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进出口贸易是浙江对外开放的基础,开放40年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以下多个特点:以一般贸易为主体,外贸顺差大,民营企业进出口从无到有并迅速成为主力军,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为浙江出口主导产品,亚欧美是浙江主要贸易市场、市场多元化逐步推进。

(一)以一般贸易为主,外贸顺差大

长期以来,浙江对外贸易不同于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广东,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浙江大量从省外进口原材料与半成品,经过加工制造后对海外出口,因而,在国际贸易上产生大出小进的现象,享有较大的贸易顺差。到2000年浙江进出口贸易顺差达110.54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当年全国外贸顺差45.8%的比重;至2007年,浙江省实现外贸顺差达约797.6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贸顺差约30.5%;2008年浙江进出口贸易顺差增至974.3亿美元;2013年浙江外贸顺差达1618亿美元;2017年浙江外贸顺差增至1968亿美元,外贸顺差额一直居于全国前两位。

浙江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长期居主体,并呈现出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持续上升,至90年代末基本上稳定在近80%的水平。1992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25.8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72.45%;加工贸易出口额9.74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27.27%。1995年,一般贸易出口额54.3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为77.01%,比1992年增加4.56个百分点。以“三来一补”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出口15.97亿美元,在出口中的比重降至22.65%。1999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突破100亿美元,2000年一般贸易出口154.0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升至79.21%。这个时期浙江一般贸易出口年均增长21.02%,略高于同期全省外贸出口年均20.36%的增速。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8.32%,比全省出口年均增速低2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全省加快推进实施贸易方式多元化。在巩固和进一步发挥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全省商品出口。适应国际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大力推广国际电子商务,努力实现传统贸易方式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变,促进传统贸易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出口略快于一般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维持在近80%。其他贸易方式,如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出口、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出口等有了较快增长。2001年,浙江一般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为79.5%,高出全国37.3个百分点。整个“十一五”期间,浙江一般贸易继续占主导地位,一般贸易出口总额达5501.7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8.94%,占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19.2%,居全国前列。其他贸易方式中,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出口总额46.95亿美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出口总额17.90亿美元,带动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5%。

2013年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得到迅速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2015年浙江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达到1766亿元,占到出口的10.28%。其后,一般贸易地位有所回升,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下降。2017年,一般贸易出口额达15502亿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9.7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01亿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8.75%,较2015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市场采购贸易出口(1910亿元)占出口总额的9.82%,较2015年略有下降。

表2-2 浙江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出口一览

浙江的进口贸易方式呈现一般贸易进口从约占80年代改革开放初的30%左右持续上升到90年代末超过加工贸易进口,到21世纪10年代的近70%(见表2-3)。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汇短缺,企业难以直接用外汇进口机器设备或中间品,当时以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进口方式成为企业进口的主要选择。而一般居民对海外消费品需求低。因而,80年代到90年代初,浙江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进口占较大的比重。1992年浙江一般贸易进口额4.8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比重33.78%;而加工贸易进口额为6.8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比重48.01%;1995年,浙江一般贸易进口所占比重为34.49%,仍明显低于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42.46%)。90年代中期以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相对较快,加工贸易进口在进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回落。2000年,浙江一般贸易进口52.8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比重升至62.95%。加工贸易进口22.10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比重降至26.34%。此后,浙江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为主,一般贸易进口占全省外贸进口比重仍保持稳步上升。到2010年,浙江一般贸易进口494.3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比重67.65%,加工贸易进口157.5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比重21.56%。到2017年,一般贸易进口增至4789亿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继续上升至77.77%,加工贸易进口额为642亿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10.43%(见表2-3)。

(二)民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

改革开放前,浙江外贸基本上是国有外贸专业公司单一经营的局面,随着外经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大,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浙江自营出口队伍由小及大,由弱及强,形成了国有外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私营与集体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改革开放后随着外贸放权,省市与地方贸易公司大量增加,外贸公司在进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后,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迅速增加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进出口贸易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民营经济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进出口贸易的主体。

表2-3 浙江省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进口一览

1.国有外贸企业在外贸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仍起着重要引导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外贸专业公司承担着浙江外贸出口货源收购调拨和少量自营出口的任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外贸经营体制的改革,80年代后浙江地方的国有外贸公司不断增加。1980年底,浙江共有17家省级专业外贸公司;1989年,省级外贸公司扩大到33家;到2000年底,扩大到83家。2000年,浙江国有外经贸公司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共有20家,其中19家企业进入全国外贸500强。

80年代末以后,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增加、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的大量增加,以及90年代中期后外贸公司的大量改制,中小外贸公司转制成民营外贸公司,一些大的外贸公司通过政府引导合并,发展成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外贸公司。90年代初以后外贸公司的出口在浙江出口中逐步下降,到90年代末国有外贸公司大量改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生产企业普遍取得外贸经营权后,外贸公司的垄断被打破,其在浙江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外贸统计的主体也不再区分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而由外贸公司、外商投资企业、自营生产企业转变为国有及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私营和集体企业),呈现出国有及控股企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

1993年,在当年浙江44.44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外贸公司出口31.82亿美元(其中省级外贸公司出口20.02亿美元、市县外贸公司出口11.80亿美元),占出口的71.6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54亿美元,占19.21%,自营生产企业出口4.04亿美元,占9%。1995年,外贸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与自营生产企业的出口额在当年浙江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67.59%、18.39%与13.57%。2000年,按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分类,它们在浙江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为55%、27.52%与17.32%。到2003年,浙江国有企业出口额为1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9%),被民营企业超越(151.9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6.53%)。2004年,浙江国有企业出口额为146.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21%),被外商投资企业超越(196.47亿美元,占出口的33.79%),同时被民营企业中的私营企业超过(149.33亿美元,占出口的25.68%),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也上升至40.95%。2008年国有及控股企业在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降为12.92%,2010年为10.1%,2012年后,浙江国有企业出口额呈下降趋势,2011年浙江国企出口达到211.37亿美元最高值,2012年降为205.89亿美元,2015年再降至174.2亿美元,在浙江出口中的比重降至6.3%。2018年1~9月,国有及控股企业在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降为5.40%。

从国有企业在浙江进口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看,从改革开放初到9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对进口贸易的管制,外贸进口由外贸公司垄断,国有外贸公司在进口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1993年,国有企业在浙江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仍高达80.47%,远远超过外商投资企业的6.67%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的12.86%。其后,随着拥有进口权的外商企业的增加、自营出口生产企业进口生产原材料与半成品的增长,外贸公司在进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1995年,外贸公司在浙江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降至70.20%,但仍远高于外商投资企业的15.79%与民营企业的13.86%;2000年,国有及控股企业在浙江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为41.76%,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48.17%,但仍远高于民营企业的9.49%;2002年,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降至36.03%;2004年降至25.69%,低于民营企业(26.15%)。2011年,浙江国有企业进口额达103.68亿美元,2012年减少至90.45亿美元,其后出现了波动下降,到2015年国有企业进口额减至77.23亿美元,在浙江进口中所占份额降到10.96%。2018年1~9月,浙江国有企业进口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下降至5.4%。

2.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对外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外商对浙江直接投资开始出现,随着外来直接投资的项目与金额不断增加,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具有自己进口与出口的经营权,其在浙江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成为出口的一支重要力量。到1993年,浙江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已达8.54亿美元,占当年浙江出口总额的19.21%,虽远低于外贸公司出口额,却是当年浙江自营生产企业出口(占9.08%)的2倍多。到2000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3.49亿美元,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上升到27.52%,虽然明显低于外贸公司的55%,但仍比快速增长的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占比(17.32%)高出10个百分点。2003年,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快速成长,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虽增至130.48亿美元,但被民营企业超越(出口额为151.97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至31.37%,但已低于民营企业出口占比(36.53%)。2004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增至196.47亿美元,超过了当年国有企业的出口额(146.61亿美元)近50亿美元,占浙江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至33.79%,较国企出口占比(25.21%)高出了8.58个百分点。2005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额中的占比升到35.5%,2006年该比重升至历史最高点达37.62%。2007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增至472.56亿美元,但在浙江出口中的比重略有下降(36.84%),被浙江发展更为快速的私营企业(出口额500.92亿美元,比重为39.05%)超过。2008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额中的占比降至35.18%,2009年再降为33.67%。2011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达到652.87亿美元,在浙江出口额中的占比再降至30.17%。2012年后也与国企出口一样,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绝对值出现了下降与徘徊的趋势,2012年出口额减至620.64亿美元,2015年降至566.5亿美元,在浙江出口中的份额大幅降至20.5%。2017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为3435.86亿元,在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再降至17.67%。

在进口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演变也与出口类似。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为6.67%,远低于外贸公司的80.47%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的12.86%;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进口中的占比迅速上升至15.79%,超过民营企业的13.86%;2000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增加以及国有外贸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口中的占比剧升到48.17%,超过国有企业的41.76%,远高于民营企业的9.49%;2005年,这一比重升至49.44%,2006年再升至50.5%,占据浙江进口贸易的半壁江山。但其后因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开始下降,2007年为49.19%,2010年降至46.89%。2011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达最高点426.39亿美元,在浙江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继续降至45.83%;2013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额降至377.05亿美元(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为43.32%),浙江民营企业进口额(395.36亿美元,占浙江进口总额的45.42%);2015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额减少至274.93亿美元,在浙江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35.38%,低于当年浙江私营企业的进口额319.34亿美元与所占比重45.33%。2018年1~9月,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额为1637.60亿元,在浙江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再降至30.1%。

3.民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与地位持续上升,并成为浙江对外贸易的主体

改革开放初期,因受外贸经营体制的限制,只有省市县的国有外贸公司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从事相关投资设备、生产原材料、半成品的进口以及产成品的出口,而集体私营企业却不能自营进出口,生产的产品只能由外贸公司代理出口。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从有到无,在80年代末仍低于8%。随着外贸经营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其在浙江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1993年,浙江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在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至9.08%,1995年升至13.57%,90年代中期后,浙江大力推进民营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到2000年浙江已有1118家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民营企业在浙江进出口中的地位与作用加速上升。2000年民营企业在浙江出口中所占比重升至17.32%;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额达151.9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6.53%,超过国有企业出口额133亿美元(占出口比重为31.9%)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30.48亿美元(31.37%);2004年,浙江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升至40.95%,民营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出口额增至149.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68%),超过国有企业的146.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21%);2007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额达618.7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24%),其中私营企业出口额达500.92亿美元(占比为39.05%),超过了外商投资企业(472.56亿美元、占36.84%)。2008年,浙江民营企业在浙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到51.71%,占据浙江出口半壁江山;2010年在浙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升至57.45%;2015年升至72.96%,2018年1~9月上升到77.8%。

从民营企业中的构成看,随着90年代初中期国有与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集体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在浙江进出口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超过集体企业。2000年,浙江私营企业的出口额为64657万美元,不到集体企业出口额271953万美元的四分之一;2003年,浙江私营企业的出口额猛增至793444万美元,首次超过集体企业的出口额(726222万美元)。2011年,与浙江国企、外商投资企业类似,浙江集体企业的出口增至117.84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却仅为私营企业出口额1175.81亿美元的10%,在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降为5.45%。其后,随着集体企业的改制与数量持续减少,浙江集体企业出口绝对值出现持续下降,到2015年,浙江集体企业出口额降至82.84亿美元,仅为浙江私营企业出口额的4.28%,在浙江出口中的占比降至3%。而私营企业则自2011年后出口贸易仍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私营企业出口额超过1933亿美元,在浙江出口中的比重升至69.96%。2018年1~9月,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在同期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75.2%与2.6%。

再从民营企业进口的地位与作用看,也与出口类似。80年代,浙江民营企业在进口中的占比几乎为零。其后随着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加,民营企业在浙江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从无到有持续上升。1993年,浙江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的进口在浙江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至12.86%,1995年为13.86%。2000年,浙江民营企业在进口中的占比为9.49%,远低于国企的41.76%与外商投资企业的48.17%;2004年浙江民营企业在进口中的占比升至26.15%,超过国有企业(25.69%)。201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41.39%。2013年,民营企业进口395.36亿美元,超过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额(377.05亿美元),在浙江进口额中的占比升至45.42%,2015年,浙江民营企业在进口中的占比达到50%,其中私营企业的进口额319.34亿美元(在进口中占比45.33%)超过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274.93亿美元,占比35.38%)。2017年,民营企业在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已达到53%,2018年1~9月上升到53.7%。

同样,在民营企业内部,私营企业进口额迅速增加,超过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进口贸易的主力军。2000年浙江私营企业的进口额为10527万美元,仅相当于同期集体企业进口额69087万美元的15%,到2004年迅猛增加到35.72亿美元,超过集体企业的进口额(35.07亿美元),到2011年,浙江私营企业的进口额已达319.69亿美元,是集体企业(79.53亿美元)的4倍。随着2012年集体企业进口绝对值的持续下降,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的进口差额不断扩大,2015年,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的进口额扩大到9.7倍,两者在浙江进口额中的比重分别为45.33%与4.66%;2018年1~9月,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在同期浙江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49.1%与4.6%。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为浙江出口主导产品

改革开放40年,浙江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有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结构水平不断提升,从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在进口方面则从工业原材料、机器设备与零部件为主转向资源品与工业原材料为主。

1.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浙江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1)工业制成品从改革开放初不到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到占据近97%。改革开放前,浙江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外贸公司收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与轻工产品。其中农副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是浙江出口的主体。1980年,浙江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仅为31.3%,不到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高达68.7%,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2.2倍。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浙江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1986年,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降至47.6%,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升至52.4%。1990年,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上升至73.77%,而初级品比重降至26.23%。1993年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达35.56亿美元,是初级品出口额(8.88亿美元)的4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80%,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20%;其中农副产品出口额为5.056亿美元,占浙江出口的11.38%。在工业产品中,轻工业品出口额是重工业品的3.65倍。1995年,浙江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增至68.99亿美元,是初级产品出口额15.46亿美元的4.46倍,两者在当年总出口额中的比重分别为81.7%与18.3%。2000年浙江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增至174.87亿美元,是初级产品出口额19.55亿美元的8.94倍,两者在当年总出口额中的比重分别为89.94%与10.06%。2005年,工业制成品在浙江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95.04%,初级产品占比下降至4.96%;其后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缓慢上升到近97%的水平。2009年,浙江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96.47%与3.53%;2010年分别为96.49%、3.51%;2015年分别为96.99%与3.01%;2017年分别为97.05%与2.95%。

(2)从轻纺产品为主体转向机电产品为主导。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技术与资本要素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大力扶持机电产品出口,从1985年到2000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快于出口总额的增长,机电产品在浙江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1985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730万美元,仅占当年出口的5.04%。到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增至3.5亿美元,成为浙江第一大类出口商品。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增至17.01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59.6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0.67%。2000年以后,浙江加快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提高机电产品和“两高”产品的比重,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特色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扶持汽车零部件、船舶、医药、软件、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品出口,积极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建立和完善机电产品出口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机电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增长。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增至216.03亿美元,首次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总量,占浙江外贸出口的比重上升到37.14%;2005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增幅高于纺织产品14.6个百分点,出口额达301.63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位,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占浙江外贸出口的比重提高到39.27%,比服装、纺织品、旅游用品及箱包、床垫寝具及类似品等四大类轻纺产品合计的占比还高3.3个百分点,成为浙江名副其实的出口主导产品,标志着浙江已经从轻纺产品出口大省转型为机电产品出口大省。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达794.09亿美元,占浙江出口的比重上升到44%,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此后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浙江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基本稳定,2017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8412亿元,仍保持着浙江最大类出口商品的地位,占到当年浙江出口商品总额的43.3%。[3]

(3)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波动中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地位与作用。2000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54亿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2.81亿美元,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出口1.56亿美元,电子技术产品出口0.93亿美元。2001~2005年的“十五”时期,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55.89%,远高于同期浙江外贸出口年均31.62%的增速。2005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至60.20亿美元,是2000年的9.2倍,占浙江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36%上升至7.84%。2006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至101.62亿美元,在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10.07%,2007~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幅下滑,在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7.35亿美元,是2005年的2.45倍,但在浙江出口额的比重下滑至8.16%。2015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67.96亿美元,在浙江出口额的占比继续下滑至6.07%;2016年回升至6.27%;2017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加到1260.48亿元,在浙江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继续回升至6.5%。2018年1~9月,浙江高科技术产品出口达1034.71亿元,占同期浙江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6.5%。

(4)主要大类出口商品的变动。从主要出口商品看,浙江传统出口商品有丝绸、茶叶、黄酒以及纺织品、粮油食品、工艺品、土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等。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前十种出口商品为丝织品、罐头、纺织品、茶叶、活大猪、成品油、化工原料、医药原料、服装与水产品,十类产品合计占到浙江出口总额的60.66%(见表2-4,下同)。1990年,浙江前十大出口商品转变为纺织品、丝织品、服装、茶叶、水产品、罐头、日用工艺品、小五金、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与蔬菜,合计占浙江总出口的51.64%。2000年浙江前十大出口商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水海产品、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灯具照明装置及类似品、床垫寝具及类似品、家具与医药品,合计占浙江出口的52.35%;2010年浙江出口商品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有72种,超10亿美元的商品22种,出口前十大主要商品总额855.2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比重47.40%。

表2-4 1981~2017年若干年份浙江省主要出口商品一览

续表

2.进口商品结构变动

(1)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初级产品在进口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初期,浙江进口商品的主体是工业制成品,包括各种工业原材料、工业设备及其零部件、中间品以及部分工业消费品,初级产品主要为有色金属与铁矿、废金属、原油、煤、粮食、棉花、天然橡胶、羊毛等。1986年,初级产品在浙江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仅为5.5%,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高达94.5%。随着浙江工业化的推进,初级产品在进口贸易中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尤其是2005年后,初级产品在浙江进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工业制成品在进口中的份额不断下降。2000年,浙江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为63.59亿美元,在浙江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降至75.79%;初级产品进口为20.31亿美元,在进口中的比重升至24.21%。2005年,浙江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增至245.71亿美元,占全省进口额的比重升至80.33%,而初级产品进口为60.17亿美元,在浙江进口的比重降为19.67%。2008年,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在浙江进口中的比重分别为74.26%与25.74%,工业制成品比重有所回升。2010年,工业制成品在浙江进口中的比重继续下降至73.75%,初级产品进口份额上升至26.25%。2015年工业制成品占比继续降至66.19%,初级产品占比上升至33.81%。2016年工业制成品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已降至63.68%,初级产品所占份额上升至36.32%。2017年,浙江工业制成品在进口中的占比为62.80%,初级产品占比为37.20%。

长期以来,浙江进口的初级产品主要包括废金属、初级形状的塑料、铁矿砂及其精矿、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甲苯、纸浆、成品油、钢材、原油、粮食、废纸、苯乙烯、废塑料、煤及褐煤、棉花、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羊毛等是浙江进口的大类商品。2005年20类初级产品进口135.8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比重44.40%。2010年20类原材料资源性产品进口337.3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比重上升至51.69%。

(2)机电产品在进口中的份额趋于下降。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是主要进口商品。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纺织机械及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信设备的零附件、金属加工机床等工业半成品、中间品或工业设备,也是浙江进口的大类商品。2000年浙江机电产品进口额为28.086亿美元,占当年浙江工业制成品进口的44.17%,占浙江全部进口额的33.48%。“十五”时期,浙江充分抓住中国入世的机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迅猛。2001年,浙江机电产品进口增至39.06亿美元,占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48.85%,占当年浙江进口总额的39.77%。2005年,因国内实施宏观调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浙江以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等为代表的机电产品进口也出现明显下滑。当年浙江机电产品进口92.16亿美元,比2004年下降8.05%,在浙江进口额中的比重降至30.13%。2010年浙江机电产品进口额达163.17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了71.01亿美元,5年间年均增长12.10%,占当年浙江进口的比重降至22.35%,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的比重也降至30.27%。2015年,浙江机电产品进口额为853.53亿美元,占浙江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的28.3%,占浙江进口总额的比重降至18.82%。2018年1~9月,机电产品进口额为962.99亿元,在浙江进口总额中的比重17.68%,略有下降。

(3)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在进口额中的比重呈波动中下降。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浙江高科技产品进口呈波动中上升。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39.43亿美元,占当年浙江进口总额的19.9%。其后,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虽然呈波动中上升,但在进口中的比重则呈稳定下降之势。2005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08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32.34亿美元,但在全省外贸进口中的比重降至15.07%。“十一五”时期,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放缓,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达89.63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43.55亿美元,5年间年均增长14.23%,低于同期浙江外贸进口年均19%的增速,在全省外贸进口中的比重下降至12.28%,比2005年减少2.79个百分点,比2003年下降7.62个百分点。2011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96.74亿美元,在浙江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降至10.4%。2012年其在浙江进口额中的比重继续下降至9.96%。2013年降至8.8%的低点。2014年后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现较快的增长势头,在浙江进口中的占比转为回升,2014年该比重升至10.04%,2015年为10.74%,2016年升至11.64%。到2017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上升到586.34亿元,占浙江出口商品总额的10.8%。

(四)亚欧美是浙江主要贸易市场、市场多元化逐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进口市场不断扩大,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与我国香港、台湾市场在浙江进出口市场中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浙江对东南亚、韩国、中东、俄罗斯、东欧、澳大利亚、拉美与非洲等地的进出口贸易得到较快增长,前十大市场的贸易集中度逐步降低。由于吸收外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以及台湾当局进口贸易限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从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大量进口(韩国与中国台湾为主要贸易逆差源地)、对美国、欧盟大量出口(主要贸易顺差源地)的三角关系。

1.出口市场以欧美为主并渐趋多元化

浙江出口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出口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市场国家(地区)分布,主要为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意大利、英国、印度、俄罗斯、荷兰、韩国、法国、巴西、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土耳其等。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浙江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东南亚与欧洲等地区,尤其是香港市场在浙江对外开放初期起着重要的窗口作用,浙江不少商品就是通过香港渠道源源不断地输向美国、东南亚与欧洲等地市场。随着浙江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中国加入WTO以后,浙货通过香港转口的数额逐步减少,香港市场的作用与地位逐步下降,而美国与欧盟市场的地位不断上升。80年代初,浙江省出口市场的国家(地区)分布主要为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德国、苏联、意大利、新加坡、法国、瑞士和摩洛哥(见表2-5,下同),前十大出口市场约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的75%以上。1995年,浙江已与世界上近1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形成了以亚太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市场为支撑的市场格局。出口前十大市场分别为: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意大利、荷兰、中国台湾、法国、英国,对这十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为65.0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77.01%。出口市场集中度高,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到2000年,浙江省已与世界上2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0年全省外贸出口的前十大市场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英国、荷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法国,对这十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为122.0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降至62.77%。

2001年中国入世后,浙江深度开发北美、欧盟与日本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努力提高这些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同时,着力开拓东南亚、南美、中东、东欧与非洲等地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渐显,商品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至2005年,全省出口商品遍及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94.74亿美元,出口占比12.73%,比2000年上升了0.48个百分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与中东等地的市场地位上升,而香港市场地位持续下降。浙江外贸出口的前十大市场转变为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意大利、韩国、法国和西班牙,对这十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为418.18亿美元,前十大市场占浙江出口的比重降至57.43%。

“十一五”时期,浙江产品遍布全球约230个国家和地区,传统主流市场继续巩固,新兴及周边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份额有所上升。对巴西、巴拿马、印度、俄罗斯出口年均增长高于浙江出口年均18.63%增速的10个百分点,对土耳其、墨西哥、伊朗出口年均增长高出浙江出口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对美国、日本出口年均增长13.56%、7.06%,低于全省出口年均增幅。2010年,浙江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市场的出口占比已达到17.45%,比2005年上升4.72个百分点。2010年浙江出口的前十大市场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意大利、英国、印度、俄罗斯、荷兰和韩国,对这十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为907.30亿美元,占浙江外贸出口额的50.27%,比2005年减少7.16个百分点。比90年代中期以前减少了25个百分点以上。

2010年以来,随着浙江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以及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平稳增长,美国市场的作用有所上升,与此同时,受益于东南亚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东南亚市场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2015年以来,浙江积极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快增长,2018年1~9月,浙江对非洲出口达5082.95亿元,同比增长10.4%,占浙江出口的比重上升至32.5%。浙江前十大市场演变为:美国、德国、印度、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荷兰、意大利与巴西(见表2-5),浙江对十大市场出口占到浙江出口总额的46.3%,比2010年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取得成效。

2.进口市场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亚太地区长期是浙江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进口体制的制约,浙江的进口数量较少且品种较为集中,这也造成浙江进口市场的高度集中。80年代初期,进口源地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与中国香港(转口为主)。1981年,浙江从前十大进口市场的进口额为3290万美元,占浙江自营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9.28%。此后,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进口前十大市场的集中度有所下降。1990年从前十大进口市场的进口额为2.72亿美元,占浙江进口总额的比重降至93.56%。其后,随着大陆赴台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两岸贸易的开放,中国台湾在浙江进口贸易中的地位很快上升。“九五”以来,浙江进口市场结构不断调整,新兴市场国家比重略有上升。形成了东亚—浙江—欧美的三角贸易格局,即从日本、中国台湾与韩国大量进口工业原材料与中间品,经过加工制造再向北美与欧盟大量出口的格局。2000年浙江从欧盟进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6.50%降至12.86%,从日本进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0.74%下降至2010年的13.70%,从美国进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1.68%下降至2010年的8.38%,从韩国进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0.99下降至2010年的8.70%。与此同时,对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如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从印度进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0.83%上升至2010年的2.81%,从巴西进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0.87%上升至2010年的2.65%。2010年,浙江从前十大进口市场的进口额为467.74亿美元,占浙江进口总额的64.08%。

表2-5 浙江出口十大市场的变化

2015年,浙江进口十大市场演变为:中国台湾、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与英国,十大市场合计占浙江进口总额的55.43%。

2018年1~9月,浙江进口市场的构成有所变化,亚洲仍是浙江最大的进口地,其中来自东盟的进口额高达851.25亿元,来自欧盟的进口额为685.92亿元。来自拉美与非洲的进口额分别为461.34亿元与245.25亿元,同比增长31.9%与29.0%。前十大进口市场没有太多变化,分别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尼、马来西亚、巴西与沙特,前十大进口市场约占浙江进口总额的58.8%。

表2-6 浙江进口主要市场演变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