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与国际贸易
- 易靖韬
- 14字
- 2021-02-03 15:13:54
第1章 新新贸易理论与经验证据
1. 1 引言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也从早期的以研究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为对象的传统贸易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研究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为对象的新贸易理论,进而发展到21世纪初以来的以研究企业异质性条件下的企业层面贸易为对象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将研究单位从产业层面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Baldwin,2005)。Feenstra(2004)指出企业层面的贸易研究目前已经成为新贸易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新的研究焦点。
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其前提假设为产业内的企业同质),将分析变量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为研究重点,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开创性地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理论中隐含的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该理论通过建立一系列异质企业贸易模型(trade models of heterogene-ous firms)(Bernard,Eaton,Jensen and Kortum,2003;Melitz,2003),阐明了现实世界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的原因,解释了开放和竞争所带来的资源重置(resource reallocations)效应和生产率的动态演进(productivity evolution)效应,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该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利得(gains from trade)的理解,阐释了贸易开放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从新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产业间的重置效应发展到新贸易理论揭示的产业内的重置效应,推进到新新贸易贸易理论揭示的产业内企业间以及企业内的重置效应,发现了贸易利得形成的新的源泉。
从研究范畴来看,传统贸易理论不是对企业本身的研究,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对企业的界定是模糊的,只是对企业所在的产业部门做了清晰的界定。新贸易理论研究的是产业内贸易,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年来涌现的新的企业层面的微观证据表明,同一产业内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差异(Bernard and Jensen,1995,1997,1999),不是代表性的企业所能概括的,因而企业间的差异对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现实世界中并非所有企业都从事出口,无论是在生产效率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解读成为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生产率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焦点,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贸易开放不仅会引导资源根据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在产业间和产业内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升产业生产率,而且会引导资源向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或企业内生产率更高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工艺进行配置,从而在更微观的层面提高企业生产率。生产率之所以成为研究焦点,主要是因为生产率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较小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在较长时段的经济增长中可能会表现为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Dollar和Wolff(1988,1993)的研究发现,欧洲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追赶美国,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主要原因是欧洲主要国家的生产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低于美国。
相对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而言,新新贸易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学术贡献在学术界存在过争议。Arkolakis等(2012)发现,以国内产品在消费中的占比和进口对可变贸易成本的弹性来测量贸易利得,新新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以及基于完全竞争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从贸易利得的量上来说没有明显差别。但是Melitz和Redding(2013)认为,Arkolakis等(2012)的研究在校准贸易利得的两个参数时会因改变模型中的其他参数而使得理论预测的福利比较失去了基准。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存在异质性企业时的贸易利得会明显大于同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所揭示的贸易利得。近年来的这样一些研究阐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微观机制,对于理解宏观层面的国际贸易模式和在全球分工深化的大背景下的贸易利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开启了国际贸易研究的微观时代,即从微观层面探索国际贸易发生的机制和贸易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