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大揭秘
- 周旭 司朝润 武伟超
- 2131字
- 2021-03-31 14:31:49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飞天“稻草人”
由于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突出表现,空军作为一支全新的军事力量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对空武器,如空对空导弹、地对空导弹、歼击机、高射炮等。不过因为这些武器的针对目标是飞行单位,所以不能像陆军和舰艇那样进行训练,需要提供假想的飞行目标进行射击,如图1-7所示。
图1-7
最初,空中使用的靶标都是拖靶、小旗或者布袋,这样既不安全也不真实,而且训练效果一般。当时各国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既可以像飞机一样在空中飞行,又不需要人驾驶的模拟飞行器,这个想法恰好和无人机的概念相重合。它最接近真实飞机的外形、低廉的造价、相对灵活的飞行方式,无疑是用作靶机的绝佳选择。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人机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完成正常战机的作战任务,是具有进攻威胁的战斗利器;然而第一架实用型的军用无人机却并不能用来攻击敌方目标,相反却是作为“被攻击”的对象。
不过,无人机被当作飞行标靶使用也实属无奈,原因在于当时最先进的“喉”式无人机,虽然在1927年成功试飞,但还不能实现稳定飞行,更不要说投弹了。研发人员不得不调整思路,最后将无人机用作训练——不然没有实用价值的无人机,恐怕又要夭折了。无人机研发的思路调整之后,就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人机将标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使军方用另一个名字“靶机”(如图1-8所示)来代称无人机。可以说,“靶机”完美地满足了对空武器训练需求。它就相当于地面部队练习射击刺杀时所用的“稻草人”,只不过它是飞在天上的。
图1-8
在“靶机”的研发上,英国人再次走到了前头。一开始,是由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进行研究的,当英国海军看到无人靶机巨大的军事潜力之后,立刻全力支持航空研究院,可以说给无人机研发项目打了一剂“强心针”。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让英国海军欣喜若狂的“蜂后”无人机的故事了。
无人机的鼻祖“蜂后”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人机研发人员已经调整了思路,将无人机技术集中朝着无人靶机这个方向发展。
最初,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对RAE 1921型无人靶机进行了试飞。这是一种新型的无人靶机,它将空气动力学、轻型发动机和无线电技术有效结合,可在近2km的高度上以160km/h的时速飞行。只是,这样的飞行性能并不足以模拟当时的战机,还不能用作训练用的靶机。此时,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由于得不到经费的支持,充斥着消极、悲观的情绪。不过,随后的“费利王后”(Fairey Queen)无人机,将这样的负能量一扫而光。
1932年,英国本土舰队将“费利王后”携往地中海进行试验,检验靶机的飞行性能,当然更重要的是检验本土舰队防空火力的效能。当时“费利王后”冲着本土舰队的密集防空火力飞行了两个小时而未被击中,这一试验结果让当时的海军大跌眼镜——这不仅说明本土舰队防空兵器低效,同时也充分说明靶机具有无可争辩的实用性——一旦靶机改成无人攻击机,将对舰队带来莫大威胁。
这让英国人抓到了一个发展空中力量的契机,也激励他们加紧开发无人机技术。终于,在1934年,英国人在“虎蛾”双翼机的基础上,升级改良后造出“蜂后”无人机(如图1-9所示)。相对于之前的靶机,“蜂后”在飞行性能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再次刷新了英国海军对无人机的认知。当然,也争取到了海军对无人机研究的支持。
在“蜂后”诞生之前,当时所有的无人机在起飞后都无法回到原点,所以没法对其加以再利用。随着“蜂后”的问世,将空气动力学、轻型发动机和无线电技术进行了有效结合,终于使无人机得以返回其起飞点,这就使它们变得更实用了。“蜂后”的飞行高度达到17 000英尺(约5000m),最大速度为160km/h,其飞行性能也远胜于同时期的任何无人机。“蜂后”也因此被广泛认为是无人机的鼻祖。
图1-9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英国人将“蜂后”运用于战场,很快就尝到了甜头,他们马上加紧生产了420架新型“蜂后”靶机。据资料显示,这些靶机每架都有20架次的飞行记录,它们伴随着英军飞行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如图1-10所示)。甚至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空军力量之所以强于德国,拥有“蜂后”无人机也是原因之一。
图1-10
与英国皇家海军一样,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海军也相信无人机的军事潜力,至少认为作为靶机进行作战训练是非常可行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美国人将无人机用于靶机的想法最初来自于一个玩具模型制造商人。20世纪30年代,雷吉纳德·丹尼(Reginald Denny)在他的无线电飞机公司里制造出了一架遥控飞行模型,将其命名为RP-1,并推荐给军方。不过,一开始美国军方认为这种“小玩意”只是玩具而已,因而毫无兴趣。不过,在他们看到RP-1的飞行性能之后,想法很快就来了一个大反转——这架飞行器用作空中标靶再合适不过了。从193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美军一口气采购了15 000多架这种遥控飞机。而且,这架遥控飞机还促使了美国人进一步研究更加先进的大型无线电控制靶机,甚至还进一步将无人机研究触碰到舰载无人战斗机领域,如图1-11所示。
图1-11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人机的使用,从最初作为替代飞行员执行空中作战任务而备受期待的新式武器,到只能充当陪练的飞行靶机,无人机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无人机仍处于初步的研发阶段,它们巨大的应用潜力,要等到接下来的冷战时期才会逐步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