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申报馆

上海冬日阴冷,寒风料峭。宜鸣在家里接到电话,报社总编辑老徐打来的,通知他报社已被取缔,让宜鸣速去报社办理离职手续。宜鸣来到报社,总编辑告诉他的,却是可怕又绝对真实的消息。

“今天,日本人向上海市长发出最后通牒,限上海市政府于二十八日晚上六点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将自行采取必要行动。”

“噢?那么快?蛮厉害!”

“你晓得么?现在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已经辞职,市长的态度也就发生了转变。他决定暂时封闭民国日报社,令直接责任人总编辑和记者等全部辞职。市长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条件,为拯救上海作最后的外交努力。”老徐说完,将脸转到窗口。

“我也知道,市长所做的答复,目的要使日方无法再找到开战的借口。”

他们心里很清楚,按照历史惯例和国际法,当一方要进攻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若这个国家或城市全盘接受对方提出的条件,进攻的一方往往会停止开战,双方再以和平手段处理以后的一切事宜。

“但是日军的凶狠狡诈,已在九一八展现无遗,上海政府的让步,不就是步东北三省的后尘?”

“在这座城市上空,战争阴云蓦然降临,市长已经举手投降,但是对方会善罢甘休么?”

“……”两人沉默了。

宜鸣办完所有的离职手续,顿感身体疲软。他走出报社大门,天边已抹上暗红微紫的夕云,他什么地方也不想去,提着箱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屋。

宜鸣闷闷不乐,点上一支烟。一支又一支,残烟尾部夹在手指间,闪着红星。他凝视着火红的烟头,微微颤动着,落下细密的烟灰,一层层叠起,他仿佛又看到北四川路,商铺民屋和毁损货物的灰烬。

一阵电话铃声在寂静中响起,二哥已打电话来约宜鸣到他家去吃晚饭。他心知二哥的好意,是要为他排遣心中烦闷。事到如今,能不连累二哥已属万幸,自己再去,恐怕又要让二哥二嫂为他担心了。他婉言谢绝,放下电话筒。

同事们白天的抗辩声,此刻又在他的耳畔回响。

“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是人一出生就应当享有的权利。”

“我们只是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行使自己的权利,从事新闻报道。恪守职业道德的新闻记者,竟然失去饭碗,是在一个外来民族外来民众的威逼之下……”

“这不是针对我们的报纸,而是用刀剑割去全城人民的喉舌,被迫噤声。”

“这个世界上公理何在?”

他不能入眠,在苦苦思索解脱之道。猛然间,弥尔顿的名言在头脑轰响:


唯有保障言论出版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邪说……上天给他理智就是叫他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智就是选择。


那是他大学老师姜先生,在上课时谈到弥尔顿早年发表的文章,谈论言论出版自由。从此被追求进步自由的中外新闻界和青年学子奉为圭臬。姜先生与申报馆的陶先生有良好的交情。

他拨通了姜先生的电话,诉说了近日发生的事情。姜先生非常同情,他要去与申报馆总管理处的陶先生商量。很快姜先生来电,说是陶先生邀约,请宜鸣明天上午速来申报馆面谈。陶行知是上海滩上有名的教育家,与史量才关系密切,史先生的申报是上海滩上最响亮最受市民欢迎的报刊。

翌日一早,宜鸣披上黑色大衣,脖颈系羊毛围巾。他利索地出门,急步快走,穿过几条马路,走向申报馆。姜先生已在申报馆楼下等着宜鸣。他个子不高,五官周正,个性坚毅而沉稳。他带宜鸣进楼下大厅,走过一条走道,在里面一个房间坐下。宜鸣把自己的事情再细叙一遍,因为电话里说不清楚。

“宜鸣同学莫着急。我已经向陶先生汇报你的事情,我们都很同情你,也很愤慨当局的做法。”

“申报馆的史先生和陶先生,不仅在上海滩上名气如雷贯耳,在知识界里也是正气如虹,深得人心。”

“你不要焦急,既来之则安之。我这就带你去见陶先生,他已经到了,我就带你去见他。”

身着长衫,外表儒雅,戴着黑色镜框的陶先生,已在申报馆大厅接待室。陶先生仔细地询问了宜鸣的情况,微微点头。

“姜先生和方先生留步。我先去与史先生商榷,再给你回音。”陶先生客气地说着,上楼了。

他打电话给申报馆老板史先生,得到对方允许后,带着宜鸣去见史先生。史先生约五十岁,一身藏青色薄呢长袍,前庭饱满,眼神坚毅,生来具有一副从容的态度和大方的气派。当史先生得知宜鸣是惹恼日本人的记者,已被“民国日报”解职时,他伸出右手,握住宜鸣的手。

“听说方先生是姜先生的学生?好啊!我正需要你这样有胆识有才能的新闻记者,民国日报不要你了,你就到我这里来,这里才是你施展才华之地。”

“谢谢史先生美意,我愿意为史先生效犬马之劳!”

“哪里的话,我们都是为中华民族,为人民大众效劳!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史先生的办报方针是‘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方先生是上海高等学府毕业的高材生,立志献身中华新闻出版事业,尤其崇尚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论。”陶先生在一旁补充说。

“哈哈,我们一拍即合!既是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史社长笑吟吟地说,接着又问:“我们报馆很需要既懂外语又会写作的记者,上海如果一旦发生战事,方先生,你愿意做一名战地记者么?”

“这是我的荣幸,一万分的愿意。”宜鸣兴奋说。

史社长立即拨通驻沪十九路军蔡军长的电话,说是派遣申报宜鸣作为战地记者,跟随十九路军,随机自由行动,掌握各方军事动态,及时向上海各界各报通报相关信息,争取最大的援助。蔡军长极爽快地答应了,说这正是史老板对十九路军的有力援助,记者一到,立即让手下副官协助战地采访。

史先生打电话招来报馆总管,为宜鸣办理履职手续,并请陶先生留步,自己还有要事商酌。于是宜鸣跟随总管,离开史先生的事务室。

此时,宜鸣松下一口气,仔细打量这幢大楼。楼层都很高,每一个楼层,每一间事务室光线明亮,清爽整洁,将各个部门区分得清清楚楚。他细细观察大厅,心中着实赞叹。申报馆大厅,穹顶空间宽敞,内部装饰华丽,线条相向对称,枝叶精雕细琢,花朵美丽繁复,还有中国的孔雀浮雕——这在欧式装饰中是少见的。

“方先生,我们的时事新报、新闻报、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副刊自由谈等报刊期刊都聚集在此。”

“果然是名不虚传,我感觉这是上海滩——不,是全国最先进的报馆。”

“每一份报刊还要再细分部门,管理处、设计部、报道部、编辑部等。”

“印刷工场在底楼吧?”

“是的,方先生有经验。底楼后面是印刷工场,内有排字间、印刷间、分拣间、包装间等。”

申报馆的印刷工场,让宜鸣大开眼界:先进的印刷机器,排列整齐,工人操作井然有序。

“申报馆从美国进口最先进的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五万份。”

“啧啧,史先生大手笔啊!”

“国内套色广告,也是从申报开始的。”

“一经发稿,报贩们持茶可待。”

“谢谢!我又能有饭吃也有事做了。”宜生拱手道谢。

“哪里,哪里,方先生在此可以大展身手!”

“彼此,彼此,谢谢申报馆收留了我。”宜鸣说。

诸事手续完毕,宜鸣第二天就去了报馆采访部。他原本就是新闻记者,所以主管交代工作事宜后,他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