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与国际贸易
- 易靖韬
- 1126字
- 2021-02-03 15:13:54
1. 3 结语
本书立足于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前沿,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企业层面贸易数据库和中国海关产品层面贸易流动数据库,深度揭示全球化时代下和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阶段中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使我国企业未来全面走向国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转型。
新新贸易理论的奠基性作品以Melitz(2003)为代表。该模型在Krugman(1980)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生产率异质和企业进行出口的固定或沉没成本两个条件来讨论贸易开放的效果。给定高昂的出口固定成本,贸易开放会使得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获得国外市场从而扩大其在行业中的份额,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无法支付出口固定成本因此只能在国内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受到高生产率企业扩大规模形成的竞争压力只能退出市场和放弃生产。贸易开放导致整个行业的平均生产率上升,构成了继传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之后的贸易利得的新来源。崔凡和邓兴华(2014)认为,Melitz (2003)模型出现的前后也存在几种与之竞争的异质企业模型(比如Bernard,Eaton,Jensen and Kortum,2003),然而由于其假设条件的简明性和可扩展性特别是其与新贸易理论模型一脉相承,该模型成为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基准模型。
近年来的研究在Melitz(2003)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拓展,基准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修正和放松,极大地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和研究范畴。Bernard等(2007)开始融合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模型;Melitz和Ottaviano(2008)拓展了成本加成率由固定到可变以及市场规模变动效果;Arkolakis等(2008)从对称市场拓展到非对称市场;Bernard等(2011),Eckel和Neary(2010),Mayer等(2014)从单产品企业拓展到多产品企业,考虑到企业内资源配置问题;Amiti和Davis(2011),Egger和Kreickemeier (2009),Helpman和Itskhoki(2010),Helpman等(2011)开始考虑劳动力市场摩擦问题;Chaney(2005)和Manova(2011)探讨了金融约束问题。另外一些研究开始深入到企业管理维度,比如Antràs和Helpman(2004,2008)讨论了不完全契约与生产方式的组织问题,即目前普遍存在的本土市场一体化、本土外包、国外一体化和国外外包四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Caliendo和Rossi-Hans- berg(2012)探讨了企业内管理层级和管理决策的影响。
虽然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如上所述非常丰富,但是本书主要围绕贸易开放和竞争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效应这条主线来展开,研究内容从单产品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覆盖到多产品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书中第2、3、4章围绕单产品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研究企业间的资源重置效应,第5、6、7章围绕多产品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不仅研究企业间的资源重置效应,而且研究企业内的资源重置效应,即优胜劣汰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淘汰生产率低的企业,而且会发生在企业内产品之间,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或工艺。第8章讨论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