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运河的中心

古代的大型运载工具是船舶,必须依赖水道进行运输。营建东京的工程刚刚拉开帷幕,隋炀帝又组织民众,开通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疆域辽阔。“高祖……廓定江表,……炀帝……又平林邑(占婆,今越南中南部),……平定吐谷浑,……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西南),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49]在这块偌大的陆地上,人口密度和物产各地并不均匀,因而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及其南北地区,在社会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地形西高东低,逐级下降,江河虽有局部的南北流向,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百川东到海,南北水运在内陆不能自然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开凿人工河道。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工程由隋炀帝组织,历时六年完成。

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四千八百余里,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四段组成。大运河的开凿,以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为基础。战国时期,魏惠王组织民众开凿鸿沟,这条运河从今河南荥阳市以北分黄河水东流,经今河南开封市折向东南,再经今河南淮阳县注入颍水,最后流入淮河。鸿沟又称莨荡渠、汴渠、汴河。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诏令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分为西东两段,全长一千余里。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郡男女民工先后百余万人被征发到工地上从事劳动。先从洛阳的西苑引涧河(穀水)、洛河经洛口(在今河南巩义市)达于黄河,这是西段。又将已经淤塞的汴渠加以疏通、拓宽,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引进黄河水,经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向东南方向入于泗河,在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入于淮河,这是东段。同年,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开凿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市)的山阳渎,全长三百余里,淮河与长江因而汇通。山阳渎河道原本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组织民众开凿的邗沟,这时加以疏通和拓宽。大业四年(608年),又征发河北诸郡民工百余万人开凿永济渠,引沁河南通黄河,其入口处与板渚隔岸相对,然后贯穿华北平原,北至涿郡,全长两千余里。大业六年(610年),开凿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到余杭的江南河,引长江水达于钱塘江,全长八百里。至此,大运河全线贯通。整条运河河道宽阔,最宽达四十步(五尺为一步,一尺当今0.296米),能运行巨大的船舶。运河两岸修筑御道,栽种柳树。这条大运河是世界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浑然融为一体,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达华北平原,南抵太湖区域,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不仅如此。《通典》摘录唐初魏王李泰《坤元录》的说法:“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交州,治今越南河内市)、广(治今广东广州市)、荆(治今湖北江陵县)、益(治今四川成都市)、扬(治今江苏扬州市)、越(治今浙江绍兴市)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50]可见洛阳不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而且由于隋代大运河与其他水运系统并网,洛阳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

洛阳既然是大运河南北两段的衔接点,就成了南北经济交流的中心和物资集散的枢纽。不但运河地区的赋税漕运到洛阳,其中一部分再转运到关中;而且鱼盐木材、丝绵布帛等物资,通过这一枢纽,从产地转运到其他地区,以互通有无。

隋炀帝再巡幸江都,不再走陆路,而是沿着运河行进。大业元年(605年)八月,他从洛阳显仁宫出发,乘小朱航顺着漕渠东行,进入运河后,改乘龙舟。龙舟是一座流动皇宫,高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是坐朝办公的处所。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间房,最下一层是宦官们居住的处所。皇后乘坐的船叫翔螭,比龙舟稍小一点。船队中有称为浮景的船九艘,都是分为三层的水殿,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黄篾等名号的大船数千艘,用于嫔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以及装载物资。这些庞大船只的行进,除了依靠舟师划船,还需要人力在岸上挽船。挽船者达八万余人,其中皇帝、皇后和高级嫔妃乘坐的龙舟、翔螭和漾彩,挽船者将近一万人。另有平乘、青龙、艨艟、八棹、艇舸等名号的大船数千艘,用于十二卫的军士们乘坐和装载武器帐幕,军士们自行挽船。所有这些船只同时行进,首尾绵延二百余里。运河两岸五百里内的百姓负责供奉食品,如果精美可口,郡县官吏加官晋爵,否则受责、治罪。地方官乘机盘剥百姓,一份供奉,一份肥己。食品极尽山珍海味,后妃们吃不完,将剩余部分抛弃掉。这时,民众的兵役、徭役负担极为沉重,全国范围内充斥着不满情绪,隋炀帝最终在扬州被弑身亡。

到了晚唐时期,这条两个多世纪前开通的大运河,依然波光粼粼,水面上船舶频繁来往。这时,人们创作诗歌,集中地讨论隋炀帝修建和利用大运河的得失,以及对隋朝灭亡的影响。李敬方《汴河直进船》说:“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51]杜牧《汴河怀古》说:“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52]许浑《汴河亭》说:“广陵(扬州)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宫殿前对称的两座高台,代指都城),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鼓声震天,阻遏行云,惊动星辰),拂浪旗开日月浮(遮天蔽日的旌旗一旦闪开,日光月影便在汴河水面上浮动)。四海义师归有道(唐朝),迷楼(隋炀帝在扬州建造迷楼)还似景阳楼(隋军攻下建康,陈后主在景阳宫被俘,陈朝灭亡)。”[53]许棠《汴河十二韵》中有云:“昔年开汴水,元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所思千里便,岂计万方忧。首甚资功济,终难弭宴游。”[54]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说:“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55]罗邺《汴河》说:“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56]罗隐《汴河》说:“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57]这些诗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综合起来,构成辩证思维,评价隋炀帝组织开通大运河的功过得失。

自从隋炀帝组织开凿大运河以来,东亚大陆整体上被搞活了。武则天时期,凤阁舍人崔融上奏说:“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58]大运河将南北河流连接起来,组成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辐辏都城洛阳,洛阳发挥着对水路运输的控制引领作用。水路运输线上,舳舻相望,千帆竞发,交流着各地的物资,昼夜不停。唐代宗时期,河南县丞韦应物作《登高望洛城作》一诗,其中说“舟通南越贡”[59],指出洛阳作为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东南西北,路途均衡,岭南的贡赋能运到这里。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李吉甫看得更加高屋建瓴,在《元和郡县图志》中,以当时中华帝国的广阔视野评价大运河的伟大意义,说:“自扬、益、湘南(今湖南)至交、广、闽中(治今福建福州市)等州,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60]而“后代实受其利”,一直绵延不断。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卢襄《西征记》中写道,“今则东南岁漕上给于京师(开封)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者,天以隋为吾宋王业之资也”[61]。但在北宋灭亡后,通济渠沦陷为金朝辖区,很快湮废。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资政殿大学士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臣出使金国,北上路过通济渠,作《汴河》诗。他在诗题下自注说:“汴自泗州(今安徽泗县)以北皆涸,草木生之。”诗首句说:“指顾枯河五十年。”[62]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元朝首都设在今北京市,叫作大都。元政府鉴于隋代大运河年久不能贯通的状况,对之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和改造。至元十七年(1280年),利用山东汶水的水源,从东平向南至济宁,开凿济州河,再向南接泗水入淮河,与隋大运河的山阳渎、江南河相接。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从东平向北经东昌(山东聊城市)至临清(山东临清),开凿会通河,与隋御河相接。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从大都至通州(治今北京市通州区),开凿通惠河,与御河衔接。至此,南起浙江余姚(今浙江杭州市),北达大都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元朝的大运河不再绕道洛阳,基本上是直线,比隋朝大运河缩短六七百里。明朝晚期,于慎行看到当时的大运河情况,说:“隋炀帝开通济渠,自东都西苑引穀、洛之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水达于汴,又自大梁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自山阳至扬子达于江,于是江、淮、河、汴之水相属而为一矣。炀帝又开永济渠,因沁水南连于河,北通涿郡,又穿江南河,自京口至杭州八百里。盖今所用者,皆其旧迹也。夫会通河自济、汶以下江、河、淮、泗通流为一,则通济之遗也;滹沱、御、漳则永济之遗也;自京口闸通于浙河,则江南之遗也。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63]这条由隋炀帝开创、后人改建的京杭大运河,迄今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