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黑龙江卷)
- 李正鸿 田鹏颖
- 3122字
- 2020-08-29 05:40:26
王德民
王德民,男,1932年2月9日出生于河北唐山,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德民是我国的石油开发专家,他的研究奠定了中国石油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基础。
1960年,王德民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分配到大庆油田采油一部地质室任技术员,此后长期在大庆油田工作。王德民历任大庆采油研究所工程师,大庆石油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他是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石油学会大庆分部常务主任等职务。同时,王德民院士任教于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担任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不懈搞研究,瞄准石油科技领域的最前沿,抢占国际石油科技的制高点,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研究出多项石油科技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大会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等奖等24项奖项,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7项获国际专利。他8次被评为国家、省、部级先进科技工作者。1987年他被国务院评为“优秀中年知识分子”,1990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9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会上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德民出生于医学世家,是中瑞混血,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母亲是中国籍瑞士人,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由于中文不好,他上小学期间成绩平平。1955年,王德民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之后就读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在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的五年,他表现突出,是全校三名模范学生之一。1960年王德民大学毕业,他成绩优异,学校还有意留他任教。同年,王德民自愿到大庆油田工作,被分派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并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在工作中,他发现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相互影响,油田开发的时间越长,误差会越来越大。为此,王德民下定决心要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分析解释方法。他通过自学俄语来研究苏联相对前沿的资料,刻苦钻研,连续奋战100多天。在1961年,针对大庆油田地下的实际情况,他终于独立推导出我国第一套地层测压计算公式“松辽法”,比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精确两倍,大幅度提高了测试精度,这项成果在大庆油田以及中国其他油田继续推广应用,至今已累计使用一百万井次以上。鉴于王德民突出的科研成果,1963年,他获得油田的科研标兵荣誉称号,并由技术员破格提升为工程师。[27]同年年底,王德民被分派到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油井分层测试技术的攻关。他和工人们共同深入油田第一线,决定采用很细的钢丝代替钢丝绳往井筒里下测试仪器。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1965年,一套在油管内用钢丝下仪器的分层测试工艺技术研制成功,分层测试合格率达到90.9%,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创,并且在大庆油田推广应用,填补了中国下有封隔器的油井无法进行分层测试的空白。
1970年,针对大庆油田开采后出现的地层压力降低、原油产量不高、含水量激增等一系列问题,王德民团队展开了一年多的技术攻关,通过反复试验研究,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偏心配水器,比国际同类产品轻1/2、短2/3,将这一整套偏心配水工艺投入使用后,配水合格率足足提升了40%,合格率已经高达70%,对大庆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年,他负责研究的“偏心配水工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大庆油田进入中含水开采期(原油含水量超过20%)以后,他和采油工艺研究所所有成员共同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以“松辽法”试井解释方法、偏心配水和配产、分层测试等为核心,适合于中国非均质油藏的“六分四清”分层注水采油工程技术使得中国石油科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978年,王德民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一职,开始组织大批科技人员齐心协力,进行技术攻关。针对油田地下油层压力过大,继续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淹的难题,他提出并组织“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研究,形成了以自喷采油转变为机械采油的开发方式、钻加密调整井和外表储层为核心的系列开发技术。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薄差的表外油层,为此,王德民成功研究了限流法压裂改造工艺技术,一次可压开20~30个薄油层,至多一次压开70个薄油层,而国际上类似的技术一次只能压开3~4个油层。[28]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得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增加6亿吨,并且得到大力的推广使用,使油田的产量每年提高100多万吨。1985年,由王德民主持完成的“大庆油田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项目。
1986年,王德民担任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一职,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的问题,在众多反对意见的重压下,他组织完成了“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攻关,推广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他组织并指导1000余名技术人员对8个系统工程的两百多个科研课题开展攻关,确立了以化学驱方法即聚合物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方向,创造性地提出黏弹性可以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原理,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选出适合于大庆油田的聚合物,解决了聚合物高黏性非牛顿流体在管道输送及矿场高压注入等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使大庆油田成为大规模应用聚合物驱油三次采油技术的生产基地。[29]仅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1998年,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1世纪,王德民院士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并组织开展了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高浓度聚合物驱,用三次采油方法开发三类油层以及与化学驱配套的工艺技术等多项研究工作。他成功研制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多次试验研究证实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这进一步实现了用三次加密和三次采油相结合的方法开采薄差油层的首次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13%以上,完成了树脂砂压裂等7套采油工艺技术,使化学驱工艺趋于完善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泡沫复合驱油技术的现场试验,可提高采收率30%左右。2005年,这项“泡沫复合驱油”技术获得年度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同时,王德民领导研制成功的泡沫复合技术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项采油工艺已经被应用于实际的石油开采中。另外,他还在研究“凝合剂弹性增加洗油效率”等课题,奋力探究“改进活性剂加碱工艺”,以研究出一整套适合化学驱油的采油工艺。[30]而今,我国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王德民院士在油田开发的注水和三次采油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石油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王德民院士不仅带领自己的团队搞研究,而且还无私地把石油科技成果进行分享。1986~2007年,他共发表期刊论文46篇,著有5部专著和译著。可以说,王德民院士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到了中国的石油事业上,致力于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工业科技发展之路。
2016年4月12日,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命名不仅标志着王德民院士伟大的科学成就,而且折射出大庆精神的时代光辉,同时宣告中国为世界石油科技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王德民同志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和智慧都贡献给了我国的石油事业,可以说他的一生是责任、梦想、光荣交织的一生。正如他所说的,终生服务大油田是我的荣幸。又如他在“王德民星”命名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上谦虚地说,他只是力尽所能,履行了一名科研人员的职责,为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尽了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会不遗余力地做下去。因为王德民院士始终坚持着这样的人生信念:“中国石油工业最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编辑:田鹏颖 豆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