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四卷)
- 杨德山
- 1978字
- 2020-08-29 23:27:25
003.各民主党派的巩固和发展
今天本报发表了各民主党派关于巩固和发展组织的决议。这些文件是有巨大政治意义的。它们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它们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团结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如所周知,去年十一月、十二月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九三学社,先后在京举行了扩大中央会议。这些会议对于两项中心问题,即如何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及如何巩固和发展各民主党派的组织,都作了重要的决定。经过这些会议以后,各民主党派对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思想认识完全取得一致,因而保证了在实际行动上的一致。同时,为了保证完成历史性的政治任务,各民主党派决定以巩固和发展组织,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之一。这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符合于全国人民的利益的。
各民主党派对于本身的存在和发展问题,曾经有过某些疑虑。在人民胜利全国解放之后,各民主党派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是否还应该发展呢?是不是可有可无呢?各民主党派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发展呢?各民主党派中央会议的决议,答复了这些问题,消除了这些疑虑。各民主党派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发展,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虽然基本上已经获得胜利,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战争威胁还存在着,我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国防经济文化建设,完成工业化,才能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为了争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彻底胜利,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了建设人民民主新中国,当前的革命事业是空前伟大而艰巨的。全国民主爱国人士,怎样才能负起严重的责任,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固然倚靠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但同时却不得不依靠各民主党派本身的组织力量。今天各民主党派的组织规模,跟它们所肩负的政治任务,显然是不相称的。形势的发展要求各民主党派巩固和发展它们的组织,使之成为健全的、具有适当规模的组织。必须如此,各民主党派才能更加有效地联系、影响和教育广大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才能更加有效地巩固革命阶级的团结合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共同的革命事业而努力。
从所发表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各民主党派关于发展组织的方针和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大家认为,在原则上应该是“质量并重” ,保守思想和关门主义是不对的,为发展而发展,和无原则的开门迁就,也是不对的。大家认为:在方针上应该是“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巩固现有的基础,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大家认为:在方法和方式上应该是从各种政治活动中,具体工作中和群众运动中,来联系群众,争取对象,发展组织。大家认为:在地区上应该是有重点的发展,在头二等城市建立适当规模的组织,而不是普遍的发展,分散力量。大家认为:在对象的选择上,应该有适当的规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的发展对象是旧国民党中层的民主分子,在职的公务人员特别是其中的旧国民党员,而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或土地改革工作中有良好成绩表现者,也积极争取;中国民主同盟主要的发展对象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是文化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机关职员、工商业者和华侨中的爱国民主人士,在各种职业中以文教界为主;民主建国会除上层民族工商业者以外,将着重吸收中小民族工商业者;中国民主促进会将着重吸收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中国农工民主党以公教人员、专家、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九三学社尊重其学术性的传统,以进步的文化、教育、科学工作者为主要对象。各民主党派并一致确定:不在人民解放军(包括公安部队在内的部队中及其军事机关、军事学校以及军事企业) 、情报机关、革命大学、外交部门以及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盟员、会员和社员,进行组织活动。根据这些原则、方针和办法,各民主党派对于发展组织,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分工。
自然,各民主党派在发展组织的过程中,还会遭遇一些困难,例如交叉问题,干部问题,投机分子改头换面混入革命阵营等等。但是这些困难,经过协商,主观努力和提高警惕,都是可以克服的。
最后,应该特别指出,居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十二分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决定。昨天《人民日报》在题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前进》的一篇社论里说:“中国共产党对于各民主党派所作的政治决议与组织决议,表示热烈欢迎,并愿从各方面加以积极协助,使之顺利实现。为此,各机关、团体和学校中的党员,应该正确地认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并向群众进行有关这一方面的宣传,同时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它们贯彻政治的和组织的决议,巩固和发展组织。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在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努力下,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将获得迅速的发展,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推进反美帝侵略的爱国主义的运动中,将起更伟大更积极的作用。
(本篇选自《光明日报》,19510125,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