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统计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
- 高敏雪
- 1163字
- 2020-08-29 20:54:42
二、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简要评价
伴随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所执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经历了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向国民账户体系(SNA)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实施MPS的同时引入SNA的核算内容;第二阶段是转向全面以SNA为基础。依据SNA建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第一个规范文本就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下简称2002年文本)。因此,2002年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当时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规范,同时还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地看,2002年文本较为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整体面貌和此后一段时间的建设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SNA国际规范具有基本一致性。其中,有关基本概念(如生产概念)、基本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基本核算规则(如市场估价原则)和核算内容,都与SNA原则基本一致。正是这些基本一致性,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原来的MPS转型为SNA。
第二,体现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在核算内容组成方面,设置基本核算表,覆盖了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国际收支五个子核算体系,同时设置国民经济账户,以此与SNA-1993相衔接;在核算方法方面,强调依据中国基础资料状况确定具体核算方法,比如GDP核算中比较强调分行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第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中包含一些以当时的核算能力尚无力实现但为国民经济核算未来建设所必需的内容。比如资产负债核算、资源环境核算。这些前瞻性的内容在此后十余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
第四,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应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余年来,依据2002年文本所进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已经成为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发布的相关数据被各层面经济社会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所应用,成为其决策的依据。
然而,现实地看,2002年文本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一方面是核算内容的局限性,无法容纳此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如,在机构部门分类方面,缺失“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这个独立的机构部门,难以为此后将那些非政府非企业性质的非营利机构纳入核算提供前提;金融相关核算仍然囿于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无法全面体现金融发展的新内容;有关非金融投资及资产负债核算的内容非常粗略,各种知识产权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产权制度变革带来的资产类型的变化等,都无法纳入核算范围;附属核算部分目的性不强,未能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主题对接。
另一方面是文本体例的一些缺陷。比如,文本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框架式的文本还是一部技术手册,换句话说,有关核算内容和方法究竟应该写到何种深度。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文本中不同部分的详略程度差别较大。比如,相比其他部分,GDP核算非常详细,不仅有现价核算,还有不变价核算;不仅给出基本方法思路,还就不同部门给出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