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本章将介绍一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常识,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让你明白,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不要让坏情绪影响其他人——波纹效应
语文课接近尾声,按照惯例,到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了。只听老师像往常一样将家庭作业滔滔不绝地列出来,几个平时不是很爱学习的孩子开始不耐烦了,因为他们觉得作业太多了,于是就站起来大声说:“这作业也太多了吧,每天都写不完!”老师刚想说什么,可没想到的是,教室里很多学生接连附和:“是啊,这么多!”“对啊,每天都写到很晚。”“少点吧,太多了。”……一时间,教室里像煮沸了的开水。万般无奈之下,老师只好将当天的作业量减少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波纹效应”。好比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粒石子,波纹由最中间开始慢慢向周围扩展,荡起层层涟漪。这样的心理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一部电影的好坏,如果有一个人在评论里说:“很好,值得一看。”想必看过这种评论的人都会带着“值得一看”的心理点击观看,这样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型。一个人说好,两个人也说好,大家纷纷觉得不错,那么,就算这部电影里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会被模糊掉;相反,如果是不好的评论,激起的便是消极的“波纹效应”。这其实也在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当自己的情绪不好时,不要随意抱怨或发泄,它就像是感冒,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周围的人都会感染上这种“疾病”。
不要以偏概全——晕轮效应
曾经在俄国文坛上辉煌一时的大文学家普希金,在与当时号称“莫斯科第一大美人”的娜塔丽娅第一次会面时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这位貌若天仙的女人很快就被普希金征服,并且与他结婚成家。这位女子尽管美丽,却与普希金没有任何共同爱好,她不支持他写作,每天只是央求着普希金带她去各地游玩,并参加一些比较豪华的派对。普希金丢掉了自己的写作,去陪妻子玩乐,最终不仅欠下大笔债务,还因与情敌角斗而把命也搭上了。这颗文坛上的巨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了。这位美丽的妻子,无论她有多么任性、多么无理取闹、有多少缺点,但在她美丽的光环下,普希金早就看不见了。
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是很常见的,正所谓“一白遮百丑”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五官不怎么好看的女孩,只要整体看上去白白嫩嫩的,就不会被认为是丑女;一个人身上尽管有再多的缺点,只要有一个优点是被认可的,那么这些缺点就会立即缩小,或被掩藏起来。我就经常听到一些人说:“某某这人不怎么说话,见人也不会打声招呼,但脾气好,你说什么他都是笑笑就过去了,从来不会与你争。”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比较保守的长辈都不看好那些衣着古怪、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年轻人,觉得这样的打扮、这样的生活习惯都是没出息的表现。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晕轮效应”,即人际交往中,某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质,掩盖了其他方面的特质,于是造成人际认知上的障碍,不能彻底地看清楚一个人的本质。这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影响着我们对事物或人本身面貌的认知,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现象。首先,这种心理现象容易犯“以点代面”的错误,只抓住个别特征推及一般性;其次,它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不好就全部不好,要好就全部好;最后,它还容易将本无关联的两类事物强硬拉在一起。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求我们尽量克服这种心理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懂得正视自己——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考场外围着很多考生家长。殷佳也是这次考试的考生之一。在妈妈的陪伴下,她很早就来到了考点,现在已经进了考场。妈妈在门外静静地等待着,她不担心女儿会考不好,因为依照她平时的成绩,只要按正常水平发挥,读个一本大学是没有问题的。考场里,殷佳正在做着试题。其实这次考试对殷佳来说很重要,因为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高考了,如果再考不好,不仅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起早贪黑为自己料理起居的妈妈。想到这里,她的脑海里划过一些不好的情绪,人人都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要是还考不好……一时间殷佳的思绪乱了,眼前的题目似懂非懂,于是越着急就越是想不出答案。最后,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到铃声响起,殷佳神色疲倦地走出了考场。自认为考得不好的殷佳在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中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实际上,殷佳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来解释,即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故事中殷佳的情绪如果正常,那么她发挥的会是正常水平;如果在带有轻度紧张与兴奋的情况下,那她很可能就会发挥出超常的水平,因为适度的紧张情绪会促进能力的临场发挥,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效果;但如果是过度的紧张与压力,就会在精神上引起焦虑、心理疲劳、精神压抑等心理现象,致使她最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降低了活动的效率。这就启示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克服的就是焦虑的心理状态。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会在关键时刻让自己的能力正常发挥出来。
保持健康的心态——习得性无助效应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他的伙伴奥弗米尔,曾经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中做过大量的实验。后来根据这些实验的理论,不少心理学家都做过类似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条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四面封闭,实验中不停地用电棍电击这条狗,起初的时候狗会努力躲避,但是不管它如何努力,最终都逃不过电棍的无情电击,反复多次之后,当实验者将笼子的门打开,表示狗可以出来的时候,只见这条狗的眼里流露出空前的沮丧与压抑,情绪明显很失落,已经无力再做逃脱的行为了。这是因为,多次的躲避无效后,狗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无望感,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摆脱“厄运”,更加不能控制这种“厄运”,索性就任凭“厄运”摆布了。
这个实验结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效应”,实验中的心理现象被称作“习得性无助心理”,人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就会陷入深深的悲观与绝望之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困境时,无力反抗,不能做出有效的形势逆转措施,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悲观心理,认为一切都是命运,凭借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进而形成了一种无助感,即使有能力时也不想再去做无谓的努力。
小孩天生是爱动的,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总是忍不住想尝试一番,这种希望尝试的心理在他们有了行为控制能力之后,会表现为渐渐向感兴趣的事物爬去或伸出手去,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严加阻止,并告诫说“不能……”“不准……”,时间一长,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某种对新鲜事物的恐惧感,即使再有兴趣也强制自己不要去“乱碰”,他们最终也许会成为父母眼里的“乖乖女”“好孩子”,但是自卑已经在无形中产生了。
因此,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份健康的心态,要懂得看清事情的真正决定因素,不要轻易地将自己扔进绝望之中。把眼光放远,不仅可以看清眼前的现象,还可以透过现象把握事实的真相。
拒绝消极暗示——罗森塔尔效应
从前有两个病人住在一家医院,并由同一名医生为他们诊断病情,其中一个人被查出患有癌症,而另一个病人只是轻微的偏头疼。可是医生却把诊断书弄混了,在患有癌症的病人的病历单上填写的是轻微偏头疼,而在另一位本无大碍的病人的病历单上写的是癌症。于是拿到诊断书的两个病人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心态:本来患有癌症的病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病,整天乐呵呵的,心情特别放松,一心只想把偏头疼治好,没过多久就出院了;而另一位病人在接到病历单的当天就开始闷闷不乐,终日生活在病痛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之中,结果真的患上了癌症,时隔不久便在抑郁与绝望中痛苦地死去了。
这个小故事中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在1968年提出的理论,是指人的心态容易受到自己所喜欢、信任、崇拜的人的暗示和影响,例如故事中的医生,作为专业人士,就很容易影响病人的心态。理性地对待他人的影响力,尽量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故事中两个遭遇不同的病人因为一张弄错的病历单扭转了命运原本的方向,可见,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时,从中我们也不难读懂一个道理:心态改变人生。面对现实,有多少人能够坦然面对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改变现实,那就改变情绪、改变心态好了。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情绪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世界——性格投射实验
电影《代罪羔羊》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两人虽然长得很像,但是在性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姐姐老实善良,妹妹却阴险狡诈。一次妹妹杀了人,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于是找姐姐做替罪羊,虽然有录像作为证据,但是由于二人长得实在是太像了,根本无法辨认,因此,案件基本处于迷离状态。但就在警察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心理学家为他们解开了谜团。心理学家要求姐妹俩分别接受一项测验——罗夏墨迹测验:有五张黑白和五张墨迹加色彩的图像,实验时检测人员将出示一张给接受测验的人,并要求对方将在图片中看见的以及由此所联想到的东西如实说出来。结果,就是通过这个实验,真相才得以大白。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表示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性格、情绪等是怎样,那么他所看见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这就启示我们: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而他眼中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所作所为,所以,如果你希望世界是美好的,那就用美好的眼光去看待它,用善意的态度去对待它。
那些埋在童年里的性格——种子效应
海伦与大卫已经交往了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们分分合合好几回,原本以为只要过了磨合期一切就会好起来,但是就在最近的一次争吵中,大卫下定决心和海伦分手了。因为他知道,海伦需要的爱是自己永远都给不了的,她的要求就像是永远都无法填满的黑洞。
分手后,极度伤心的海伦在朋友的劝解下咨询了心理医生,希望医生可以帮她找到答案。听了海伦的一番陈述,医生又要求她将自己的童年经历说出来,然后医生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的海伦正是在爱情中寻找她在童年时代所缺失的东西——全心全意的关注,但是长此以往,即使彼此再相爱,对方也无法承受这份厚重的压力。原来,童年时期的海伦有四个弟妹,她是家里的老大,因此在生活上,父母总是很少理会她,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弟妹们的身上。也许在父母眼里海伦懂事又听话,是不需要操心的,于是就冷落了她。但是这让渴望得到关注与疼爱的海伦自小就蒙上了心理阴影。
这个小故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经历会严重影响到他性格的形成,正所谓,童年时埋下的种子会渐渐生根发芽,直至长大后开花结果。这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童年的“种子效应”。童年时越发渴望得到而得不到的,会在不知不觉中像一粒小小的种子被埋在心灵的最深处,长大以后就会在生活中追寻那些曾经自己想要而未得到的东西。这就启发我们:要给予还在童年里的孩子们更多的关注和疼爱;要正视那些在童年里的缺失及现在已经形成的性格缺陷。我们可以要求补偿,但不能过分苛求,那样只会令自己更加痛苦。
学着真正坚强并快乐起来——双重效应
温斯顿·丘吉尔的父母没有把更多关心传递给他,当看见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顾时,丘吉尔的内心便更加孤独无助了。再加上自己生来身材瘦小,在同学们的面前也没有自信,因此他幼小的心灵变得格外脆弱与孤独。可是越是这样,他就越是想要掩饰自己的内心,即使在人群中自己显得那么孤僻与不合群,固执的丘吉尔还是会假装很合群,不过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过于偏激的表现。
直到父亲病危时,他对丘吉尔说:“我知道你为什么总是如此固执强硬,假如我和你的母亲给你多一点关心,或许你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丘吉尔听完后流下了泪水,从此他便决定改变自己,不再做软弱自卑的人。他要让自己不仅有强硬的外表,还要有坚强的内心。就这样,在不断努力之下,他终于步入政坛并很快晋升为内阁大臣。“二战”时期,英国遭到德国的侵略,丘吉尔挺身而出,终于成为英国历史上有名的首相,同时也为自己谱写了一部传奇。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性格的“双重效应”。人们往往在自负、强悍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脆弱而柔软的心,正如自信的背后隐藏的是自卑,快乐的背后潜伏的是悲伤。双重性格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性格特征,它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给需要关心的人关心,给需要保护的人保护,不给双重性格形成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烦心事,都会有脆弱的内心,但是,懂得正视并努力克服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宽容他人,解救自己——性格宽容效应
三国时期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可谓勇猛无敌,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过于偏激固执,刚愎自用。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之时,孙权派人前来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提亲,关羽大怒,未从大局出发,仅凭自己的个人好恶处理问题,并以恶言伤人,从而导致吴蜀联盟破裂,最终败走麦城,被俘身亡。而同时代的周瑜,不但风流倜傥,还文武双全,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击败了自傲清高的曹操,正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心胸狭隘,致使他最终败给了诸葛亮,并且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
关羽和周瑜的个性缺陷有着相似之处,都缺乏宽广的心胸和接人待物的宽容态度。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性格宽容效应”,宽容心理可以化解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个性宽容的人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融洽,生活也更快乐。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叫海格力斯的英雄,有一天当他走在一条坎坷不平的路上时,忽然发现脚边有一块鼓鼓的东西,看上去不仅很不好看,而且觉得很碍脚,于是不满的海格力斯就狠狠地踩了一脚。没想到这一踩不要紧,这个东西竟然越发膨胀起来,性情急躁的海格力斯更加愤怒了,便抄起身边的木棍向那个东西砸去,结果,前方的路被这个越来越大的东西给堵死了,海格力斯再也无法前行。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智者走了过来,告诉他,这个东西叫作怨气,你越是动它,它就越是膨胀,并会和你对抗到底,但是只要你不去理它、忽略它,它就会渐渐缩小,甚至消失。
“性格宽容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宽容是美德,宽容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宽容自己,它会给宽容者铺就平坦宽敞的大道,帮助人们走向成功。
困境中的心态——态度效应
很多年以前,有三名瑞典人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出发,驾驶着他们的雪橇,一直向北进入北极圈,由此开始了他们跨越极点的旅行。正值北极的夏季,极地始终是白昼。开始时三个人都很开心,对此次旅行充满了期待与自信。但是事情远非他们想的那样简单,到了第五天的时候,大约距离极点还有300公里,天气忽然发生了变化:鹅毛大雪夹杂着大颗的冰粒,伴随着寒风越吹越甚。这场寒风使他们寸步难行,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停下来,躲在帐篷里面休息。但没想到的是,这一休息就是一个星期,而且风雪丝毫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眼看储粮已经不多了,三个人都想,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但成功不了,甚至连回去的希望都没有了。
这时其中的一个人说:“就算现在天气好转,剩下的储粮也不足以供我们成功跨越极点了,再加上这种鬼天气,我看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另外一个人点点头表示赞同:“我看也是,如果天气还没有好转,明天我们就返程。”但是第三个人不这样认为:“如果明天天气好转,剩下的储粮不够,我们可以在途中猎捕一些动物,这样其实足够了。况且现在是夏天,再遇上这种天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其他两个人都没有吭声。
第二天,天气果真就好起来了,可是那两个失去信心的人再也没有勇气前行了,只有第三个人还是坚持着。三个人将剩下的储粮分成三份,那两个认为这次旅行无法成功的人按原路返回,而第三个人则独自上路了。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天气晴朗,再也没有大规模的风雪天气出现,第三个人依靠剩下的储粮,再加上自己的猎捕,最终成功跨越了北极。
心理学上把这种在困境中不同的心理态度定义为“态度效应”,在相同的困境下,态度积极的人会获得比一般人更多成功的机会。故事中的三个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其实是由各自的性格决定的,性格便是你对待生活、对待困境的态度,因此,性格决定命运。
赞美和期待的力量——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一个古老的部落里,有这样一个传统:年轻人想要结婚,先要学会一项本事——抓牛。将抓来的牛送给女方的家庭作为聘礼。聘礼最少是一头牛,最多是九头牛。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酋长家里,告诉酋长说:“我愿意用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您的大女儿。”酋长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大女儿太平庸了,根本就配不上这份贵重的聘礼,而自己的小女儿聪明美丽,这个年轻人一定是搞错了。
酋长诚恳地说:“迎娶我的大女儿,一头牛就够了。你愿意用九头牛作为聘礼,那就迎娶我的小女儿吧!她才配得上你。”出乎他的意料,年轻人坚持要娶他的大女儿。酋长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年轻人的要求。
大女儿出嫁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酋长来到大女婿的家里,恰好赶上一场热闹的聚会。酋长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痴迷地看着一个美貌的女子唱歌跳舞。他困惑地问道:“这个美丽的女人是谁啊?”大女婿恭敬地回答说:“她就是您的大女儿啊!”
酋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女婿告诉他:“您没有发现她的美丽和潜质,认为她只有一头牛的价值。而我相信她值九头牛,就以这样的价值来珍爱她。所以,她在我身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古代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痴迷于雕塑。一次,他用象牙雕了一个美丽的少女。这尊雕塑太完美了,皮格马利翁竟然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他每天深情地凝视着雕塑,期盼它有一天能获得生命,成为自己的妻子。后来,在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雕塑活了,皮格马利翁梦想成真。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启示我们:人们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们能改变被赞美和期待者的思想和行为,让他获得自尊、自信和进取的动力,以满足这种期待,从而不让信任自己的人失望。正如丘吉尔所说:“你希望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所以,当我们对他人抱有期望的时候,赞美和期待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他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