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结构特点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组织形式。霍伦斯在论述结构主义时指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2]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发展变化规律的基本组织或单位。

一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构成要素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由环境主体、环境客体、环境介体等要素构成。环境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知识丰富,高频率接触网络,对社会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网络互动、虚拟、开放的特点,让喜欢张扬个性的大学生们有了充分展示个人的机会,也让一些网络谣言、错误思潮等更容易误导和支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环境客体是校园网络舆论,就是在网络上形成并传播的与高校有关或受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带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明确态度的意见和言论。从“高校食堂系列罢餐”事件到“真维斯楼”事件,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药家鑫”事件,这些年来校园网络舆论风起云涌。环境介体是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形式,当下比较流行的如校园BBS、高校贴吧、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对于高学历、喜新奇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媒介既符合他们的“口味”,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进而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演变。

二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结构层次

根据环境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不同特点,笔者以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熟人社区、同类社会、公共空间。熟人社区指大学生们以熟人、朋友关系进行网络舆论互动的环境,如人人网的班级主页,QQ上的年级群、微信上的朋友圈等,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一个组织内的成员或是相互认识的朋友,以感情联系为纽带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交往圈子。同类社会指以共同兴趣爱好、相同学生身份等关系进行网络舆论互动的环境,如校园BBS的文学讨论区、易班里的星座论坛、QQ上的高校环保社团精英群等,他们主要关心共同兴趣爱好的有关经验或者因同类身份引发的学习、生活、情感等话题。公共空间指主体间互不熟悉,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的网络舆论互动环境,如学校新闻网的评论区、学校官方微博上的评论、大学贴吧里的讨论区等,这些人来源广、流动快、数量大,比较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

三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呈现形态

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样式。在自由交互开放的互联网信息环境大背景下,依照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扩展形态,笔者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多见于社会网络媒体针对高校用户的应用中,其允许校内校外各种人士就话题展开讨论,通过用户ID无法辨别其身份,如高校官方微博的评论,贴吧里的某某大学贴吧、天涯论坛的校园社区等。封闭型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存在于校园网内,仅允许本校师生就话题展开讨论,实行用户实名制且ID能显示身份,如部分高校基于校园卡数据系统的图书馆资源社区、校园卡论坛等。半封闭型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是目前高校比较常见的,虽实行网络实名制,仅允许本校师生登录使用论坛或评论区,但隐性ID让学生比较放心发言,因为如果不调用后台,公众将不会知道用户的真实身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