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撬动VR消费市场

在蓝海市场的战略布局中,许多创业者都习惯地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当作市场的风向标,只要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布局的方向,必然就会有大批的创业者涌入。

如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相继涉足VR产业,旨在撬动VR消费市场。在这些巨型企业的推动下,中国一个全新的风口正在形成。

发展VR消费市场

在消费市场上,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当大数据的余温未了之时,VR趁着互联网+的浪潮尾随而至,先是站在投资的风口上,而后更是把这“火”烧进了激情澎湃的2016年。

2016年3月,作为千年古都的杭州热闹非凡。纵观历史就不难发现,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不仅风景秀丽,遍地都是人文古迹,尤以西湖风景区最为著名,而且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文化包括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此外,杭州还是重要的商业重镇,凭借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造就了曾经繁华热闹的商业集散中心。

2016年,距离南宋开国(1127年)已近900年的杭州城,尽管不是中国的都城,但依然拥有数百年前的繁茂景象以及蓬勃生机。2016年3月,当VR热潮与这座古城亲密接触时,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正在被改写—杭州攻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3200万元的A轮融资,其在推出四款智能手环、两款智能手表后,再次高调宣布涉足VR产业。

随后,华策影视也向外宣称,拟以1470万元的自有资金增资兰亭数字(持有7%的股权),旨在借VR技术给用户带来一种全新的娱乐体验。

在VR的巨大商机面前,一大批企业纷纷涌入,早在2012年开始布局VR产业的杭州映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冯国华感叹地说:“尽管VR市场炙手可热,闯入者数不胜数,但VR消费市场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撬动。除了资金、技术,还得依赖时机。”

冯国华的感叹源于其涉足VR产业后品尝的酸甜苦辣咸。在过去的一年里,冯国华曾以众筹的模式销售VR头盔,最终的结果却是用户褒贬不一的评价,VR头盔的“槽点”都集中在“VR内容配套跟不上”。

冯国华的观点得到杭州VR业内人士江新民的认同,江新民表示:“目前VR消费市场还未打开,依赖C端市场盈利并不易,VR企业正受到市场战略、盈利模式的双重考验。”

尽管如此,VR的热潮并未因此而减弱,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资本进入,表明资本对VR的热情依旧高涨。当然,任何一个新产品在刚刚推出时,其遭受的批评或许更为猛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冯国华众筹销售5530台VR头盔而遭到用户吐槽“内容太少”。

在涉足VR时,冯国华有着自己的雄心—“想做一款比Oculus更好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定位,自然与冯国华的工作经历有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冯国华看到了VR的巨大商机。2012年,身为航天企业技术人员的冯国华与两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始研发VR沉浸式头盔。2014年,三个联合创始人成立杭州映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映墨科技”)。2015年6月,在拥有四代样机产品的基础上,冯国华决定以淘宝众筹的方式拓展用户端消费市场。

在这次众筹销售中,一共销售出5530台VR头盔,销售金额达到156万元,可谓初战告捷,而且此次大捷让冯国华颇为欣喜。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VR产品,冯国华带领团队以电话回访形式“追问”用户的使用反馈。

用户的反馈信息让冯国华措手不及,冯国华坦言:“反馈结果褒贬不一,买家的吐槽点大多落在‘VR内容太少’上。事实上,我们也想提供更多的VR内容,但现实情况不允许。”

在冯国华看来,此次反馈给自己增加了难度。究其原因,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涉足VR内容的厂家,即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VR内容也非常少。据冯国华介绍,在映墨产品配送的五六款内容中,只有两款是映墨公司自行研发的,其余则是在国外网站上淘了很久才淘到的。

当然,除了内容跟不上用户的实际需求外,冯国华还发现,教育用户如何使用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冯国华介绍道:“询问如何安装、使用的买家太多了,有一个买家甚至给我们打了2个多小时的电话。身为初创企业,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教育用户。”

C端市场的商业潜力有待挖掘

只要用户敢于尝试,就说明VR产品还是有市场的。初战大捷让冯国华深切地意识到,中国的VR消费级市场才刚刚打开,这说明其潜在的商业价值还是值得期待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电商渠道成为VR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平台。

为此,冯国华把电商作为一个重要的销售平台:“目前,国内VR产品的购买渠道主要是电商平台。”

在冯国华看来,依托电商销售是有数据依托的。电商平台的VR产品消费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VR电商的销售额为数百万元;2015年6月,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2015年8月,销售额呈猛增之势,达到3000万元。

有鉴于此,冯国华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可以看出,尽管国内VR产品的消费增速可观,但消费体量仍然非常小,它最多只占到了电商消费总额的万分之一。”

的确,当VR产品能够占到电商消费总额的10%时,这个巨大的VR消费市场就将被打开。此时,VR产品再不是少数用户的尝鲜之物,拓展C端市场也不再那么艰难。

为了更好地拓展C端市场,冯国华立即实施了战略调整—由2C转向B2B2C,即大商户→小商户→普通消费者。冯国华的理由是:“目前,我们正与一些传统企业合作,比如桌椅生产厂家,以便在特定行业进行虚拟现实的深度挖掘及拓展。”

这样的战略并非映墨科技独有。VR热潮席卷中国时,无疑会激发越来越多的VR企业研发C端市场,并积极地拓展B端市场。毫无疑问,这对VR企业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最快速的VR技术变现方式。

为此,有研究者断言:尽管VR元年已经开始,但“消费元年”还要再等两年。该研究者的观点是VR产品的“舒适感”或成为竞争的核心。

不仅读者,很多研究者都关心VR产品的消费元年何时才能到来。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江新民认为至少要到2018年:“VR消费元年预计出现在2018年,因此还要再等上两年时间。”

不过,我比江新民更乐观。究其原因,2016年是VR产业元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像谷歌、脸谱、华为、三星等科技企业涉足VR市场,除了硬件头显生产企业之外,互动外延设备生产企业、内容生产企业、聚合平台等都将逐一崛起,构建一个完整的VR生态圈。这样的产业链必然吸引大量的资本进入,这就使得VR更加火爆。

众所周知,要想分享VR产品的蛋糕,VR企业必须研发更有“舒适感”的VR产品,这样才能引爆大众VR产品的消费市场。

此前,在杭州,一家自媒体主办了一场VR头盔的体验活动,多位体验者宣称:“画面立体感超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也有体验者坦言,此次体验“画质不太好”“头转得快时视线较模糊”“戴得不舒服”。因此,要想提供“舒适”的VR产品,就必须解决眩晕问题。为此,冯国华指出:“解决眩晕问题、增强头盔的佩戴舒适度,是映墨科技接下来的重点。”

据冯国华介绍,映墨科技已研发出全球第一款双镜片光学系统技术;不仅如此,映墨科技还与富士康达成了战略合作。2016年4月,映墨科技推出了采用自创图像处理算法的新一代产品,VR存在的眩晕问题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为此,冯国华自信地说:“相信通过技术打磨,几年后的VR头盔产品会为大家提供另一个现实。”

冯国华的观点得到了刚刚跻身VR领域的攻壳科技合伙人黄浩的认同。VR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需要戴着舒服的消费品,因此在VR产品的研发中应以用户体验为重点,同时融入BONG手环最擅长的“无感佩戴”及“自然操作”两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