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全书后记

本书全名七国殇,顾名思义,七国皆殇。上部取名《秦赵恩仇录》对秦殇有所交代,下部取名《六国殇》,以第三方的视角,旁观六国在战国末期与秦国抗争的冰山一角,两部合并,才有了七国殇。

本人认为:

战国终结,不能以秦灭六国为节点,秦一统天下,的确暂时结束了天下纷争的混乱局面,但六国贵族未除,各国的残余势力仍在酝酿复国,后来甚至引起了天下大乱。汉到台前,重拾分封,在解决掉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后,刘邦将刘姓子孙推到分封制的前台,有效覆盖掉原七国的贵族势力,这才真正结束了战国。汉之分封,看上去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但它将多家的问题化解成一家的问题,化繁为简,为彻底废除分封制奠定了基础。

秦殇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原王朝历史上政权覆灭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外来政权替代。秦之前国家灭亡的原因史书记载貌似大都如此,商代夏,周代商,春秋时各国兼并,乃至秦灭六国无有不是,只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寥寥几个例外;二是内乱,秦之后的国家灭亡多是政权内部权力失衡导致臣权大于君权所致,如王莽代西汉,曹魏代东汉,司马氏代魏,杨坚代北周,朱温代唐,袁世凯代清等等,这类例子比比皆是,根儿都在秦末大乱上。在此之前,政治是上层社会玩的游戏,但陈胜吴广创造性的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导致普通百姓也有机会加入到政治活动中去,从此社会阶层的固化开始松动,社会底层向上层不断渗透,当原有贵族血统比例被稀释到一定程度时,家天下模式的政权的基石不稳,改朝换代便从偶然变成了必然。这在一方面就能解释为什么先秦三朝每朝国祚均极长,而之后各朝无论明君名臣如何迭出,国力如何昌盛,国运都鲜有超过三百年的现象。人才向上流动促使社会进步,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但对处于绝对少数的统治者来讲却极为不利,历朝历代仿佛夙命一般都逃不出这个轮回的怪圈。而两宋、明朝这些政权的覆灭看上去像是因为第一个理由,但每当我们细读历史,首先深有体会的还是王朝末路时其政权内部的混乱,这些王朝无一都被血统稀释的阴影笼罩,最终丢掉了执政权;还有元朝被明朝取代时,立国不久,社会阶层的重新分配尚未完成,血统根基尚未被彻底腐蚀,遇到强大的明朝,虽做不到固守,但仍有余力偏安一隅,从侧面也可以印证这个观点。

六国被灭因在人,秦之强,无人能与之争锋,乃至六国殇。秦被灭因在己,秦之前夏、商、周虽称一朝,但国力有限,秦却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其统治者原本只是一隅之主,乍一经营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纵是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虽有名臣辅佐,奈何没有前人的借鉴,还是没有驾驭得住。秦以十年时间横扫六国,其过程并非一片坦途,期间有大败于李牧和项燕的明仗,也有秦王被燕国派刺客行刺几乎成功的暗仗,秦始皇这十年可谓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秦胜,使其朝堂取代了其余各国的朝堂,不只是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也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东周特别是战国以来,诸侯之间攻伐不断,旷日持久的战争已让各国百姓苦不堪言,而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关内整个社会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民生已经到达崩溃的边缘,因此秦虽胜,却是惨胜。秦帝国之庞大犹如身体之虚胖,看上去高大威猛,其实非常虚弱。然而秦始皇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不断对南北用兵,大修皇陵和长城,封禅泰山,几乎榨干了民间最后一滴油,这才有了“天下苦秦久矣”的说法。此时六国尚有残余势力蠢蠢欲动,秦内虚而外有强敌,被倾覆是水到渠成的事。

秦之疲民罪在始皇,始皇的过错源自其盲目的自信,他以质子出身登秦王宝座,十年间横扫六合,建立不世的功业。这一切是自信的资本,却不是最主要的,在此之前秦国最高权力已长时间平稳更迭,自公元前777年秦襄公立国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共经历五百五十多年,传承26代,31位国君,国运长且一直蒸蒸日上,这使得秦始皇无法预见政权覆灭的可能,自然也缺少失去政权的危机意识,因而对国家只知一味的压榨。之后汉吸取了秦的教训,国策张弛有度,这才立国长远。

以上是本人对秦殇的个人观点,关于本小说,因秦灭六国和楚汉之争为众人熟悉,故着墨不多,而长平之战到秦发动灭六国战争之前这段时间,在历史文学创作中稍稍冷门,所以选了这个突破口,虽然纯属虚构,也希望能够为丰富这段历史的文学创作尽一些绵薄之力。本人撰写时,一直力求不去突破历史的框架,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社会状态,对古地名、古称谓等,已尽力通过翻阅书籍或查询论文的方式去落实准确,如明确各国使用的货币、各地的古称和今所处的位置,尽可能准确算出各地间距离以确定交通用时等等,奈何我只是一名历史爱好者,手上的资料不详尽,虽已尽力仍有较多的纰漏,还请谅解。小说中有一些与史料有出处的地方,一些是明知故犯的改编如毛遂自荐等;有些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如嫪毐被捉等;还有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楚国八郡的山川图,是想当然的道具;还有一类是为使故事情节紧凑,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稍有变通;最后一类须着重说明,是低级错误,最突出的是李斯的老家上蔡,我写时潜意识以为属于楚国,但成文后校对时无意中发现它早已归了魏国,可这时如果更改,会破坏故事的设定,思考再三,只能将错就错。文中还有些口语话的问题,我一开始写时尽可能让人物对话中不出现后世诞生的词语特别是成语,可先秦典故产生的成语还是相对少了点,为了表达准确还是放弃了;又如先秦时夫妻间互称良人,用了几次之后总觉得头皮有些发麻,便改成了夫人和夫君,此类还有很多,请读者阅时勿拍。

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对它还真有点像对自己的孩子的感觉,疼爱?怜惜?反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珍惜,真心希望它能够被更多人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也请批评指正,使它更加完善,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再写新作。

201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