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话俗语与老北京社会风情
- 党静鹏
- 1870字
- 2020-08-29 23:35:38
前 言
作家萧乾曾感慨:“今天,年轻的市民连城墙也未必见过。他们可知道民国初年街上点的什么路灯?居民怎么买井水?粪便如何处理?花市、牛羊市、骡马市,当年是个什么样子?东四、西单还有牌楼?[1]历经百年,北京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都市的繁华湮灭了古都北京的历史面貌,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去的北京生活的确知之甚少。今天的北京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然而,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却传统,只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才能在世界城市群中凸显自身的特色。陈平原说:“在城市改造中失落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建筑,还包括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并非只是四合院的问题,还包括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有无深入的体贴,或者说‘理解的同情’ 。”[2]我们应怀着几分温情与敬意去探究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去追寻有关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历史文化的保存与流传,除了依靠遗存下来的物质实体以外,更主要的是依赖语言和文字的记载。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来承载。由于语言系统具有稳定性,尽管某些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某些现象早已消失,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实物可以探究,但是这些现象却仍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保存在语言中。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说“语言是现今仍然活着的古代遗物” ,它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民俗信息,为人们了解、研究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提供了素材。因此,追寻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研究一个地方的风俗变迁就不能不从语言入手,从一城一地的方言去探索昔日的社会生活图景。
于是,我们开始循着语言的足迹去探寻北京这座城市的古老风貌。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名为《京华风情歇后语》的小书,书中共收录近2 4 0条北京话歇后语,作者对每条歇后语的由来及所反映的北京历史文化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作者在“前言”中说:“那些富有地方色彩、生动精炼而又幽默的歇后语,不但成了人们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北京的过去和现在。”[3]词汇是语言系统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最直接、最鲜明的,而词汇系统中那些由百姓创造并活跃在百姓口语中的俗语则是反映百姓社会生活最为直接的窗口。俗语是一种叙事,将故事与风情浓缩于短小的语言形式中,生动地将百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描绘出来。俗语是一张张老照片,拍下了昔日的生活图景,照片虽或已泛黄,或已破旧,可上面的人和景却又是那么鲜活、那么生动,每当拿起这些老照片,看着照片上的人和景,昔日的生活就又生动地浮现在眼前,尘封在记忆里的往事重又涌上心头,温暖而亲切。你可记得“雍和宫里跳布扎——鬼闹的” ?你可记得“燕九佳节看新鲜,白云观里会神仙” ?还有那“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 ,中秋节街市上的兔儿爷,它们如此憨态可掬,有的“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 ,有的“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 ,有的“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有的“兔儿爷洗澡——瘫啦”……当然,你也一定还记得“天桥儿的把式——光说不练” ,还记得春天里“杨柳青,放空钟”的快乐,冬天里“十月冰床遍九城”的盛况!……北京的神儿!北京的味儿!你会深深地感叹:这才是北京!北京话俗语宛如一段段历史的记忆,虽久经漫长岁月的尘封也难以磨灭其历史的光华,一言一语、一字一句之中无不显示出它们与昔日京城社会生活的种种联系。它们满载着北京历史文化的积淀,包蕴着北京特有的事物与风习,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座城市的记忆,并将这座古老城市的故事流传下去。
本书将通过对北京话俗语的梳理与分析,描绘俗语中记录并展现出的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需要指出的是,俗语这种语言形式不是以系统的、完整的方式来反映社会风俗,而是以碎片化、片段式的形式呈现,所以不能寄望于通过描写俗语而将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整地呈现出来。尽管如此,这些俗语所记录的、所描绘的,也足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老北京社会风情画卷。
全书共八讲,第一讲“语言与文化” ,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讲“京腔京韵北京话” ,介绍北京话形成的历史和北京话的特点;第三讲“俗语与民俗” ,阐释俗语与民俗之间的关系;第四讲至第八讲分别透过北京话俗语看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娱乐消遣、岁时习俗、老北京百业以及宗教和民间信仰。让我们透过这些俗语一起走进那个带着历史温度的古都,去感受老北京人的生活,探寻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
注释
[1] 伊萧乾.北京城杂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5.
[2] 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2.
[3] 柳丛,崔永福,刘建业.京华风情歇后语.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