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2015)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5071字
- 2020-08-29 21:43:38
三、项目结项
(一)验收措施
鉴定验收工作是检验成果质量的“试金石”,是维护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权威性的“金刚钻”。2015年,市社科规划办坚持以质量为导向,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方法、丰富手段,使成果鉴定验收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断提升。
1.成果集中鉴定“严”字当头,努力实现工作创新
成果集中鉴定工作严格按照制度组织实施,并不断完善鉴定形式选择、鉴定专家选聘和项目负责人约谈等工作机制,改进做法。
一是对重点及以上级别项目成果严格遵循集中鉴定原则,同时针对个别特殊项目成果则采取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的方式,体现了成果鉴定形式的多元化。在市社科规划办组织鉴定的84项成果中81项为集中鉴定,3项成果或因涉及敏感信息,或属于重大集成类研究成果而分别采取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
二是成果鉴定与宣传融为一体,提升项目影响力。在下半年的成果集中鉴定会后,随即组织了成果推介活动,《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研究》等部分获得“优秀”等级的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与市委市政府相关内刊负责人、《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现场进行了互动和沟通,成果的精要观点刊发于《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实现了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提升了优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了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鉴定专家库不断“扩容”。根据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和管理工作不断发展的需求,鉴定专家的选聘,在坚持科研单位与实际部门相结合、中央单位与市属单位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批高水平、多元化、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者,更加精准地选择与研究内容相契合的专家参与集中鉴定,大大提高了集中鉴定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鉴定结果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认可。
四是对因研究成果不合格而暂缓结项的项目负责人进行约谈。以对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划定更加严格的约谈范围,不仅对于鉴定为“不合格”等级的项目负责人进行约谈,对于鉴定为“合格”等级同时提出重大修改意见的成果也按照暂缓结项处理,约谈项目负责人。在实施过程中,约谈范围严格按照鉴定专家意见划定,不讲情面、不走过场,不少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带领项目负责人及其研究团队共同到场,商谈成果修改完善问题。通过约谈,有关项目负责人端正了态度,理清了研究思路,更加明确了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管理要求,并在原有基础上认真修改和完善成果,努力实现既定的研究计划和目标。这项措施对于提升研究成果整体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督促作用,同时对在研项目加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2.以集中鉴定为重要抓手,项目成果质量稳中有升
重点等级以上项目高质量结项。2015年,市社科规划办共组织鉴定北京社科基金重点级别以上项目成果66项,其中重大项目成果9项、特别委托项目6项、重点项目成果51项,较高级别(重大和特别委托)的项目成果占22.7%,较去年同期的3.17%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鉴定,有17项成果获“优秀”等级,优秀率为25.8%;29项成果获“良好”等级,良好率为43.9%;15项成果“合格”,合格以上比例达92.4%;有5项成果未通过专家鉴定或暂缓结项。与2014年的优良率(66.7%)和合格率(88.9%)等指标相比均有所增长(见图3—13)。
图3—13 2014—2015年重点及以上项目成果鉴定等级情况
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成果质量明显上升。为加强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成果的检验监督,2015年继续抽取部分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成果参加集中鉴定。在参加集中鉴定的85项成果中,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成果占19项,除2项成果外,17项成果均通过了专家鉴定。值得一提的是,经鉴定,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优良率达到68.4%,与2014年首次抽查时52.8%的优良率相比,提高了15.6%,成果质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成果抽查制度的实施,引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项目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的提升。2015年各类项目成果集中鉴定等级的具体情况见表3—9。
表3—9 项目成果集中鉴定等级一览表
集中鉴定工作反映出以下特点:
第一,项目负责人态度端正、学术规范,努力占领社会科学学术高地。项目成果尤其是获“优秀”等级的成果,大多能围绕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密切结合北京的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学术观点、对策建议注重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体现出课题组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端正的科研态度。具体表现在:一是项目研究紧跟中央部署,聚焦北京社会热点,为实现首都功能定位发挥了智库作用;二是项目研究致力于耕耘学科沃土,勇于攀登社会科学学术高峰,推动理论研究实现全新突破;三是研究注重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体现较强的可行性和资政性。
第二,鉴定专家认真负责、客观公正,推动北京社会科学学术健康发展。在成果鉴定工作中,鉴定专家认真审阅成果,按照成果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鉴定成果,积极展开学术争鸣,严格把好成果的政治关和学术关。对于研究质量好、价值高的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对于研究不符合计划、未达到目标要求的成果,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帮助课题组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提高学术水准;对于背离课题研究计划和内容,存在主观臆断式、片面化研究并得出轻率结论的成果给予严厉的批评,使少数敷衍应付、粗制滥造的低水平成果无处遁形,为提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质量、推动学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鉴定也反映出一些项目特别是未通过鉴定的项目成果多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治学态度不严谨、主观努力不到位,特别是部分课题负责人责任心不强,本身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对课题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在带领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时缺乏整体布局,导致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或体例不规范、不统一,或内容单薄,或逻辑的自洽性不高等,有拼凑之嫌。二是项目研究与北京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部分课题研究者对北京地区的一手资料、一手数据掌握得较少,对北京的实际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采取以较大区域范围的数据,乃至全国的数据代替北京的数据来研究北京问题等现象,对策建议偏离北京实际、针对性不强。三是对时效性较强的项目掌控能力较弱,部分课题立项时紧跟理论或社会热点,当理论热点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项目负责人没有及时调整研究思路;或者为了抢占理论话语权而缩短研究周期,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成果的学术价值不高,等等。
3.严格复审结项成果,把好项目结项关
对鉴定结果和最终成果进行复审是把好项目结项关、督促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高成果鉴定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措施。2015年,通过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成果鉴定结项材料的审核,发现大多数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能够严格按照要求组织成果鉴定结项工作,为把好项目结项关、维护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开展了扎实细致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没有认真履行二级管理单位的职责,对成果鉴定结项工作疏于管理,放任课题组自行鉴定,对最终成果的形式和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具体表现在:一是不符合成果鉴定程序和要求,如未执行双向匿名鉴定,课题组自行组织鉴定等;二是成果内容明显偏离研究计划,特别是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集的研究成果,论文内容与研究主题不符,未对发表的论文进行标注或是用别的项目成果应付结项等。下一步市社科规划办将进一步加大对不合规项目的审查力度,杜绝成果质量低下、成果多头结项的现象,把好项目出口关。
(二)验收概况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社科规划办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动项目结项工作。如充分发挥项目年度检查作用,督促课题组按计划推进研究进度;进一步加强与二级管理单位的沟通、协作,通过QQ群、及时发布通知,提醒完成研究的项目抓紧鉴定结项,督促重点项目加快进度参加集中鉴定;对“十一五”期间立项但尚未完成的项目进行清理,提出明确要求、限定完成期限;对部分已完成鉴定但仍未办理结项手续的项目进行督促等。全年共有455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完成研究任务申请结项,较上年增长了14.9%,为历年来申请结项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见图3—14)。其中,有390项通过鉴定审核,办理了结项手续,占结项申请总数的85.7%;62项通过鉴定,正在办理结项手续,占结项申请总数的13.6%;3项未通过专家鉴定,需修改后参加二次鉴定,占结项申请总数的0.7%(见图3—15)。
图3—14 2013—2015年申请结项项目年度数量对比图
图3—15 2015年度申请结项项目进展情况
1.已结项目基本情况
办理完结项手续的390个项目中,包括重大项目3项、特别委托项目7项、重点项目82项、一般项目194项、青年项目104项(见图3—16)。
图3—16 2015年度已结项目类型构成图
从学科分布看,数量最多的为经济·管理学科146项,其次为科社·党建·政治学学科40项,其他数量排在前列的学科依次为法学学科35项、综合学科34项、语言·文学·艺术学科28项、教育学学科26项、社会学学科24项、历史学学科24项、城市学学科19项和哲学学科14项,涵盖了目前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全部学科(见图3—17)。
图3—17 2015年度已结项目学科分布图
从最终成果形式看,有57个项目为专著,占14.6%;有300个项目为研究报告,占76.9%;有33个项目为论文集,占8.5%(见图3—18)。
图3—18 2015年度已结项目最终成果形式类型构成图
从项目立项时间看,2010年以前项目74项,2011年项目112项,2012年项目103项,2013年项目87项,2014年项目13项,2015年项目1项。上述数据反映出,2011、2012年度立项的项目已进入结项高峰期,占结项总数的半数以上(见图3—19)。
图3—19 2015年各年度立项项目结项数量图
2.已结项目成果质量情况
(1)总体情况。
从成果质量看,优秀等级的166项,占结项总数的42.6%;良好等级的117项,占结项总数的30%;合格等级的61项,占结项总数的15.6%;符合条件免于鉴定的46项,占结项总数的11.8%(见图3—20)。
图3—20 2015年度已结项目成果质量情况
(2)各学科成果质量。
2015年已结项目成果中,优秀率、优良率均较高的学科包括历史学、城市学、法学、哲学和语言·文学·艺术(见表3—10和图3—21)。
表3—10 2015年度各学科已结项目成果质量统计表
注:按各学科结项数量由高到低排序;计算优秀率、优良率时,免于鉴定按优秀统计。
图3—21 2015年度各学科已结项目成果质量统计图
(3)各类型项目成果质量。
2015年各类型已结项目成果,按优秀率排序分别为: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按优良率排序分别为: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见表3—11和图3—22)。
表3—11 2015年度各类型已结项目成果质量统计表
注:计算优秀率、优良率时,免于鉴定按优秀统计。
图3—22 2015年度各类型已结项目成果质量统计表
总的来看,2015年已结项目的成果形式丰富、整体质量较高。这些项目共形成专著81部、研究报告312份、论文集45部,此外还有词典、盲文乐谱、数据库、活动手册等其他形式的成果19份。这些成果或注重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积极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论断,或聚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以学术研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其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得到领导批示或被实际部门采纳应用,其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被充分肯定。有35个项目的53项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包括13项省部级奖项),有20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5人次,有38个项目的成果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参考采纳。此外,还出版专著80余部,发表论文1400余篇。其中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俊教授承担的“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相关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法制实践为视角”,由其阶段性成果《关于完善我国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的建议》形成的“参事建议”,于2011年9月7日上报国务院并获得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秘书长马凯等领导同志的批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承担的“首都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及战略重点研究”,其成果中的相关观点被《人民日报内参特刊》采纳,获得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副总理批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尹德挺副教授承担的“首都人口红利延续机制研究——北京‘用工荒’现象探微”,其成果中提出的“四位一体”的人口调控模式,被市委办公厅内刊《北京信息》采纳并获得郭金龙同志批示等。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项目成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项目负责人学风浮躁,其研究成果存在内容单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实地调研、对策建议空泛、学术规范性差等问题;部分成果的内容与项目名称不一致,立项时的目标是要研究北京问题,但成果中既没有结合北京实际,也没有体现北京特色;一些成果结构松散、内容拼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类现象在论文集类项目成果中较为多见;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开拓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精品力作还较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