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01 教学是一门艺术

原始人中擅长沟通的人成了巫师,别人负责打猎,而他负责吃饱喝足、与神说话聊天;诸葛亮舌战东吴群儒,比20万士兵厉害,自然封侯拜相得意扬扬。显然,交流就是生产力,“善于表达” 是一种值得被每一个人细细打磨的工作技巧。更何况我们是老师。

Education is more an art than a science.

—Walter Phelps Hall

虽然我们常常会说:“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但我们并不因此放弃追寻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规律。常有人认为,一个良好的课堂是“欢声笑语的课堂”。但这个结论怕是过度地强调了幽默的重要性,令绝大部分新教师们望而生畏。诚然,幽默是有效课堂中的一环,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全部。将幽默视作对课堂的一大要求不合宜,并不是因为幽默对课堂无意义,而在于幽默的能力大抵源于天赋,难以被模仿或复用。幽默的人做老师自然就幽默,我们却很难要求一个并不爱开玩笑的新教师幽默起来。真正值得被强调的,也能够被下功夫去准备的,是如下这三个方面:1)丰满而克制的设计内容;2)灵活且多变的课堂技巧;3)有效却不喧宾夺主的辅助手段。这也就是我在这本图书里准备与大家探讨的三个话题。

02 上课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

我写过好多好多本书了:37 本考培图书,3 本学术专著。看上去很多,可相比于上课,还是写书容易些。因为书本有天然的结构框架:重要的东西可以加粗,也可以罗列一个目录,让读者瞬间提纲挈领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关键的是,学生读书是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作者只顾表达清楚便是,读者自然会根据自身的水平来调整最佳的阅读速度。好理解的部分读者会读得快些,而难的部分,自然会减慢阅读速度。

可是上课则大不相同。

尽管我已经在一线教了十几年书了,却依旧在每一次上课时都如履薄冰。因为即便有了板书(或幻灯片等其他教辅工具)的协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听课的过程还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如果把听课抽象成为很多信息钻入学生脑子里面的过程,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收到的若干信息,在形式上并不会自然带有主次、结构、关系、框架的概念。老师们要尝试通过很多办法,譬如语音语调变化,结构化内容设计,或是配套、伏笔、印证等方法来促使这个线性的过程变成有序框架。具体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让我卖个关子,以上所提及的若干关键词,我都留着与你在书中讨论“结构化”的章节时来分享。

对了,当我在讨论影响课堂的若干要素时,我尽可能脱离了具体的科目。尽管不时用托福、雅思、GRE等科目举例,但这些要素同样适合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03 上课的现场感很重要

社会变化很快,我从2015年开始转型写代码,因为我相信计算机(当时还不流行AI的概念)将会改变一切。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老师上课中有什么东西是很难被替代的?我想上课所营造的“现场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现场感?让我举一个例子:我是一个NBA球迷,每天沉迷于NBA的转播视频之中。后来有一次真的有机会坐在球场里,感受到球员出场时的喷火器热浪糊在脸上,看到一群两米多、三百斤的大汉在四百平方米的场地上横冲直撞,听到天崩地裂的欢呼呐喊,震得我耳膜发疼、心脏发慌,我才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娱乐项目。最重要的是,之后即便是看视频直播,我也更加感同身受了。

作为老师,我们亦是如此,追求现场感,想让知识真正地融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真正意义上地感同身受。即便是离开了课堂也忘不掉,才好。如何做到这一点,除了天赋之外,有若干值得尝试的准备工作,在本书第二章的末尾处我们将讨论到。

04 练习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老师也一样

当本书就要付梓的时候,编辑老师说“尽管内容精彩且扎实,但感觉还缺点儿具体的落地指引”。我当然能意识到,这句评论的前半部分是为我保全面子(我仍享受得很),后半部分才是人家真正想说的。我心里有些嘀咕:书都快要出版了,才提这种问题,而且不是已经设计了练习题了吗?直接做就好了啊,这难道还不够清晰吗?难道还得有个参考答案?这样愤愤不平的想法,一直在我心中萦绕。

直到2018年1月的线下教师研修班课上,我突然起意,让班上的每一位老师同仁来挑选或者被分配练习题,排好序,然后到了自己所属日期的那一天就在微信中进行分享。而我自己,则承诺陪每一位同仁一起写作业。每天写一个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的同时,也供大家伙儿批评。

我从来都拥有冒冒失失的人生:在当众做出这个承诺之前,我压根儿一篇作业的参考答案都没有准备好。但这不重要,反正大话已经说出去了。一次作业无非两三千个字而已,坚持二十二天,中间不停息,就好了。

于是我开始了。

其实一天写两三千个字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大概是一个小时多一点点的工作量。我坚持了二十二天,一共写了十万字(含文本)。早上起床之后写一个初稿,晚上睡觉之前修订一下,然后发到群里供大家伙儿参考。早上喝咖啡,晚上喝红牛,实在不行就做俯卧撑,有奇效。然后,我写完了。

这就是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书每一个小节的末尾处,都有一个关于本节内容的思考题,以及我对这个思考题所做的参考答案。尽管这个参考答案我自己也未必完全满意,但大家至少可以做个参考,最好大家自己也试着动动手,真的把书里所讨论的诸多要素给融会贯通且归纳吸收。真正让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们少走一些我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05 感谢

让我感谢一下我的团队:我们之间从来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维持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你们保护、培育甚至纵容了我脆弱的创造力:保护我远离诸多风暴,培育我生长出一种难以言表的自信力量,纵容我进行各种诡异的尝试。这种力是“我”的,更是“我们”的财富。如果这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是一种有效的商业竞争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将由保护这种创造力的人所共同拥有。

感谢这么多期研修班的每一位同仁,我无偿地享受了你们的诸多反馈,更感谢你们的陪伴。

06 最后的话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我曾无数次地想要放弃这个低薪的职业,但却总会被奇妙的成就感鼓舞。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曾说过:

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若是沿用这个说法,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职业,就是那传递魔法口诀给新人的大法师。这个人设简直太刺激了,听得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如何能舍得放弃啊。

我猜想你们也如此吧。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修炼更厉害的魔法吧。

文勇

2018年夏


[1] 当然了,讲得不好的巫师只能被其他原始人吃掉。

[2] 国内的巨型培训机构“新东方”居然还因此遭受了许多无端指责。

[3] 此处有明显的谦虚成分,哈哈哈哈,因为写书其实也有许许多多需要注意的要素,找机会一定与大家分享这些小窍门。

[4] 至少从热火朝天的资本市场对教育品类计算机技术的投资浪潮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计算机力量将给教育模式带来巨变”的可能性。

[5] 英国科幻小说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学为依据,小说里的许多预测都已成现实。尤其是他的卫星通信的描写,与实际发展惊人地一致,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因此命名为“克拉克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