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报在华的复杂情愫

尽管我们不否定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对中国的积极影响,但也不能忽视他们来华的历史背景———入侵战争。任何性质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

历史背景的影响。西人在华所创办的报刊中,相对于单纯以营利为动机的商业报刊,传教士所办报刊的动机则要复杂得多,需要分别考虑。

传教士来到中国,起初是为了将福音散播到东方。从时间上考量不难发现,越早来到中国传教办报的传教士,其动机越是单纯。而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入侵不断加剧,传教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意愿,而是与金钱利益、国家意志捆绑的复杂行为。最早到来的马礼逊、米怜等人虽是新教传教士,但走的却是利玛窦“补儒” “合儒” “超儒”的路线,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为更多的普通中国人所接受。

然而来华办报的传教士中既有虔诚的信徒,也有动机不纯的投机者。郭士立就是典型的一位。他在脱离荷兰布道会后成为一名独立的普鲁士传教士,但是他进入中国却是从沿海侦察开始的。他不仅到中国沿海港口考察民俗风情和经济情况,还搜集港口航道、海域图甚至军事布防等机密情报,并将这些信息卖给东印度公司和鸦片商人。这些间谍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而且这些向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提供的大量第一手有关我国沿海重要港口的军事、地理、政治和经济情报,成为日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依据[62]。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郭士立主要充当了英国侵略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侵入上海之际,郭士立不仅担任向导,而且还协助指挥作战,最终还参与起草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除此之外,马礼逊之子马儒翰也参与了《南京条约》的起草,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的传教士麦都思也曾担任英国侵略军的翻译,传教士裨治文不仅充当了美国侵略军的翻译,还参与了《望厦条约》的签订。 “很明显,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帝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早期传教士的侵略活动

是分不开的。”[63]

一些传教士的活动为外国侵华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同时,一些外国人在华所办的报刊又通过不断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进行辩护、鼓吹对华战争来助长入侵声势,并通过介绍西方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来劝说中国走上西方列强所希望的发展道路,其政治立场无疑是站在西方殖民者一边的。这些舆论上的帮助,也对将中国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6.

[2]赵晓兰,吴潮.传教士中文期刊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

[3]王韬.灜壖杂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9.

[4]王韬.灜壖杂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8119.

[5]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 ].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3.

[6]陈钢.晚清媒介技术发展与传媒制度变迁[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40.

[7]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9.

[8]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51.

[9]陈钢.晚清媒介技术发展与传媒制度变迁[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43.

[10]尹铁.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00301.

[11]陈钢.晚清媒介技术发展与传媒制度变迁[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3.

[12]黄旦.媒介就是知识———中国现代报刊的思想源起[J].学术月刊,2011 (12).

[13]戈公振.新闻学泛论[M ] //黄天鹏.新闻学讲演集.上海:现代书局,1931:34.

[14]梁家禄.中国新闻业史:古代至一九四九年[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35.

[15]陈钢.晚清媒介技术发展与传媒制度变迁[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8.

[16]论各国新报之设[N].申报,18730720.

[17]黄旦.媒介就是知识———中国现代报刊的思想源起[J].学术月刊,2011 (12).

[18]雷晓彤.论晚清传教士报刊的西学传播———以《万国公报》为例[J].北方丛刊,2010 (3).

[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60.

[20]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79.

[21]刘家林.中国新闻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53.

[22]武占江,王亚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析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渡形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23]高静.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2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308.

[25]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2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310.

[27]张书绅.中西书院之益[M] //万国公报.影印合订本.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8847.

[28]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29]张兰兰.论《遐迩贯珍》的科学传播[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65.

[31]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72.

[32]刑贲思.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 (1).

[33]路鹏程.晚清言论自由思想的肇始与演变(1833—1911)[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4]王安东,刘莲.试论清代“文字狱”的起因、特点及影响[J].东方论坛,2003 (4).

[35]艾斯庄(未亡人).马礼逊回忆录全集———他的生平与事工[M ].邓肇明,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8:529.

[36]爱汉者,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M ].黄时鉴,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66.

[37]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1 .

[38]李栋.鸦片战争前后英美法知识在中国的输入与影响[J].政法论坛,2014 (1).

[39]顾长声.马礼逊评传[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38.

[40]高静.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41]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31.

[42]高静.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西安:西北大学,2007.

[43]李栋.鸦片战争前后英美法知识在中国的输入与影响[J].政法论坛,2014 (1).

[4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7.

[45]王惠荣.晚清经世致用思潮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46]薛爱红.19世纪中文宗教报刊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47]马蕊.晚清报刊民主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48]薛爱红.19世纪中文宗教报刊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49]路鹏程.《万国公报》与洋务运动[J].新闻春秋,2014 (1).

[50]路鹏程.《万国公报》与洋务运动[J].新闻春秋,2014 (1).

[51]路鹏程.《万国公报》与洋务运动[J].新闻春秋,2014 (1).

[52]王韬.答强弱论[M ]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66.

[53]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4]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5]戊戌变法:Ⅰ[M]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料资料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456.

[56]刘兴豪.论《万国公报》舆论对维新派影响[J].求索,2010 (10).

[57]戊戌变法:Ⅰ[M]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料资料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455.

[58]刘兴豪.论《万国公报》舆论对维新派影响[J].求索,2010 (10).

[59]刘焕峰.论新教传教士和戊戌维新派的关系[J].邯郸师专学报,2002 (12).

[60]刘兴豪.论《万国公报》舆论对维新派影响[J].求索,2010 (10).

[61]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25.

[62]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49。

[63]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