不多?既然如此,学生实在不明白圣人创建这套拳法其真实意图所在。”

叔不敢的疑惑就在于既然这种拳法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不适合于人类使用,那何必多此一举,让学生们学习?

叔梁纥听吧,沉思了片刻,也明白了叔不敢的意思。有些犹豫地说道:“你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我们之所以学习六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未来能够很好地治理国家。因此也不宜孤立地看待其中的一种技艺。就是说虽然在‘射’的技艺中,我们只是模仿了老虎的动作,没有多大的实际战斗力。然而如果从整体上来看,人类去模仿老虎的动作,实际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一个过程,就是说人与自然环境成为一体,这样才能够满足圣人的系统整体思想的要求。”

停顿了一下,叔梁纥继续说道:“当然一套拳法虽然能够在战场上帮助我们克敌制胜,但真正的战争通常都是集体贡献的,更重要的是配合各种武器的使用。如果能够通过平时的练习,使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达到一个平衡发展,使用起武器来自然也会得心应手。战胜敌人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

“当然人跟动物都是有共同点的。都有身子有脚。只是人有手,而动物没有而已。人如果能够从动物的活动过程中取得一些有意的经验,对于强身健体也必然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强壮的体格,自然也是我们在学校需要学习的内容。”

叔梁纥最后的总结似乎对叔不敢有所打动。叔不敢听罢,连连点头,拱手深深作揖表示感谢:“听先生一席话,真是让学生茅塞顿开!谢谢先生。”

至于整理和抄写书籍,在春秋时期,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主要使用的是竹简。搬运竹简,将一片片的竹简连接起来,然后在上面刻字是一件体力消耗很大的工作。季先生的阅读量很大,因此经常需要需要叔梁纥帮助寻找合适的书籍。而有时候碰到很珍贵的孤本,则需要叔梁纥将书的内容抄录下来。

为了抄录新书,需要空白的竹简。而这些空白的竹简则专门有篾匠上山砍竹子,削成一片一片,并将竹片的边缘打磨平整,然后在边沿钻三个孔,以便可以将绳子穿过,并将竹简固定住。

篾匠就是做好上述工作。考虑到不同的书籍字数不同,所需要的竹片数量也不一样。因此用绳子将这些竹片固定起来,则是属于竹简的装订工作。这通常由书籍抄写者自行完成。另外抄写工作需要使用尖刀进行刻画,需要消耗比较多的体力,年长者是很难完成的。

以前是季先生自己来做,几年下来,能够抄写完成一本书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叔梁纥来了,自然也就承当下了这份工作。

最近这一段时间叔梁纥抄写的是南方地区收集的系列民歌。这些民歌表达简洁,内容朗朗上口。从内容上看,诗词的内容反映的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而很多内涵非常丰富的诗歌,同时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其中。这里面就包含了后世传颂几千年的《关雎(ju1)》。

当然那个时候竹简是比较贵重的物品。同时也有足够的重量。因此为了节约经费,减轻竹简的重量,以便手持竹简阅读的方便,叔梁纥在抄写的时候也是遵循惯例,所有诗句文字都是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抄写下去。中间没有断句、标点符号,没有段落。我们现代人阅读起来会觉得很辛苦。但是对于古代那些饱读诗书的儒士来说,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不困难。毕竟什么时候一句话结束,什么时候一个段落结束都是可以从古汉语中的“之乎者也”等虚词来进行判断。实在没有虚词的,也可以通过直接用从意义上进行判断。

叔梁纥在学校里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这些。开始的时候需要花一些精力去适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叔梁纥适应下来,整个工作就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就这样叔梁纥在学校里面已经工作了三年时间,年龄也有四十一岁了。

这一日,叔梁纥仍然如同往常一样来到学校,首先进入制作书简和抄写书籍的房间,准备乘着季先生给学生讲课的时间接着抄写300个字左右的《尚书》。刚一推门,却发现屋子里面坐着一位年轻女子。这让叔梁纥着实有些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