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聚会,酒过三巡后,大家都不自觉地话多了起来。闲谈乱侃间,小林站起来说:“平时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儿和在座的姑奶奶们都把自己的范儿端得挺足了,今天我们不如借着这股酒劲儿,讲讲青春年少时自己的遗憾事,好好地矫情一把。”
小林的话刚落地,下面就应声一片。见大家如此热情,小林索性一马当先,讲起了他那段旧事。那时,他正在读高中,班上有一个女孩,他已暗恋了许久,几经周折他终于打听到了那个女孩家的电话号码。每次回到家,他都要在自家的座机前停留许久,但最终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充分的理由拿起话筒,按下那串在心里默念了无数遍的数字。
不知不觉已临近高中毕业,为了不留遗憾,小林终于下定决心要给暗恋许久的女同学打电话。这天下午,趁家里没人,已经在心里盘算过好几遍说辞的小林走到座机旁,准备拿起话筒向对方倾诉心声,刚按下第一个数字小林就犹豫了。放下听筒,他在电话机旁徘徊了许久,心中设想着各种可能:电话响的时候,她会不会正在忙,没有时间接;这个时候她是不是出去了,要是她妈妈接电话怎么办;她家要是正好有亲戚在做客,她接电话会不会很失礼;这时的她会不会也像自己一样无聊,希望有个人陪自己说说话;电话响的时候,会不会刚好碰到她心情不好;她接听电话时,要是父母正好在身边,会不会不方便说话……
就这样小林拿起电话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不停地犹豫。纠结了一个下午,最后,小林终于做好了面对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也想到了应对它们的策略。
他再次走到电话机旁,小心翼翼地拿起电话,完成了脑中练习许久的动作,心怀忐忑地设想着对方的反应……
讲到这里,小林故意停了下来,让大家猜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各自脑补出的场景。小林听完后,摇了摇头,轻轻地说出了“电话占线”这四个字,随之遗憾地叹了口气。
读过小林的故事,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故事中的犹疑导致的拖延,或错过了一次浪漫的表白,从而与心爱的人失之交臂;或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让自己一直屈居人下;或错失了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机会,在“亲不在”时追悔莫及……
静心细思,不难发现小林一次次地犹疑,其实是一种“待会儿再做”的心态,他不停地自我暗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多一点时间,准备得就能更充分些。一次次地暗示,使他接二连三地从这件事上绕过去,走上一条看起来很安全,实则不断消磨勇气的岔路。在这种思维的错误引导下,小林日思夜想的表白最后不了了之,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了他的一大遗憾。
一旦我们在处理某件事情时,陷入拖延的旋涡,很容易自我欺骗,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套看似牢不可破的思维模式。拖延思维是一种自动化的习惯,也是心理上的犹疑和逃避。在我们的生活中,它通常以“明日再做”的形式开始,以无限拖延的方式结束。
这种思维是自我设定的一个陷阱。在“明日复明日”的暗示下,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天,因此名正言顺地把该做的事情统统延迟,试图以逃避的手段解决所有问题,最后那些问题依然是悬而未决。即便是有如小林般的迷途知返,到头来依然是于事无补。如此看来,这种思维是断不可取的。
【打败拖延的ABCDE法】
当我们陷入拖延思维的僵局时,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通过对一些哲学思想的整合,针对拖延思维创造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就是著名的ABCDE法。接下来,我们以小林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套对抗拖延思维的方法。
A,即Activating,它所代表的是诱发性事件,通常情况下涉及面比较广。以小林为例,高中时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就是诱发事件。
B,即Belief,它代表的是一种信念,即个体在面对诱发事件时所产生的信念,也就是说他心里对这件事的认识和看法。这种信念与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素质无关,它是潜意识里的一种反应,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比如小林,喜欢上班里的女同学后,想到的不是立刻表白,而是等着“以后再做”,这种想法就是非理性的拖延信念。
C,即Consequences,指的是在特定背景下,个体滋生的情绪和行为后果。遇到某些不愉快却迫在眉睫的任务时,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信念,这些信念所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就是结果。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小林“以后再做”的犹疑就是当时的情绪,一次次地逃避、拖延就是结果。
D,即Disputing,指对拖延思维的劝导与干预。也就是说当你有拖延的想法时,就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剥离出与之对立的想法,并且尽可能地用它代替原来的想法,如此才不至于在拖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假如小林一开始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犹疑不决,并坚定地将其换成果断勇敢,说不定这段感情就不会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最起码也会有一个答案,不至于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E,即Effect,指反抗与挑战,也就是说在某件事上产生拖延思维时,要敢于质疑,进而与之对抗,试图扭转乾坤。这些行动所带来的效果不仅是外界期待的,同时也是自己所期待的。假如小林能重来一次,他绝不会选择将心中那份青涩单纯的感情,开始得无声无息,结束得不为人知。不会像先前那样,将精心设计的表白拖延成遥遥无期,错失高中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机会。
想必大家都不想让小林的遗憾在自己身上重演,倘若我们身上也存在拖延思维,要尝试着用艾伯特·埃利斯的ABCDE法进行控制与矫正,逐步将这种思维完全扼杀在摇篮中,从而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完美,少一点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