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华文文学母题审美研究
- 宋园园
- 1039字
- 2021-03-28 05:15:26
第二章 异域求存镜像与文化认同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攻破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在惊恐、怨恨、创伤和艳羡的复杂情绪中遭遇西方,中国人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上国想象化为泡影,中国中心幻觉开始破灭,中国被纳入现代性的历史发展情境,由此开始了绵延一百多年的西化(现代化)进程,这种进程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更新、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上,而且中国文化也开始了现代转型。这种转型实际上处于西方的“科学、秩序”名义的掩护下,以“实用”和“有效”的方式被当作“文明”的一元价值,它使得急于追求国富民强的中国人在西方强势的全球背景与坚船利炮的威胁下,放弃文明评价上的独立立场,也放弃文化与价值上的传统观念。特别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的激进过程,传统文化早已失去了价值的支持,西方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主体”的强大心理和认识基础。萨义德说:“西方和东方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统治和不同程度的复杂的霸权关系。”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所谓的“东方”实际上是西方人出于对东方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
中国人赴西方移民可追溯到四个世纪以前,据史料记载,1571年在加利福尼亚北部曾有少数的中国劳工。1848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去美淘金的人数激增,并从此开创了华人劳工漂洋谋生的金山梦。除了华人劳工外,20世纪初的留学生是最早感知西方文明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留学的根本动因是从异国盗取火种照亮中国本土,而留学西方是他们的梦想。于是他们跨出国门,源源不断地涌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其中,发达程度首屈一指,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美国,成为众多移民的首选目的地。到美国去,几乎成为摆脱贫困落后、追求自由富裕的移民的梦想。
文学中较早涉及西方的文本有魏源的《海国图志》、王韬的《漫游随笔》,尤其是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开启了近代留学生文学的先河,这些著述都包含了作者乃至同时代人对西方的认知、想象乃至梦幻。鲁迅的《藤野先生》、郁达夫的《沉沦》、闻一多的《留美通信》、瞿秋白的《赤色十月》等都记录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以求民族自强的文化坚守立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之下,我们处在一个文化认同危机普遍存在的时代。这个危机表面上来自“现代性”所蕴含的西方化或全球化对世界各地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冲击。然而,民族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倾向也为此推波助澜。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西方梦”不仅有遭遇西方的震惊和倾慕体验,更有着一种对本土文化、对民族痛苦的深刻反思及启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