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袁枚:跻身官场?不如归去,做个闲人。

他不喜做官,却少有大才,24岁得中进士;他是个清官,却贪吃好色;他不顾礼教,公然招收女学生,被人说是“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他就是清代第一大网红——袁枚。袁枚,是与赵翼、蒋士铨齐名的“乾隆三大家”,又被称作“性灵派”诗人。他的诗作天真烂漫,简单明了,但后世鲜有读者,直到前年春节,一首《苔》才让他再次火了起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在世人眼里,苔是生长在那阴暗潮湿中的不起眼的小东西,它不如牡丹那般惊艳靓丽,即便是开花了,也只是米粒大小,甚至比米粒还小。我想你一定注意过苔,或在挖蚯蚓时对它产生过兴趣。我也曾把它整块得放在瓶子里想要养活,然而最终它枯死了,绿皮变暗,生气全无,更别提看见花开了。我想,要看到它开花,一定需要长期的细心观察。而本诗的作者袁枚,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小小的苔花是多么的不起眼啊!可是,它迎着生命的轨迹开放,纵然只有米粒般大小,却不卑不亢,悠然自立。

在第二首诗中他写道: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正如张九龄所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它不耻下问向头顶的红叶请教,何物是斜阳?红叶亦无法告知。但青苔的追求却未加动摇。它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头顶斜阳,顶天立地!

众所周知,在理学的影响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日渐浓厚,袁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收纳女学生,教授诗文,这既是他个人先进思想的体现,也是封建社会末期女性思想解放的萌芽。尽管这个萌芽是“苔花如米小”,但它终有一日会——变成牡丹开!

而说起“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其实袁枚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勤政爱民,颇有政绩,但却痛恶做官。至于原因,他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自辩道:然士大夫宁为权门之草木,勿为权门之鹰犬。何也?草木不过供其赏玩,可以免祸,恰无害于人;为其鹰犬,则有害于人,而己亦难免祸。实际上是给自己出仕找了个借口。而他辞官的理由倒很正当,他说自己父亲去世早,母亲多病,他要回家照顾母亲。对此,出了名的孝顺皇帝乾隆能不答应吗?

辞官之后,袁枚便在“随园”定居。说起“随园”,却不简单。据说是江宁织造曹寅所建,后来曹顒担任织造时被抄家,园子便归了后任的织造隋赫德,于是改称“隋园”。而在隋赫德也被抄家之后,这园子就彻底荒废了。直到袁枚以低价接手,改名“随园”,一寓随意修建,二则指处于此间可以随心所欲。

后来他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可见,红学界争论不休的大观园原型问题,很可能就是袁枚的“随园”。不过这样也好,起码那个涵养了红楼儿女的安乐窝,变成了大众所向往的旅游胜地,没有被历史湮灭。直到民国时修建金陵女子大学,袁枚的“随园”才彻底消失。

袁枚在接手“隋园”后,进行了大肆改造。种花植草,增设亭阁,并将院墙全部拆除,彻底变成了公共旅游场所。不得不说,袁枚的眼光还是很独特,巨大的商机已被他发现了。随着游客渐多,他又着手打造餐饮洗浴一条龙,写出了《随园诗话》作宣传。结果,不到两年就赚得盆满钵满。

在建好“随园”之后,袁枚的生活算是稳定下来。他又开始办学,并大量招收女学生,传授诗文,讲经论道。而说起诗文,既是他的才能,一开始也是主要生活的来源。据统计,他一年的稿费有4000多两白银,这样的畅销书作者,他自然可以欲所欲为了。而这之后,便是强大的网红效应。

有着这么强大的商业头脑,这个辞官的“闲人”注定不简单。可是,他又的的确确是一个富贵散人,喜欢游览山河风光,喜欢藏书品茗,吟诗作对。他不爱世俗,所以选择了归隐山林,但并不像陶渊明那样恪守清贫。相反,他贪财好色,男女通吃,精明强干,特立独行,为自己向往的生活奠定下良好基础。他不像王维那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而是修建庭院,培养花草,池鱼跳波,放情声色,怡然自得!

对于袁枚,虽然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有优有劣,但放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而浮躁的社会,有这样一颗童心已算十分难得了。所以,“是非常败转头空”,把握住自己生命中想要的,那怕只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你也会感到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