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80年办学经验总结
- 齐鹏飞
- 4455字
- 2020-08-29 20:29:47
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教育自信 向着“双一流”建设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刘 伟
古人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梳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能清楚地看到两大脉络,一脉是以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南洋大学堂为代表的近代高等教育,一脉是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为代表的红色高等教育。这两大脉络都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都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回顾和梳理我们党领导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辉历史和成功经验,目的就是不忘初心,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以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为代表的具有红色基因的高等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探索。自1937年陕北公学创立到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程。8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她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对以下三大命题做出了深刻的历史回应: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二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三大命题更是有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双一流”建设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入地加以创造性探索。对此,我们必须树立更加坚定的自信。
第一,树立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以陕北公学等为代表的我们党独立创办的高等教育院校的成长发展历史表明,我们党不仅能够创办出色的大学,而且党的领导是我们创办“双一流”的根本保证。1937年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中共中央以边区政府的名义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请“在延安地区创办一所大学”。但是,国民党政府以“陕北已有抗日军政大学,无须再成立高校”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为此,中共中央决定独立自主创办一所大学,并将原定校名“陕北大学”改定为“陕北公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等高校的发展壮大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同志曾指示要全力支持陕北公学建设,并先后9次到陕北公学演讲。为了保证陕北公学的师资,中共中央从国统区抽调一大批知名学者、文化名人来校任教。在创建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陕北公学就成为当时中国西北人才荟萃的地方。
自陕北公学创建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就一直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同时向正规大学和先进大学行列迈进。陕北公学创建的初衷就是建立一所既不同于抗日军政大学,也不同于中央党校的大学。在1937年面向全国发布的《陕北公学招生简章》中,学校拟设社会学、师范专修、医学、国防工程、日本研究5个系。尽管由于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转变办学方针,陕北公学校务委员会也决定将自身改为培养干部的短期培训班性质的学校,但从其下设的机构、开设的课程和承担的功能来看,陕北公学具有国民教育的基本性质。因此,到1939年初陕北公学总校与分校合并时,她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大学的雏形。到华北联合大学时期,学校的学科设置与现代大学已基本相同,被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誉为是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英雄的事业,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一路走来,发展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在众多学科,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中走在前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教育自信的基础所在。本来中华民族是根本不缺乏文化自信、教育自信的,在明中期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文化最繁荣的社会。近代以来,从15世纪文艺复兴起,经16世纪宗教革命、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等,直到18世纪中后期爆发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西方文明迅速发展起来。而同期的中国则仍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和没落的封建时代,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及由此而来的全面失败,使中国失去了长期的文化自信,包括教育自信,放弃了曾引以为傲的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全面按照近现代西方分科教育的模式,开启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虽然仍有民族精英并未丧失自信,但也缺乏有效的凝聚。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重拾民族自信创造了可能,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树立了自信。
从陕北公学到今天,中国人民大学80年的历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同党的各项事业一样,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什么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比较顺利;什么时候党的领导被削弱,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就会发展缓慢。因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
第二,创造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
目前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学大多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否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方面,事实上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需要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超前性,即社会经济发展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投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之间需要长期保持一定的超前系数,所以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超越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态势,而这种态势的树立,除在物质条件上努力创造外,更为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国共产党自独立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起,就具有坚定的传统文化自觉和民族教育自信。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等红色基因大学都勇于肩负起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传承民族精神。如在校风上强调忠诚、团结、刻苦、坚定、朴实、虚心等;在学校精神上坚持“学用一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这些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加以继承的体现。最为典型的是,《华北联合大学》章程明确强调“为保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而斗争,是华北联合大学要努力完成的任务”,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文化自觉。
另一方面,面对当代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不能有力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不同于以往,特别是不同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如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不是中国的发展事实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进程,而是中国高等教育仍难以满足中国发展的历史要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朝着现代化目标努力奋进的伟大实践,为牢固树立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创造了深厚的基础。中华民族距离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这一历史事实使得中国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越来越可能实现。
因此,就更加迫切要求明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重要标准在于扎根中国大地,推动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自陕公以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最具特色的恰是这种家国情怀,当年国统区有人质疑陕公学生的质量,因为他们没有参加统一考试入学,不符合标准。毛泽东说,这些青年能从西安走到延安,经600里冒着枪林弹雨和死亡的威胁,还有什么考试比这个考试更严格?所以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种传统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培养民族最优秀的人才的最宝贵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第三,开拓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
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相互间既有着共同特征,又植根于各自所处的文化传统中,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鲜明烙印,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尤其如此。的确,世界一流大学多为综合型大学,以某类学科为主的学校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能否建成世界一流?这就更需要把学科特色置于民族特色与世界规范的统一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这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作为努力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系列崭新的发展命题,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给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国社会发展及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的高校建设创造了空前的机会,我们应当珍惜。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也才会得到世界的认可。
邓小平提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2]。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又区别于自然科学,具有特定的社会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价值指向,作为历史的社会的科学,具有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内容和话语等一系列相互统一的特殊性。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改造人类自身的重要工具,人类要认识社会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人文社会科学关乎人的价值观形成,关乎社会的人文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3]。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点。一切应以发现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为首要,以中国的发展、中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进步,证明并赢得世界对中国进而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尊重。
从1937年到2017年,从延安到正定再到北京,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再到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孕育,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在“文革”的岁月中磨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新生,在新世纪的征程中腾飞。八十年的历程,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更是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缩影。
正是因为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我们始终有着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独特历史优势,有着强烈的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自信。我们将以庆祝建校80周年为契机,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与各兄弟高校一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书写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原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1期)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