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研究范畴、选题意义以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畴的设定

1.学科范畴:地缘战略学

由于“地理条件多少具有控制历史的真实意义”[1]、“对地理的无知而付出的代价是绝对难以计算的”[2]以及国家“地理上的成熟”程度决定了资源转化为有效权力的比重,地缘战略学不仅主导着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且维护着外交政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还决定着国家利益的界限和国家力量的运用。可见,地缘战略学可以胜任本研究的理论范式和解释原则。它是指根据地理要素来筹划一国的安全战略,对战略形势进行地理透视,为国家行为提供战略指南。不难看出,地缘战略学是地缘政治研究与战略研究相结合[3]的交叉学科。

2.时间范畴:1989~2009年

关于冷战何时终结,学术界通常把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两三年作为冷战结束的时间。[4]而1989年东欧剧变既是战后格局发生最深刻变化的一年,又是美苏正式宣布冷战结束的一年,还恰好是老布什政府任期的起始年。此后,华约解散、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故此,本研究选取1989年为冷战后的起点。至于后冷战时代究竟延续到何时,目前无法定论。[5]因而,本书设定至2009年,由此便明确了本研究的时限。之所以如此设定,一是由于这一时间段内美国刚好经历了两个政党、三位总统和五届政府的轮换;二是因为战略研究的时段选择一般是20年,而1989~2009年恰好为20年。

3.空间范畴:东亚

本书之所以聚焦东亚[6],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东亚位于中纬度的太平洋,因此它是实力和交通的中心。[7][8]冷战后,东亚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驱动力量和更为强劲的实力策源地,并且世界权势重心也开始逐渐东移,东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分量必然随之加重——由冷战时期的“重欧轻亚”逐渐过渡到冷战后的“欧亚并重”。其次,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地理空间,东亚自成一个可供总体考察的地理政治单位。最后,“美国因素是中国地缘政治中最不稳定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9],美国东亚战略攸关中国的和平发展,并促使中国战略防御的重点集中在东亚濒海区域。如何在空间有限的东亚区域共生共荣,便成为中国这个区域内大国和美国这个区域外大国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选题意义的探求

冷战的结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美国独霸东亚和东亚秩序重构的开始。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不仅对中美关系、地区局势以及国际秩序影响颇大,而且关乎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国家发展路向的定位影响甚巨。可以说,中国未来和平发展之路是步入坦途还是险临恶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华战略乃至亚太战略的设定和运用。因此,研究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演化,透析其战略构成要素,揭示美国亚太战略的政策实质与内在逻辑,将为我们把握中美关系与东亚格局并预知未来美国亚太战略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和一幅可以依循的政治地图,便于透彻地理解和合理地解释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

(三)问题的提出

欲理清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发展脉络,需对以下一系列问题提供解答。

1.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构成[10]

——冷战后亚太地缘战略环境如何?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利益何在?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美国采取何种应对战略?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支柱有哪些?

2.对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反思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是什么?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地缘政治根源是什么?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未来走向可能会如何?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基本轮廓与线索,并可探明其实质内涵、历史渊源与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