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邦

薛国邦,男,出生于1927年11月,甘肃省酒泉县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甘肃省玉门石油管理局老君庙采油厂二矿场综合三队采油队长和修井技师,20世纪50年代全国石油战线上的“采油尖兵”。1954年,他被评为全国石油系统先进生产者,1958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甘肃省和全国工业建设“群英会”,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大典。他于1960年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同年被树为大庆会战初期的“五面红旗”之一,被誉为“永不卷刃的钢刀”。[18]薛国邦历任大庆采油指挥部二大队大队长,大庆采油一部副指挥、党委书记,大庆党委副书记兼总工会主席,1981年4月起任大庆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曾当选为第六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薛国邦是大庆油田第一位采油队队长,[19]1977年被石油工业部授予“会战初期五位著名老标兵之一”的称号,197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薛国邦的童年充满了苦难。13岁时,他给地主家放牛,16岁时就进入玉门油矿,在扬子公司当小工,靠劳力谋生,受尽官僚资本的统治和剥削,曾三次被赶出油矿。玉门解放之后,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采油工人,他以极大的热情、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1958年,薛国邦担任老君庙采油厂二矿场综合三队的队长,开始带领全队工人打采油战。玉门油矿是老矿,油田地下情况比较复杂,为此,薛国邦带领工人们进行地下摸索,并总结出一套“摸透油井脾气,熟悉油井历史,细致分析情况,大胆采取措施”[20]的开采经验,发挥出玉门油矿更多的潜力。在薛国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原油日产量由300吨提高到500吨、700吨、840吨,到年底突破了千吨生产大关,全年提前37天完成4234吨原油生产计划。老君庙采油厂有一批长期停产的“顽固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工厂党委提出“围攻顽固井,提高油井利用率”的生产口号,决定改造这些闲置的油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凭借着一股钻劲儿,薛国邦采用大型压裂方法成功“唤醒”了已经停止生产的油井,为油田创造了新的价值。

1959年春天,由于采油区地势低洼,玉门油矿发生了一场水灾。薛国邦采油队有4口高产油井被淹没,14口油井的含水量逐日上升,严重影响了原油的产量。面对这种突发情况,薛国邦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为油田挽回了损失,而且到年底超产原油2000多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国家计划。因此,薛国邦带领的采油队先后被命名为“红旗采油队”“跃进采油队”“标杆采油队”[21]

20世纪60年代初,薛国邦率领采油队从玉门油田奔赴我国东北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为开发大庆油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薛国邦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充分发扬了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力争拿下大油田。采油队刚到大庆时,他们先是在南部太平屯油田开井、投产采油。为了多打井、多出油,在没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薛国邦带领队员们去抬运绞车,尽管他身患关节炎和肺病,但是仍然坚持抬着绞车走了二十里路,刚到家就累倒了。1960年3月11日,生产试验区的第一口油井——萨66井喷油,他带领采油队的同志们接管了这口井和附近几口陆续投产的油井。薛国邦带领采油的同志们忘我工作,艰苦创业,他强调:“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社会主义的命脉。现在国家缺油,我们豁出命来也要管好井,早出油、多出油,国家要多少,就出多少。只能多不能少!”[22]为了管好这口油井,取得“四全四准”资料,为了给国家多生产原油,薛国邦不分昼夜地围着采油树转,摸摸这儿,听听那儿,看看压力,随时随地记录数据。遇到风雨天气,他更加认真谨慎,毫不懈怠。

一天,油井突然发生变化,原油产量急剧下降,费了半天力气也找不出原因,大家都急不可耐。这时,薛国邦抑制住心中的不安,冷静地思考解决的办法。他站在采油树跟前,侧着身子,静静地听出油的声音,继而蹲下观察套管的压力,又走上清蜡操作台,看看油管的压力,最后跳下操作台,迅速走到土油池旁边,看着油间歇地喷了半天,便豁然开朗了,原来是地面管线结了硬蜡所致。薛国邦和其他同志迅速排除了故障,油井又恢复了正常生产。大庆油田就是从薛国邦接管的这口油井首先取得了20项72个“四全四准”的资料,准确地掌握了油层情况,为石油大会战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在大庆油田奋战的日子里,薛国邦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白天带领工人们上井生产,晚上坚持学习和搞研究。1960年6月1日,在大庆油田刚出油的时候,上级领导决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出第一列车原油。为了尽快把原油输送出去,上级决定把输送第一列车原油的艰巨任务交给薛国邦带领的采油队。当时,薛国邦因病住院,他没等病好,就跑回了采油队。接到任务之后,他夜以继日地在油井上工作,饿了就啃几口凉馒头,困了就打个盹儿,休息完就接着干,毫不懈怠。由于天气寒冷,原油从井管里流进土油池时就凝固了,造成了输油泵打油受阻的问题。薛国邦知道这种情况后,带领队员们及时赶到。鉴于时间紧迫,为了把原油按时输送出去,他不顾重病在身,毅然脱掉棉衣,双手抱住高温蒸汽管,纵身跳进土油池,用蒸汽给凝固了的原油加温。在土油池里,薛国邦被熏得头昏脑涨,两眼模糊,脸色苍白,身体有些站立不稳。蒸汽管的高温把他的手灼伤了,他却全然不顾,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一直坚持到将油罐车装满为止。工人们都被他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赞誉他为“永不卷刃的钢刀”“拼命干革命的先锋”[23]

为了使工人们保质保量地生产,为了给国家多产油,1960年7月1日,担任采油大队大队长的薛国邦带领工人们积极学地质,办“地宫”。“‘地宫’其实就是一个小型地下情况展览,通过资料、图片、曲线,甚至找点岩芯什么的把地下情况搬到地面上来展示,让工人们参观学习。”[24]通过收集资料,集思广益,薛国邦为工人们呈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大油矿,清楚地展示了油田的地面情况和地下情况,以及油井的井史、井深结构图、地质曲线等资料。自此,“地宫”成为油田工人们学习和研究的“技术学院”,是提高技术水平的“研究室”。石油部、会战领导参观了他创办的“地宫”,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号召大家向薛国邦同志学习。

薛国邦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安危。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发生事故的油井。一次,薛国邦正冒着刺骨的寒风在237号井进行压裂保油,不料供油管线脱扣,原油喷射而出。在这种危急时刻,他顶着钢针一般喷射的原油,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棉衣裹住脱扣的管线,用胸膛顶住喷出原油的管口,高压原油的强力打得他浑身发麻,几乎失去了知觉。尽管如此,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到了最后。经过工人们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制服”了油井,为油田挽回了损失。在工作中,薛国邦同志处处以身作则,在危险时刻公而忘私,而且大搞创新,是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1958~1959年,薛国邦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难题,在工作实践中先后提出革新建议五百多条,包括不起泵压裂,挤碴油堵水、堵气,油管爆裂,等等,延长了油井的使用时间,提高了原油产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尽管担任了诸多职位,取得了诸多荣誉,但是薛国邦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一心投入大油田,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在祖国各地迫切需要石油的时候,他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国石油系统的“采油尖兵”、一级五好红旗手。他那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忘我工作的精神是大庆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工人阶级学习的榜样。

编辑:田鹏颖 豆莹莹


[1]曾江:《走在时间前面做时间的主人:金属加工领域的全国著名劳模苏广铭、王崇伦》,《金属加工》2008年第19期。

[2]曾江:《走在时间前面做时间的主人:金属加工领域的全国著名劳模苏广铭、王崇伦》,《金属加工》2008年第19期。

[3]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77页。

[4]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78页。

[5]姚平、安静:《苏广铭和孙茂松》,《中国工人》1959年第14期。

[6]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80页。

[7]机械工人编辑部编《先进铣工苏广铭》,机械工业出版社,1958,第6页。

[8]姚平、安静:《苏广铭和孙茂松》,《中国工人》1959年第14期。

[9]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04页。

[10]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05页。

[11]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05页。

[12]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06页。

[13]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08页。

[14]“反帝反修”指中苏交恶,帝:帝国主义,修:南斯拉夫修正主义。

[15]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07页。

[16]郭强:《“工业学大庆”:一面始终高扬的旗帜》,《工人日报》2009年7月6日。

[17]转引自孟庆璐《习总书记一席话鼓舞了百万石油人》,人民网,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16/0322/c71661-2821845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0日。

[18]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百科全书》(上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第826页。

[19]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编《大庆油田企业文化辞典(5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第428页。

[20]童一秋:《红星闪闪进校园:劳模巡礼》,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第30页。

[21]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68页。

[22]童一秋:《红星闪闪进校园:劳模巡礼》,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第31页。

[23]高明岐、黄耀道编著《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1985,第270页。

[24]童一秋:《红星闪闪进校园:劳模巡礼》,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