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人间佛教”的当代性及其实践

成建华[1]

中国佛教走过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那段艰难曲折的历程,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恢复和发展的春天。中国佛教在赵朴初先生的英明领导下,经过长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砥砺前行,逐步恢复了元气,得到了历史性的复苏。在20世纪80年代初,赵朴初先生审时度势,积极协助中央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推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做出贡献,因而适时提出了指导当代中国佛教建设发展的“人间佛教”思想。他身体力行,率领全国佛教徒积极践行“人间佛教”,其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复兴佛教,回应时代要求,顺应社会发展,担当新时期的人间使命。强调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这不仅是为了引导佛教徒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而且还要在与国家的政治、法律和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同时,进一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在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发展、“人间佛教”成为两岸主流的今天,值此赵朴初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和重温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于进一步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地发挥佛教积极的社会功能和精神资源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究其思想,则是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对大乘佛教所做的不同阐释。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目的在于解决旧时“佛教荒谬无用”的观念,因此强调佛教对现实人生作用的一面;赵朴初先生提倡“人间佛教”,要解决的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故而强调佛教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简而言之,太虚大师要解决的是佛教现实性的问题,而赵朴初先生要解决的则是佛教社会化的问题。无论是强调佛教现实性的太虚大师还是强调佛教社会化的赵朴初先生,二者均没有偏离传统佛教“出世先入世”的根本宗旨。正如《六祖坛经》上所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与世间的关系本来就是辩证圆融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赵朴初先生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住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机缘,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恢复和重建中国佛教的伟大事业上来,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乘着春风,狠抓落实,恢复了一批全国重点寺庙,重建了凋零破碎的僧团。通过恢复和组建各级佛学院,培养并造就了一大批学子,成为复兴中国佛教和推动国际交流的生力军。从此中国佛教告别了衰落,走向了复苏,迎来了全面复兴的契机。赵朴初先生洞察全局、高屋建瓴,适时对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五个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总要求,并从思想理论上、教义制度上为中国佛教在当今的全面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赵朴初先生提出的“一个思想”“三个传统”和“五个建设”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并凸显赵朴初先生的卓越贡献和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新中国佛教领袖风范。

一 一个思想

“一个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1980年,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让我们在党的宗教政策光辉照耀下,遵循佛陀的教导,继承历代大德的宏愿,发扬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建立‘人间净土’,‘令诸众生常得安乐’。”

1981年,赵朴初先生在撰写《佛教常识答问》一书时,以“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为题,首次明确提出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是五戒、十善。他指出:“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且说,“大乘佛教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须先要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要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又说,“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成佛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而“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可见,提倡和践行“人间佛教”,其重要性就在于与当今社会相适应,顺应时代的需要,贴近社会大众,为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佛教应有的贡献,并达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目的。为此,赵朴初先生满怀信心地说:“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以在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先生在工作报告中谈到“在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问题时,明确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说:“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此后,又将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写进了《中国佛教协会章程》。在章程的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开宗明义:“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其宗旨为: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加强佛教自身建设;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团结各民族佛教徒,倡导人间佛教思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明确了“人间佛教”思想是当今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是佛教发展的总要求、总任务。

二 三个传统

所以在提出“一个思想”,即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同时,赵朴初先生又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佛教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优良传统。他在中佛协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方针,明确了中国佛教协会和各地佛教协会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基本任务,即“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优良传统”。并且在报告中指出:“根据党所指引的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的使命,本着‘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佛教协会今后的任务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全国各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开创佛教徒为四化建设、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服务的新局面而勇猛精进。”

继承“农禅并重”的传统,就是要求中国佛教徒在做好有益于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己的宗教学修。赵朴初先生号召全国佛教徒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和其他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服务工作和实践活动中去;强调“注重学术研究”,就是要求佛教徒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努力开创佛教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国际友好交流”,就是要继承先辈大德高僧们,如法显、玄奘、义净和鉴真大师,历尽艰险、为法忘我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和加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正如洪修平教授所说,赵朴初先生提到的三个优良传统,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中国特色”。而他提到的“人间佛教”,则从“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高度做了强调。赵朴初先生特别号召全国佛教徒:“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正是在赵朴初先生的大力提倡和有力推动下,中国佛教日益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并致力于自利利他,实现人间净土的广大宏愿。

赵朴初先生在阐明“人间佛教”的核心理念与精髓时,将实践“人间佛教”与发扬我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结合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创新与继承的统一,既立足于佛教传统,将其中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新时期佛教的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三 五个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并且在赵朴初先生的带领下走上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人间佛教”发展之路,并在短短十几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伴随着佛教日益发展和壮大,佛教界自身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199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次代表会议上,赵朴初先生在总结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新成就的同时,对佛教界当前所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尖锐批判和及时纠偏。他掷地有声地指出:“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泛起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我们的佛教事业。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赵朴初先生深谋远虑、明察秋毫,因此要求全国佛教界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自身建设上来。他指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和“教制建设”就是要求全体僧众具足正信,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严守清规戒律,严肃纯正道风,强化信仰的纯粹性,同时进一步规范寺庙的管理制度,严格把紧各个环节,如理如法,不断纯净僧伽队伍,保证寺院的各项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加强“人才建设”,就要集中力量培养合格的僧才,这是佛教事业中最紧迫的任务,也是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所以赵朴初先生在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因此,把加强佛教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的紧迫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赵朴初先生要求,要尽快落实《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精神,制定措施,落到实处。寺院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佛教院校要实行“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教学方针。在加强对中青年僧众佛教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法律、政策法规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促进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佛教人才的培养;加强“组织建设”,就是要加强寺院和各级佛教协会的组织建设,这是佛教事业顺利开展和赖以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要健全和规范寺院的丛林制度,对寺院住持和各主要执事的选拔,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所以“五个建设”的提出,无疑是为处于改革开放浪潮下迅速发展的中国佛教敲响了警钟。赵朴初先生明确指出,“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因此在佛教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加强自身的建设,势必会导致佛教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功亏一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我们认为,各级佛协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必须做到防微杜渐,不断加强五方面的建设,始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人间佛教”道路。只有这样,赵朴初先生所开创的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事业才能真正实现长足的发展和壮大。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是在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和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国大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点所做的有针对性的全新诠释。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不单纯限于理论上的创新,而是因势利导,将“人间佛教”的理念圆融于改革开放的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中,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人间佛教”的思想与现代人类文明的新水平、新趋势相结合,力求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也正因为此,“人间佛教”才得以在中国大陆被广泛认可、接受和践行,并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朴初先生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提倡“人间佛教”这一积极的、入世的佛教思想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点,强调“人间佛教”的实践意义,这对重塑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破除以往固化的对佛教的偏见,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赵朴初先生将提倡“人间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佛教的发展放在整个中国社会大背景下来观照,有效解决了佛教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为中国佛教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伟大创举。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他特别提到了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认为“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

结合习近平主席的这一重要讲话,不难看出,赵朴初先生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对佛教的发展,而这一“独特的佛教理论”也是对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作为新中国的一代宗教界领袖,赵朴初先生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之中,圆融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中,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得以全面复兴的最了不起的改革举措。赵朴初先生毕其一生实践“人间佛教”,为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建立的伟大功勋,将永远彪炳青史,垂范于天下。


[1]成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