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唐朝的东都和武周的神都

第一节 唐高祖利用洛阳形势建立唐朝

公元618年的上半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推翻隋朝,建立唐朝,把年号改为武德,仍然以长安为京师。李渊是群雄逐鹿中幸运的获胜者,他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利用隋朝末年洛阳的政治、军事形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正当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同东都军在洛阳一带反复交战的时候,隋政权的太原留守李渊正在窥视风向,准备出牌。李渊出身于西魏、北周以来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七岁时袭封爵位唐国公,当过多年长安和地方军政长官,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文韬武略。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被派到山西,负责黜陟选补文武官吏,讨捕盗贼。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坐镇当地,防御突厥入侵。这时,群雄逐鹿接近尾声,隋朝灭亡已成定局,李渊也在暗暗部署起兵事宜。他让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在山西秘密联络结交豪杰、壮士。李渊杀掉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六月,以三万人发动太原起兵。太原当地有隋朝的行宫晋阳宫,晋阳宫监裴寂,是诸多向李渊谋划起兵的人中最积极的一个,这时他拿出晋阳宫府库中的九万斛米、五万段绢帛和四十万领衣甲,提供给李渊作为军费。他又向李渊提议建立大将军府,设置三军,由李渊称大将军以号令全军。李渊采纳,以李建成、李世民为左、右领军大都督,分别统率左、右三统军,四子李元吉统率中军,驻守太原,并任命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晋阳县令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裴寂、刘文静建议李渊向突厥称臣,以稳定后方,争取援助。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约定突厥在战争中可以任意抢夺中国的人口和财物。突厥接受了李渊的臣属要求,给李渊前后提供战马两千五百匹,突厥兵五百人。

李渊向长安挺进,军队开到霍邑(今山西霍州市),杀掉隋将宋老生。全国时局一片混乱,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如何利用瓦岗军和隋军相互牵制在洛阳地区这一形势,作为自己的缓冲,腾出手来改朝换代,是李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时,李密自以为姓名和流行的“图箓”(神秘的政治预言)相符,当新朝代的皇帝非其莫属。李渊起兵后,李密想充当军事盟主,把李渊纳入自己的麾下,就写信给李渊,称他为兄,希望联合灭隋。信中提出“殪商辛于牧野,执子婴于咸阳”,即杀掉隋炀帝,逮捕长安留守代王。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周武王会师盟津(今河南孟津县),率军北上,在牧野(今河南卫辉市北)与商朝军队展开决战。商军前徒倒戈,配合周军作战。商纣王(商辛)走投无路,自焚身亡,商朝灭亡。其二:秦二世死后,其侄儿(一说秦始皇弟)子婴称秦王。刘邦进军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子婴脖子上套着绳索,手捧玉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李渊看到李密骄侈狂妄,于是授意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温大雅代写回信,指示他措辞一定要谦卑,使劲吹捧李密,让他飘飘然,对我方不产生戒备心理。李渊这封回信打着“废昏立明”的幌子,以隐瞒自己当皇帝的政治意图来麻痹李密,说:“殪(杀死)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非敢闻命。”关于李渊和李密的未来地位,李渊通过这封信放出了烟幕弹,说:“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冀早膺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李密以为李渊庸庸碌碌,胸无大志,只期待建立新朝代后能以同姓兄长的身份登记在皇家宗族的户籍中,依然分封于唐地。李密把信拿给部下传阅,高兴地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李密误以为自己已被各路豪杰推举为反隋力量的总指挥,马上就能坐在“金銮殿”里,听自己所建朝代的大臣们高呼万岁了。李渊看到李密落入自己的圈套中,高兴地说:“密夸诞不达天命,适所以为吾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阨。”自己“得入关,据蒲津(蒲津渡,在今山西永济市西)而屯永丰(今陕西华阴永丰仓),阻崤(今河南陕县崤山)、函(今河南灵宝市秦函谷关)而临伊、洛(伊河、洛河交汇处,指洛阳)。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父矣”[1]

李渊渡过黄河进入关中,招降了冯翊(治今陕西大荔县)孙华农民军。在关中,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已经起兵,李渊的女儿柴绍之妻拉起了一支娘子军,李渊与他们会合,队伍发展到二十多万人。十一月,李渊打败隋的京师留守卫文昇,占领了长安。李渊这时还不能贸然称帝,那会引来政治风险,招致讨伐。他遥尊远在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把隋炀帝大业年号改为义宁,这就取消了隋炀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线地位。同时,李渊将西京留守代王杨侑立为皇帝,史称隋恭帝,他是隋炀帝的孙子,这种血缘关系给人的印象是隋朝内部的结构调整和权力传承。这位新皇帝年仅十三岁,必然由李渊操纵、摆布。李渊担任大丞相,爵位由唐国公晋升为唐王,总领军政实权,一个“影子内阁”实际上在掌控国家政治。

大业十四年(618年)初,李密毫不介意关中的变化,专一对付王世充,乘胜攻下偃师,修筑金墉城居住,又在上春门大败东都军。这时,东到大海,南达长江,各郡县莫不派遣使者归顺李密,其余多股势力也派人前来联系,上表劝李密称帝。李密认为眼下时机尚未成熟,应该沉得住气,便说:“东都未平,不可议此。”[2]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李渊在长安逼迫隋恭帝实行禅让,遂于五月初建立唐朝。这时,东都留守越王杨侗也在洛阳被立为傀儡皇帝,实权操纵在王世充手中。李密继续同王世充较量,始终未能攻克洛阳,处境每况愈下。李密部下劝他入关投唐,理由是“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3]。李密半是懊丧,半是期待,率领着两万残兵败将,踏上西去的道路。李密与东都势力的周旋,使东都对于长安隋政权的屏障、拱卫和援助作用无从发挥,对于唐朝代隋而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正是李密的这份功劳,以及威望和影响,招致唐高祖李渊对他的猜忌。他来到长安后,唐高祖故意冷落他、压抑他,使他借机逃亡、反叛。他率领着一小股人马逃窜到洛阳南面的陆浑县(今河南嵩县),被唐将盛彦师率领的军队截住,他力战不敌,终于被斩杀。

唐朝建立十八年后,唐高祖在长安去世。五年后,唐太宗把父亲称帝前在洛阳城内的故居施舍给佛教,建置为天宫寺,以这一功德给父亲追崇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