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瓦岗军同东都军的拉锯战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由洛阳出发,巡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这时樊子盖刚刚去世,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的任务,改由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担当。在全国大乱的背景下,隋炀帝要离开管控天下、临制宇内的根本之地,去偏离政治中心的扬州,一些官员很为隋朝的政治前景担忧。右候卫大将军赵才曾被隋炀帝委以“留守东都”的重任。他“见四海土崩,恐为社稷之患”,进谏隋炀帝说:“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长安),安兆庶,臣虽愚蔽,敢以死请。”[7]隋炀帝大怒,下令关押他,十来天后消了气,才释放他。隋炀帝执意要去江都,他刚到达洛阳外郭城南门建国门,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为由,上表谏此时皇上不宜外出巡幸。隋炀帝怒不可遏,先将他毁容破面,然后杀掉。隋炀帝到达汜水(在今河南荥阳市),奉信郎王爱仁以盗贼日盛为由,请隋炀帝回銮长安,隋炀帝杀掉他继续前进。

李密在杨玄感失败后被捕,在押送至隋炀帝高阳行宫的途中设法逃走,隐藏民间,后来投奔了东郡(治今河南滑县)瓦岗寨农民军。他说服一些小股农民军前来归附,又攻城略地,大败隋军,因而被瓦岗军首领翟让提拔为部将。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主持一举袭取了洛口仓,这给嗷嗷待哺的饥民带来了福音。他们不分远近,纷至沓来,接受赈济,甚至趁势归附瓦岗军。隋朝方面,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东都军二万五千人,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率领所部,分别由洛阳和汜水出发,从西东两面夹击瓦岗军。李密同他们约定日期在仓城南会战。裴仁基军尚未到达,东都军已至。东都军这时尚未吃早饭,饥疲不堪,被刘长恭驱使渡过洛河,列阵十余里。翟让率领瓦岗军接战不利,李密率众拼杀,大胜。刘长恭更换服装,狼狈逃还洛阳,所率士兵死掉一多半,辎重器甲皆为李密缴获。李密受翟让拥戴,出任瓦岗军首领,设坛场即位,号为魏公。四方响应,归附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李密为安置这些部属,在洛口筑城,周围四十里。“是时李密据洛口,炀帝惧,留淮左(扬州),不敢还都。”[8]隋炀帝再没有机会回到其自愿放弃的东都和长安,这两个都城都不可能再成为支撑和延长隋祚的据点了,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

这时,李密修正了以前对杨玄感建策的观点,看到了洛阳在战略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占领洛阳,就谈不上威胁长安,更谈不上夺取全国政权。三月,李密派兵二万余人,又袭取了回洛仓,但进入洛阳城后,同东都军交战不利。李密亲自出马,率兵三万同七万东都军在汉魏洛阳故城展开激战,取得胜利。李密于是据守回洛仓,修筑工事,围逼东都。

隋炀帝在江都得知消息后,命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领关中隋军解救东都。护军柴孝和向李密进谏,关中地势险要,秦汉两朝在这里成就了帝业。现在不如留下来一部分士兵,分别把守洛口仓和回洛仓,“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李密没有采纳,理由是:“我所部皆山东(关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如此,则大业隳矣。”[9]李密兵锋甚锐,多次入西苑同隋军战斗。五月的一天,李密中箭卧营中。东都越王杨侗派光禄大夫段达和庞玉等乘夜出兵,结阵于回洛仓西北。李密交战大败,只得放弃回洛仓逃奔洛口。隋军进驻偃师(今河南偃师市)。到六月份,李密又率军西来,在洛阳东面的平乐园与隋军战斗。李密军队左为骑兵,右为步兵,中间列置强弩,鸣鼓冲杀,大败东都军,把回洛仓重新夺回手中。

隋炀帝又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等多人围剿李密。九月,诸军从各个方面会集于东都,连同刘长恭所率东都军和庞玉所率驻偃师军,共计十多万,由王世充指挥,同李密军在洛阳和洛口地区对峙。在这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里,双方大小六十余战,互有胜负。


[1]《隋书》卷二十三《五行志下》,第662页。

[2]《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第1581页。

[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大业九年条,第5673~5674页。

[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大业九年条,第5675页。

[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大业九年条,第5683页。

[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大业十一年条,第5699页。

[7]《隋书》卷六十五《赵才传》,第1541页。

[8]《隋书》卷八十五《宇文化及传》,第1888页。

[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义宁元年条,第57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