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解冻

初候2月4~8日

春天到底是来了。

从立春的“立”字来看,好像立春只是一个立意,本质还冷。天虽尚寒,心已向暖。

立春,在古代叫春节。你若对峨冠博带的古人说“春节”,他会认为你说的是“立春”。

古籍中早有“春节”,本是因立春而衍生出的节日,全名叫立春节。自周代起,官方就会在立春日举办迎春活动。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春节的日期才固定下来。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将“元旦”之名由阴历正月初一“转让”给了阳历1月1日,将春节改到了阴历正月初一,立春被“降级”,虽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但不再是节日。

立春日,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春日春盘细生菜”这句诗,说尽了春天细细的菜叶、碧青的颜色和鲜活的生机,可见早在唐代人们已经开始吃春盘、春饼了。

时至今日,我家仍保留着立春喝椒柏酒的习俗。我家椒柏酒的做法一直沿用母亲留给我的方子,操作很简单:将川花椒35粒和侧柏叶7克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500毫升,密封浸泡一周后,过滤去渣,即可。

所谓椒柏酒,说白了就是用花椒和侧柏叶泡制的药酒。此酒在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正月》中已经出现:“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热播剧《芈月传》中也出现了椒柏酒:王后在元日(正月初一)设宴,给后宫各位妃嫔赐椒柏酒。饮椒柏酒可杀菌驱寒,带有健康长寿的祝愿。

|避“太岁”|

立春要“躲春”,你的所有困惑,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躲春”,是不是听起来感觉好迷信?有人认为是无稽之谈,有人却奉若神明。

古人觉得立春日是一年伊始,年运交接,也是一年中气场最混乱动荡的时候。新的气场容易对一些体弱、敏感、心神不宁的人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立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太岁源于道教信仰,属于星辰崇拜。古圣先贤,仰观天文,发现了宇宙的磁场规律,配以十天干、十二地支,创造了中医学和各种命理学。而避太岁的说法,来自民间,相传太岁是大名鼎鼎的凶神,古代的一些著作也有太岁主凶的记载。

至今,很多地方仍流行“躲春”。每到立春之时,人体内的血清素持续升高,导致人情绪焦躁,所以,这一天应该不犯愁,不上火,不做口舌之争,静静地度过两位太岁的交接时刻,因此要躲一躲才好,把难缠的事情留在日后处理,以免影响新一年的气运。

我认为,按传统民俗,立春“躲春”这一习俗其实深得中医养生的精髓,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怒伤肝”,生气、犯愁、上火,以及气候变化影响免疫力,都是立春时节人容易生病的原因。所以“躲”过开春病,给身体开个好头,此说法有其道理。

|泄“风毒”|

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黄帝内经》的《灵枢·岁露论》里有这么一段话:“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

按中医理论,春天是以“风”为主气,乍暖还寒,而又荣生万物。风邪也是致病的首要因素,“风者,百病之长也”。“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养生论》曰:“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至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塞。”

初春祛风术:

方子一:早晨梳头一二百下。立春时干梳头,可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方子二:晚上睡前泡脚的热水里加一撮盐,可以化解瘀堵,让风邪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