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两种不同的形状创建方式

本节安排了几个简单的练习,方便读者初步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形状创建方式的特点。

1.先画线再创建(概念体量环境)

step 01 在Revit初始界面中单击“新建概念体量”,选择“公制体量”族样板。默认界面是三维视图,视点相当于在东南角向西南角俯视着看场地,请读者自行仔细观察。

step 02 在概念体量环境下,参照平面和三维标高都是可见的。它们以迹线的方式和不同颜色的线型来表示其存在。在被参照平面分开的左上角区域里,使用“创建”面板中“绘制”里的工具(图3-1),以“模型”的方式分别绘制多个图形。注意,矩形和圆各画两个,完成后按两下<Esc>键退出绘制过程,全部选中刚才绘制的这些图形,单击“修改”选项卡→“复制”,将这些图形复制到左下角的区域,在“属性”栏里,勾选“是参照线”(图3-2),单击绘图区域空白处。这时会看到,左上角的模型线为黑色,左下角的参照线为紫色。

图3-1

图3-2

step 03 把左侧的线条全部选中,再次执行“复制”命令,把它们都复制到右侧的区域,如图3-3所示。在绘图区域空白处单击鼠标左键取消选择。

图3-3

step 04 选中右上角的矩形。注意:软件默认按照“链”的方式来选择,所以当光标移动到矩形的时候,等待选择的矩形会以蓝色高亮加粗的方式显示,单击一次就可以选中四条边。

step 05 选中矩形后单击“修改”选项卡→“形状”面板→“创建形状”下拉列表→“实心形状”,会立即生成一个立方体(图3-4),而且顶部的面保持被选中的状态。

图3-4

step 06 选中右下角的矩形,会看到有很多淡蓝色的半透明平面,那是参照线自身携带的可以用作工作平面的面,后面会讲解这些平面的用途。对于这个选中的矩形,执行同样的创建实心形状的操作,这时在绘图区域的左下角会看到两个并排的小方块,它们是即将生成形状时的预览图形。选择其中的一个,会生成相应的结果。

step 07 接下来,用圆来测试,会发现:模型线的圆会生成球体和圆柱;参照线的圆会生成圆柱和一个没有厚度的圆盘的表面,如图3-5所示。

图3-5

step 08 使用参照线的矩形在创建形状时会有两个结果,如图3-6所示。使用模型线创建形状后,模型线会消失,而参照线生成形状以后仍会保留。模型线生成的形状可以选中立即修改,而参照线生成形状的多个点、边、面均已经被锁定,如图3-7所示。

图3-6

图3-7

step 09 执行“圆心-端点弧”命令创建圆弧后,选择圆弧,会出现3个造型操纵柄,功能均为“拖曳线端点”。在选项栏,“改变半径时保持同心”前面复选框勾选与否,在修改半径时有明显区别,如图3-8~图3-10所示。

图3-8

图3-9

图3-10

2.先指定生成方式再画线(常规模型环境)

step 01 关闭刚才的体量文件,单击Revit初始界面下“族”区域的“新建”,选择“公制常规模型”作为族样板。在“项目浏览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视图是“参照标高”平面。

step 02 在“创建”选项卡的“形状”面板中有6个工具按钮(单击“空心形状”会有相对应的5个空心命令),如图3-11所示。当光标悬停到按钮上的时候,会展开对应的说明(单击左上角Revit图标→“选项”,将“用户界面”中的“工具提示助理”设置为“高”或“标准”,如图3-12所示)。单击其中一个工具,会看到菜单栏切换为对应的工具界面,绘图区域中间的两个绿色参照平面变为更浅的绿色,如图3-13所示。这表明已经进入了“草图编辑”模式,当前形状以外的其他内容都是半色调显示。

图3-11

图3-12

图3-13

step 03 以“拉伸”命令为例。单击“创建”选项卡→“形状”面板中的“拉伸”,使用矩形和圆形分别绘制若干图形,注意图形不能交叉,单击“修改|创建拉伸”选项卡下“模式”面板中的“完成编辑模式”,看到绘图区域立即生成相应的形状,其他图元也不再是半色调显示。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默认三维视图”工具,切换到三维视图,观察生成的形状,如图3-14所示。

图3-14

本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step 01 概念体量环境和常规模型环境下,创建形状有两种不同的逻辑,一个是先画线再创建,另一个是先指定生成方式再画线。

step 02 在概念体量环境中,相同外形的模型线和参照线,生成形状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体量环境与族编辑器环境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需要在创建图形时慢慢总结。具体操作将在后面的小节中继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