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与出口参与决定

2. 1 引言

21世纪初以来以研究企业异质性条件下的企业层面的贸易为对象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打破了产业内的企业同质假定,提出了企业异质性对于国际贸易发生的新的解释,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国际贸易微观化的发展给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现实经济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出口,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同时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规模更大。Bernard和Jensen(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出口企业规模大、生产率较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等。Bernard 和Wagner(1997),Clerides,Lach和Tybout(1998),Bernard和Jensen(1999a,b;2004),Aw,Chung和Roberts(2000),Eaton,Kortum和Kramarz(2004)都进行了类似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间的这些差异对于理解当前国际贸易流动非常重要。

基于实证研究的发现,Melitz和Bernard等学者开始建构理论模型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性和企业出口参与的关系。Melitz(2003)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其研究结果显示国际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这使得资源获得了重新配置,产业总体生产率得到了提高。Bern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模型以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引入了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国家要素禀赋和产业要素密集度等方面的因素。由于可变贸易成本的存在,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会出口。同样,产业生产率随着低效率企业的萎缩和高效率企业的扩张而获得了提高。

文献中研究企业出口参与除了基于企业内部异质性的考虑外,还考察了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Krugman(1989),Roberts和Ty-bout(1997)表明,企业出口行为存在普遍的滞后性(hysteresis),其原因是在进入出口市场时存在显著的市场进入成本(sunk costs)。正因为进入出口市场所产生的不可撤销投资成本的存在,企业一旦选择进入出口市场,其出口行为将呈现持续性(persistence)特征,因而这种持续行为的表征被用来作为检验是否存在市场进入成本的依据(Roberts&Tybout,1997;Bernard&Jensen,2004)。国际贸易的经济地理学文献揭示,比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减少出口企业的市场进入成本(Krugman,1992)。Bernard和Jensen(2004)发现,这种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spillovers)将会增加企业的出口参与意愿。此外,Roberts和Tybout(1997)表明,特定产业和区位因素也将对企业的出口决定产生直接影响。

本部分将通过企业最大化其出口回报这一思路来构建企业出口参与模型,并采用二项分布概率对数模型(binomial probit model),运用浙江省2001—2003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影响企业出口决定的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考察企业出口参与行为中企业异质性所产生的自我选择效应、市场进入成本所产生的出口持续效应和贸易经济地理学文献所揭示的技术溢出效应。其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出口产业的定位、升级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本部分接下来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2.2节通过企业出口回报最大化来构建企业最优出口参与的理论模型;2.3节描述样本数据并分析出口企业特征及其出口模式;2.4节构建实证模型并描述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2.5节分析实证结果;2.6节讨论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并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