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学校在中国: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
- 鲁育宗
- 1878字
- 2020-08-29 21:43:49
总序 见证中国教育的成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40年前的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600多亿元;2017年,中国的GDP达827122亿元,增加了近230倍。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在中国奇迹、中国速度的背后,中国教育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中国教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中国教育一直没有引起真正的关注,直到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国教育才为世界所瞩目。
2009年,上海学生代表中国首度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就拿了一个大满贯,包揽了数学、阅读和科学3个冠军。2013年,上海学生以数学613分、阅读570分和科学580分的成绩,在所有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再次夺魁。这一次,86.8%的上海学生的成绩达到或超过OECD平均成绩494分,呈现出上海义务教育校际差异小、均衡程度高的特点。一时间,“藏在深闺无人识”的中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的焦点。“上海为什么能?”“中国教育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许多关注中国教育的人不断追问。
一直埋头学习别国教育的我们,也开始仔细地打量自己。有着重视教育的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这些年来,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用世界最快的速度推进了学前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国教育的悄然变革,让我们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在国家教育投入上,连续多年占GDP的比重达4%,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达3.89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首次超过3万亿元。
在教育普及上,2016年,中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7.4%,小学净入学率为99.9%,初中毛入学率为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这些数据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在信息化建设上,全国中小学生基本实现电子学籍管理,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的接入,从5年前的20%左右,增加到现在的94%多。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惠及400多万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
在推进教育公平上,90%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全国237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约占全国总数的81%,11个省份整体通过。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至2017年的4个百分点以内。
在教育国际化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人员突破44万人,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80%出国留学人员选择毕业后回国发展、为国服务。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交流,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我们每个人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和中国教育的快速成长。40年来,中国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中国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普及教育到均衡发展再到内涵发展,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看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教育的需求与我们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看到中国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教育之间的差距。
看到,是一种见证。见证,是为了建设。这就是我们编写“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书系”的初衷。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系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梳理我们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国际教育,以及区域教育改革和民间教育实验方面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把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的故事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教育,并在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书系”是一套开放的丛书,既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微观层面的叙事。丛书既囊括了荣获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情境教育,又分享了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既介绍了在科技不断发展和互联网革命背景下不断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教育,也总结了日新月异的家庭教育、学前教育进程;既以在PISA评比中崭露头角的上海教育为典型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学质量,也分析了海门作为县级市在改变区域教育生态方面所做的内容和制度创新。我们希望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难免有遗珠之憾,因此,欢迎各个领域的专家积极联系我们,为我们出谋划策,提出宝贵建议,帮助我们发现优秀的教育案例与故事,也欢迎毛遂自荐提供相关的素材,更欢迎相关专家指导和参与这套丛书的编写工作。
朱永新
于北京滴石斋
2018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