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大学年鉴(2015)
- 《华侨大学年鉴》编辑部
- 8字
- 2020-08-29 06:46:47
学院、研究院概况
学院
国际学院
国际学院承担着统筹全校学生对外交流项目的管理职能,是一个兼有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职能的特殊部门。自2013年9月开始,设置国际商务专业(英文教学)和中美联合培养121国际班,实行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获颁管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学院已招收2届学生,共有164名。
商务专业(英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商务知识技能、兼具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高级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中美联合培养121国际班是华侨大学与(教育部)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及美方大学共同合作设立、作为“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的子项目,其主要形式是第一学年学生在华侨大学学习时,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负责联系美方合作大学和华侨大学一起作为共同教学单位,部分课程由美方合作大学教师承担。第二学年学生可申请参加“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的任何美方合作大学的招生专业(但必须是华侨大学同时开设的相同或相近专业且符合项目要求)赴美进行第二、三学年的学习,第四学年返回华侨大学并按在美方合作大学所学专业进入华侨大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学习,学生可在四年内同时获得中美两所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该专业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及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优化整合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外语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拓宽学生从事国际经营与管理的知识面。建立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机制,因材施教,注重实效。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熟悉国际经贸金融规则和惯例,能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等工具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能胜任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的国际经营投资业务活动,同时也能从事一般企业管理工作,还能从事政府外事、外经贸部门的管理工作。国际学院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围绕全英文教学专业建设,做好学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二是维护和拓展学生对外交流合作项目。
学院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以及“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优化国际商务专业(英文教学)和中美联合培养121国际班的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的教学管理水平。
根据《华侨大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2014年10月20日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聘任池进任学院院长,主持学院工作。2014年10月8日学院团委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国际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风、班风建设,培养学生干部队伍,以及日常管理相关事务性工作,以适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学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和全英文教学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在全校内选拔全英文授课兼职教师;二是在境外学生交流项目合作的院校聘请兼职教师。
2014年4月,学院协助人事处、教务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批全英文授课教师选拔工作,经过严格的试讲评比、复核等程序,有23位教师获得全英文授课教师资格,学院形成了63人组成的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
国际学院重视对全英文授课教师的培养工作。2014年,通过“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及1+2+1双学位项目配套的专业师资定向培养项目,学院于2014年秋季,推荐全英文授课教师许雪梅、杨敏敏分别赴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特洛伊大学进修学习半年或一年。
学院还聘请了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凯文·特雷弗(Kevin Trevor)讲授国际商务专业(英文教学)的部分课程;聘请“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合作高校乔治·梅森大学教师杰梅因·琼斯(Charles J. Jones)担任专业课程教师,为学生开设“演讲与对话”“学习及研究方法”“英语阅读与写作”等三门核心专业课程;聘请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MPP)合作高校英国华威大学毕业生杰夫·格拉哈姆(Geoff Graham)担任专业课程教师;聘请台湾交流生项目合作高校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甘露泽担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以提高外聘师资队伍中境外教师的比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也给学生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学生对外交流合作项目方面。学院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MPP)等两大核心国际交流项目,及台湾高校交换生项目、日本高校合作项目等依然是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主要载体。2014年7~8月,学院共有27名学生通过第四届“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赴美国合作高校交流学习。学生多数来自学院招收的第一届2013级国际商务专业(英文教学)和中美联合培养1+2+1国际班学生。学院学生赴美后在课程对接和学分转换方面较之明显优势,基本实现了国际学院直接招生的预期目标。
根据项目发展的需要,学院还会同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华侨大学教务处共同制定了《华侨大学〈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学生延期申请办法》。2014年华侨大学第一届“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有3位学生完成学业,获得双学位。其中王子月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田佳茹赴美国马凯特大学攻读人力资源专业硕士学位;戴苏珊任职于中粮集团。学院第二届“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7名学生顺利返回华侨大学继续学习第四学年的学业。2014年华侨大学共有26名学生通过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MPP)获得英国名校预录取通知书。自2011年启动该项目以来,总计有64名学生通过该项目赴英国名校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7名学生还获得不同额度(1.5万~2.5万元)的奖学金。
华侨大学与台湾辅仁大学、东海大学、淡江大学等31所台湾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书,学院与其中22所台湾高校启动了交流生项目。与台湾合作高校的数量及赴台湾高校交流的学生人数继续增加,合作层次也略有提升。2014年华侨大学共有286名学生赴台湾合作高校交流学习。2014年华侨大学选派3名学生赴日本长崎县立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选派1名硕士研究生赴日本岐阜大学交流学习,并与该校续签了校际合作协议书;选派7名学生赴日本新潟大学交流学习。
在2014年学院选派了26名学生分别参加英国巴斯大学、阿斯顿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暑期学术讲堂,参加台湾高校暑期营等短期交流项目。华侨大学在选派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同时,还积极接收合作高校的学生来校交流学习,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方面的双向交流。2014年,华侨大学接收了第三批来自台湾台中教育大学和金门大学共有3名台湾高校交换生来校学习;首次接收了7名分别来自美国关岛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荷兰温德斯海姆应用科技大学、德国杜赛尔多夫大学的交换生来校学习,开创了华侨大学接收欧美高校来校交流生的先例。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所、2005年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2007年成立的哲学研究所。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设有哲学系、社会学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中心、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海外华人宗教研究中心、闽台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社会问题调查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所等教研机构。截至2014年12月,全院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占学院教师的82%。2014年学院招收本科生52人,其中社会学专业40人,哲学专业12人;研究生26人,其中博士生6人,硕士生20人。全院在校本科生共176名,其中港澳台侨学生27人;在校研究生共98人,其中博士生18人,硕士生80人。
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社会学、哲学两个本科专业。哲学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龙头、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为两翼、宗教学为特色,在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成就卓著,各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增强,学科方向凝练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各学历层次均面向港澳台招生,不断拓宽海外生源。学院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扩展与海外名校、社会团体合作办学路径,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和我国台湾多所高校都有合作,建立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学院有10余位同学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辅仁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交流学习。
学院坚定不移地走“学术立院、科研强院”之路,大力倡导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坚持和完善“鹭岛哲谭”“哲学社会学沙龙”“周末读书沙龙”等品牌学术活动项目。2014年,学院新增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1个,新增“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课题1项、福建省重大项目3项、福建省一般项目4项,发表三类以上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学院承办了“第三届国际东西方研究论坛暨2014年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年会”“中国价值哲学学会第16届年会”“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与武汉大学哲学院合作举办了“哲学与现实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院邀请德国海德堡大学A.F.科赫(Anton F. Koch)教授来学院做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先后邀请美国西北大学杨克勤教授、中国社科院李培林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10余人(次)。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工程、金质文化工程、阳光资助工程、圆梦就业工程、境外生培养工程、心韵辅导工程等方面工作,以思想育人为引领、以学术育人为特色、学习育人为基础、以文化育人为内涵、以实践育人为补充、以服务育人为定向,努力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始终坚持“十分关注学生成长、时刻把握学生状况、重点解决学生难题”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学生工作模式。学院在学生工作方面取得了较为扎实的成效。在学生活动方面,学院团委学生会策划组织的阅读月系列活动获校“学术社区奖”;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厦门校区候车亭设立“鸟巢图书馆”,在全校各网络媒体中掀起热议,闽南网、海峡都市报等争相报道。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学院学生获得福建省第三届大学生“科创之星提名奖”,并获得扶持奖金2万元;3件作品分别获得校级“挑战杯”一、二、三等奖,1件作品获康桥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立项,1件作品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
2014年,学院党委紧密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加大党建工作力度,提高了党建工作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凝心聚力,不断增强党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学院发展。2014年共发展党员19人,预备党员转正9人,新确立入党积极分子17人。
经济与金融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经济学系、电子商务系等4个系,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5个本科专业。截至2014年底,学院有学生2193人,其中境内生1892人(境内本科生1757人,境内研究生135人),境外生301人。学院党委有党支部18个,其中教工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14个;党员324人,其中教工党员56人,学生党员268人;民主党派人士5人,无党派人士16人。
经济与金融学院积极引进人才,认真制定年师资培养和补充计划,重视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已取得较大成效。学院截至2014年底有教职工82人,专职教师65人。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4人,博士生导师4人。2014年学院引进博士2人。引进著名经济学家郭克莎教授,新增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1人,新增泉州市桐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增华侨大学人文社科“百人计划”第三层次人选1人。
学院本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经济学、投资学。学术型硕士点有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学院已有授予专业学位硕士点金融专业硕士;博士点有数量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有应用经济学。
2014年申报投资学本科专业;2014年6月成立东南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研究所;11月成立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组建应用经济学的科研团队——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并确定了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他们分别为李拉亚、胡日东、许培源、肖曙光、赵昕东等,初步确立了研究团队成员及研究目标和任务。
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学院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学院的国际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成功招收了第一届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班,并筹办金融学全英文班;成功开办了投资学专业。研讨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问题,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境外生教学改革、毕业论文查重,等等,为学院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做好准备。
严抓课堂教学秩序和期末考试秩序,学院的学风教风出现明显的好转。筹备学院第一届PPT大赛,做好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大赛及第二届教师PPT大赛的推进选拔工作。教学实践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新增了一批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以现有的国际经贸系、金融学系、经济学系和电子商务系为单元,深入调研各单元中每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围绕学院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四个方向(数经、金融、国贸、产经),组建科研团队,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申报等形式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特色。
学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宣讲会,邀请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对社科基金选题、申请书撰写、活页论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邀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对自然基金选题、申请书撰写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通过互评、预审、修正等程序,提高申报质量。
学院重视理论研究。举办青年经济学者论坛10次,使论坛逐渐成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争鸣和提升的重要平台;组织金融系青年教师开展金融研究方法系列讲座,通过学习前沿方法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同时邀请钱国骐(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余士迪(台湾清华大学)等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展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视野、跟踪学术动态、把握研究焦点和热点。
学院党委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紧密结合院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统筹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党组织建设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发挥好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凝聚人心促和谐、服务师生谋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温馨和谐的发展氛围。
2014年6月学院党委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7月金融学系教工党支部获得校级立项活动优秀成果;学院在华侨大学第三十七届运动会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四名,学生体育道德风尚奖等优异成绩。
法学院
学院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诉讼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刑法学和理论法学6个法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法学学科于2012年11月被确定为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设有理论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和诉讼法学6个教研室,经过整合,法学院现有东亚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和侨务法研究中心2个研究机构,并独立创办、组织、编辑、出版和公开发行法学专业类连续出版物《华侨大学法学论丛》。学院现已初步形成以诉讼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刑法学和法学理论研究为重点,以侨务法、体育法、知识产权法研究为特色的学术研究团队。
学院现有在职教工56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46人,是一支年青的队伍。教学科研人员中,获得博士学位者31人,在读博士5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0人;硕士生导师19人;正高职称2人,副教授28人,中级职称15人,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13人,约占师资总数的28%;“双师型”(律师、仲裁员)教师37人,“双语型”教师10人,分别占师资总数的80%和20%;专职党政管理人员10人,其中副研究员(教育管理)2人,中级职称5人(讲师3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验师1人)。
2014年,学院招收本科生166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6人,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27人,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111人。学院现有在校学生总数991人,其中校本部本科生805人、研究生186(含全日制法硕)人。不含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319人,不含澳门专科、本科生、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共计61人。
2014年,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9项,陈斌彬副教授的“后危机时代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构建研究”课题获国家社会基金一般项目资助;叶小兰副教授的“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劳动关系研究”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林伟明副教授的“侨民侨资在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中的独特作用及其法律规范研究”课题获国务院侨办基地资助;彭春莲副教授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课题,陈斯彬副教授的“新形势下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研究”课题,白晓东副教授的“生态犯罪治理的‘补偿修复’实践之制度规范与理论创新研究”课题,蔡文灿讲师的“从单向管制走向合作治理: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背景下的环境治理变革研究”课题,陈慰星副教授的“风险社会下邪教活动的法律规制研究”课题等获福建省社会规划项目立项;刘超副教授的“页岩气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制度研究”课题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杰青项目)立项资助。至此,学院共有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项目50项,厅地级21余项,其中,省级重点项目一项。2014年,学院教师在《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等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7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法学院近5年来共出版专著25部。陈斌彬副教授的学术论文《WTO“蓝箱”规则改革的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这是学校首次获该项奖。
2014年,法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在人才培养上效果明显,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刘超副教授指导、2012级本科学生赵梦蝶同学带领的团队(团队成员:郑怡、赵越、陈慧、杨佳容)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课题名称是“集体林权抵押现状及法律问题研究——以福建龙岩、三明、屏南为考察地区”,资助经费1万元。这是学院首次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显示出学院本科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学院在法学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法学实践教育作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2014年,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与华侨大学签订共同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协议。按照协议内容,作为华侨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福建省高院通过为法学教学研究提供案例支持、参与法学教育研究、接收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安排学生观摩庭审、指派业务骨干参与指导开展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支持华侨大学开展法学实践教学。除此之外,福建省高院还把华侨大学作为福建省法院审判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华侨大学则为福建省高院培养高层次的法官人才在师资和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双方将互派人员讲学授课,并共同开展专题调研。
5月9日,福建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暨“深化司法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研讨会在华侨大校陈嘉庚纪念堂二层会议室举行。
法学院校友林广场、陈展垣分别连任华侨大校第七届董事会副董事长、董事。2010级校友吴燕妃获福建省“创业之星提名奖”。
2014年,法学院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理念,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形势与政策、主题团日、全国两会精神学习等教育活动70余次。依托专业优势,创建机制平台,重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实践,力促优良学风形成。学院辩论队喜获第八届“厦门仲裁杯”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法学院团委书记陈颖获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2011级法学2班朱俊琪同学获评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2级法学4班王丹凝同学获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为华侨大学思政理论课和通识课的教学管理部门。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同时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通识教育学院是通识教育研究管理机构,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及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
学院下设6个教学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通识教育教学教研部、研究生教学与学科发展教研部。设有2个校级研究机构: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1个省级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侨乡社会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结构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4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讲师1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硕士学位的7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2014年5月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怀艺教授荣获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主办评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殊荣。
学院确定了教学质量建设、通识课程建设、教辅资源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启动了各门课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201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任务重,全体教师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两个校区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和本院两个年级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学院大力推进科研工作,2014年度学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1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课题1项,获得省部级一般项目3项,获得市厅级项目3项;在各类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2014年6月19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评审结果,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副主任刘卫卫老师申报的“全球非执政共产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重点项目获准立项。
为了提高学院的师资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学术视野,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及通识教育分别组织了多次外出调研交流,出访的学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另外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专题讲座,包括: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教授、《学术研究》杂志社研究员何蔚荣博士、江夏学院研究生导师徐刚教授等。同时,学院也有10多人次带着学术论文参加了国内外各种类型学术会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此外,省委宣传部及教工委专题调研小组、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和院校教师来院调研交流。
文学院
文学院是华侨大学1960年建校时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特色学科。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与传播学系(含新闻影像实验中心)、大学语文教学部3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其中新闻影像实验中心为福建省省级示范实验中心。
文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语言文字理论与应用、现代文学及文艺学、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国际文化传播、海外华文文学理论与批评5个方向,有海内外研究生99人。目前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新闻学四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1200多人,其中海外学生近300人,海外生比例在全国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文学院有华侨大学口语传播艺术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海峡传媒研究中心、华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8个研究机构。
文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实验室教师5人,行政人员8人;全院具有硕士(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50人,为总人数的90%。学院拥有福建省教学名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师德之星、侨务系统优秀教师等。
近五年来,文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类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或文摘的学术论文有9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50多部,主编教材10余部,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
文学院是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之一,针对“一院两生”的学生组成,思想教育工作“一元为主,多元兼容”,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校学生工作先进院系”“五四红旗团总支”“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学生先后获得第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影视“学院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一等奖、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等。
文学院在学校指导下,研制了文学院领导班子四年任期目标责任书,实行任务分解,学院讨论确定了管理工作细则,并与每位教职工签订四年目标责任书。学院组织党委委员认真拟定学院党委目标责任书,按责任书要求阶段性的完成其中内容;进一步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和党委会议相关制度。2014学年,学院集中讨论并通过了学科建设统筹分配方案。文学院目前共计有学科建设经费100万元,预计以三个学年为期,投入学院各学科建设中去,促进学科发展。学院努力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科研平台,优化科研机构设置;调整教学科研机构,增强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年轻教师在职读博、进修、申报课题创造条件;增加教学实验投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坚持服务育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凝聚力量,加强海外华文媒体研究力度。同时进一步推动教师参与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教师服务意识。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党员的发展与培养,优化设置基层党组织。
2014年度,文学院共进行4次师资引进的面试,达成签约意向并报学校审核通过的有2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青年博士。进一步提升了师资水平,降低了生师比,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学院聘任新华社高级编辑汤华为华大兼职教授,进一步促进了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学院重新梳理、整顿了科研机构,强化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主体的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更改和明确了科研机构负责人和科研任务,初步形成先唐文学文献团队、语言学团队、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团队、新闻学团队等几个研究方向明确的科研团体,凸显研究特色。在科研项目方面,2014年度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二类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篇。
在以往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等课程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的基础上,2014年学院新增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马华祥教授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郭艳梅副教授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推动大学语文教学部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初见成效。
2014年度,学院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苏金智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陈方竞教授、南京大学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教授、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张帆教授、凤凰卫视中文台副总编黄海波先生、凤凰卫视评论员李炜先生、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程鹤麟先生、香港亚太第一卫视台长陈笺女士、泉州市社科联主席吴少锋先生、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希杰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孙建荣教授、中国戏曲学院赵景勃教授、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席扬教授、《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杨建民研究员、香港作联执行会长陶然先生与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朵拉女士、校董蔡素玉等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院讲学与座谈,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氛围,拓宽了师生的学术思维和视野。
2014年12月22日~31日,由文学院下设的华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和华侨大学文明办联合主办的首届泉州文化遗产摄影作品暨“承志文艺奖”摄影作品展在金川学生活动中心文化长廊举行,此次活动共征集到来自澳门、上海、苏州、广东、福州、厦门等地200余位作者的668幅摄影作品。
2014年度,根据学院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分别贯穿以时效和德情为特点的思想引领和情感实践两条主线,把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精神需求结合起来,以实践育人和情感育人推动文院学生的整体思想引领。学院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先后举办了“中国梦·青年说”走进青年论坛、“追梦赤子心”支部好声音活动、“华园情·大学梦”2014级新生座谈会,并依托学生品牌活动“觞鼎”中华文化节开展“文化”“仁爱”“孝道”“善行”“和合”“修身”方面的情感实践。获得2014年华侨大学“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及2014年新生军训校“先进连”称号。
2014年度,学院在印尼招生文学本科专业自学考试班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班;在泰国开班硕士研究生班,修订印尼、泰国研究生班培养方案,探索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的模式。
2014年5月17日,由学院和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学术沙龙在华文学院召开。文学院领导孙汝建、陈英文、徐华以及10余名教师参加会议。参加本届沙龙的有来自各学院的领导、老师以及华文学院研究生共50余人。“三院学术沙龙”旨在增进学院之间学术上的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2014年度文学院教工支部项目“实践教学中的基层党建工作”获立项。新成立的新一届工会领导班子,在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如参加学院组织的趣味体育比赛、排球赛、全院师生乒乓球团体赛,组织全院教师联欢晚会,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等。
文学院青年讲师蒋晓光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重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发表学术论文《宾祭之礼与赋体文本的构建及演变》,实现了华侨大学建校以来本校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2014年11月15日,由文学院下设的华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策划、泉州市永春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奥运冠军永春佛手茶文化推介大会”在永春县人民会堂如期举行。中国首位击剑奥运冠军仲满、首位射箭奥运冠军张娟娟、首位帆船板奥运冠军殷剑等十位奥运冠军应邀出席推介大会,共同助推永春佛手茶文化走向世界,飘香万里。大会引来了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二十余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学院学生在2014学年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由学生代表队获得了2014两岸大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三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拓大学生影视工作室为华大海外项目服务”入选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两部摄影作品获第三届“中华美·海峡情”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奖;纪录片《川藏千里行》先后获得2014年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录片二等奖、首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优秀奖;纪录片《南音雅艺》获第三届国际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特等奖和最佳人文奖;纪录片《再见曼谷》先后获得2014年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三等奖、第五届中国影视“学院奖”一等奖;微电影Shoes Will Tell获“向上·向善”福建省首届大学生微电影比赛“最佳创意奖”;作品《给孩子一片天》在由教育部新闻办和教育部思政司发起并指导、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以“传递正能量、践行中国梦”为主题的2014年全国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此外,学院举行了大学生科创项目申报动员大会,积极推动本科生科创项目的申报,2014年度省级校级立项达到9项,国家级5项,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科创氛围。文学院穿越话剧社代表华侨大学参加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改编并演出了赖声川导演同名话剧《十三角关系》;合唱队在华侨大学“我与中国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澳门回归15周年合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女子篮球队获得校运会亚军;辩论队获得了华侨大学第27届校园辩论赛暨精英辩手选拔赛第三名。
华文学院
2014年,华文学院设学院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办公室、招生办公室、财务办公室等6个党政管理机构和汉语国际教育系、华文教育系、汉语言系、预科部、培训部等5个教学机构。有“华语与华文教育”硕士点和“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华文教育”和“汉语言”3个本科专业,同时开设非学历汉语言、汉语言专科、大学预备教育、短期华文师资培训、海外学生冬(夏)令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24人,拥有博士16人、硕士24人。学院学生1500多人,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老挝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华文学院学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成功申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年10月接受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拟于2015年开始招收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继“华语与华文教育”学术学位硕士点之后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学院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突破。
2014年9月13日,来自泰国国防部、皇家警察总署、商务部、农业与合作社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司法部、卫生部、内政部,印尼工业部、商务部、警察部、旅游部、财政部和菲律宾警察总署等部门的100名学员入读华侨大学,成为华侨大学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的新一届成员。
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泰王国泰中文化经济协会会长颇欣、泰王国驻厦门总领事馆总领事帕晨、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等出席开学典礼并致辞。泰王国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副会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威七、中国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司长雷振刚、福建省侨务办公室主任杨辉、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关一凡、泰王国驻厦门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孟坤、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泰王国泰中文化经济协会教育委员会成员单迪、泰王国驻厦门总领事馆领事谢婉玲、泰王国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副会长王志民等出席开学典礼。
这是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2005年启动的华侨大学外国政府高级汉语人才培训项目的第十届。近十年来,该项目历经“泰国国防部军官中文学习班”、“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和“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的演变和拓展,已为泰国、菲律宾和印尼政府培养了400多名高级汉语人才,为促进东南亚与中国的友好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打造成为华侨大学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华文教育知名品牌和侨务公共外交品牌。
2014年,华侨大学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华侨大学和安哥拉总统基金会落实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会谈结果的重要举措,由华侨大学和安哥拉总统基金会共同举办。首批学员20人,是由安哥拉总统基金会选拔的来自安哥拉不同地区,高中阶段在数学、工科等方面较为优秀的青年学子。
依据商定,2014年至2019年,华侨大学接受安哥拉国籍优秀高中毕业生来校就读,学制为“2+4”模式,为安哥拉的战后重建培养大批急需的懂科学、懂技术的青年人才。华文学院主要负责承担教学培养任务。
海外研究生办学方面,2014年10月,华文学院2014级昆明海外研究生班顺利开办,本届招收学员44名,分别来自泰国、缅甸、越南,其中35名学生获得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完美奖学金,奖励总金额达21.5万元。这是华侨大学与昆明华文学校合作举办华侨大学昆明教学部以来,该教学部招收的第二批硕士研究生。
本科办学方面,2014年,华侨大学与菲律宾侨中学院合作,采取“1+2+1”办学形式,开办“菲律宾本土华文师资本科学历班”,华文学院承担教学培养任务,现有学员33人。
2014年,学院先后由纪秀生书记率团赴越南、缅甸;王坚副书记率团赴印尼;招生办郑雪芳主任赴蒙古国;学院王坚副书记率招生办、院办负责人赴泰国等国家分别开展交流宣传、参加教育展等,境外招生有了明显增长,达1045人,为历年来最多。生源国新增奥地利、乌兹别克斯坦、玻利维亚、摩洛哥、苏里南、冰岛、卢旺达等七个国家,在校生生源国达到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院承办2014年华侨大学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中文夏令营141名学员培训任务,“中文学习乐园—完美华侨大学营”泰国的100多名学员,美国怀俄明大学团组,澳门大专学生“拥‘普’福建语言文化课程”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福建营,2014年华文学院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肯尼亚营、柬埔寨华裔青少年“闽南文化寻根之旅”夏令营,201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厦门营),菲律宾宿务亚典耀圣心学校冬令营,菲律宾光启学校学生冬令营等。同时,还承办了由福建省侨办主办的海外华文教育暨夏令营网络平台应用培训班。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化司副司长周虹,福建省侨办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闵慧君,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软件研发部部长陈少涌,以及来自福建28个县市30余位侨务干部参加了本次培训。
2014年7月19日,第九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此次研讨会由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主办,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
2014年,华文学院承办厦门市首届国际大学生汉语大赛,活动系厦门市第十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由厦门市语言学会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主办,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集美大学和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协办。华文院印尼留学生黎玟君摘得桂冠,印尼留学生张兵、陆美佳、陈政源还分获二、三等奖。此外,还联合厦门市语言学会成功举办了厦门市语言学年会。
2014年,学院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泰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Noppong Painupong莅临学院,看望在学院学习的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泰国国防部学员;泰国宋卡市市长颂萨·丹迪协拉尼先生率宋卡市政府代表团一行就奖学金申请、短期培训课程及时间安排及外派汉语教师等问题来院洽谈合作。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64年的华侨大学外语系,开设过印尼语、英语、日语等专业。1989年外语系开始招收四年制英、日语本科学生。2000年9月,在原外语系和大学英语部的基础上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翻译系、大学英语部4个教学单位。学院拥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英语、日语、翻译三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全校公共外语教学任务。挂靠学院的研究机构有“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4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81人;教授6人,副教授33人,讲师69人,助教5人;行政管理及教辅人员12人;另有15位来自英、美、日等国的外籍教师。外国语学院现有本科学生796人,研究生29人,其中境外学生94人。学院现拥有12套芬兰进口的Sanako语言实验室,新建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设有英、日语资料室,藏书三万多册。外国语学院获准设有英国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考试中心,负责报考和主考BEC工作。2010年12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中心”。2014年,学院秉持“脚踏实地,和合有为”的精神,开拓进取,励精图治,为推动学院更高、更快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在教学方面,黄小萍、陈海蛟、谢友福、潘锡清、郭琦5位老师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黄娟娟获华侨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三等奖;曾琦欣获华侨大学首届专业教师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许春翎获华侨大学首届专业教师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优秀奖。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奖项有:第五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华南赛区决赛三等奖1项和优胜奖1项;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5项和全国一等奖8项;2014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福建赛区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4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福建赛区一等奖1项;2014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福建赛区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4“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2014年福建省高校暨“卡西欧杯”日语朗读赛一等奖1项和演讲赛二等奖1项;第十一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Best Organization Award最佳组织奖(团体)和Best Communication Award最佳沟通奖(个人)。另外,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学生获“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2014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各1项。英、日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校专业等级考试成绩突出:日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77.58%(全国平均45.44%),日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62.22%(全国平均49.5%),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81.37%(全国平均50.43%),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79.55%(全国平均42.76%)。
在科研方面,2014年学院教师获科研立项12项,其中郭木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万婉获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陈瑜明、郭莉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立项,陈秀兰获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资助,叶惠珍、林婷婷、黄娟娟和王静获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陈历明获华侨大学高级引进人才资助项目资助,黄小萍和陈海蛟获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立项,经费总额48万元;万婉、杜志卿、黄小萍、陈历明等在SSCI收录期刊和外语类核心刊物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外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理论研究》等上发表学术论文。侯国金出版学术专著《语用学精要:语用能力对阵语用失误》,陈历明出版学术专著《新诗的生成:作为翻译的现代性》,黄文溥出版译著《由汉文训读传下来的日语语法》,陈恒汉出版译著《深海的珍珠——英语诗歌译鉴99篇》,陈恒汉出版一般著作《东南亚文化交融》和《为了忘却的记录》。黄小萍、陈历明、万婉、胡连成和郭木兰5位老师赴香港、意大利和日本等境外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潘锡清、杜志卿、陈历明、孙飞凤、黎林和万婉等13人次参加在国内举行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另外,学院邀请国际国内的业界专家成功举办23场学术讲座,校内专家成功举办了7场讲座。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四川外国语大学引进侯国金教授,澳门大学引进阎喜博士。曾阳萍前往美国德保罗大学访学,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林惠珍前往加拿大萨省大学访学,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杨敏敏前往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学,方向为亚洲研究及英语语言学;陈一平前往日本武藏野大学访学,方向为商务日语。陈天然到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党务工作方面,林庆祥同志荣获“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表彰。在2014~2015学年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中,学院有三个支部获得校级支部立项;完成了对学院党委下设党支部的换届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成立“外国语学院党委中心组”并制订了2014~2015学年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学院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为党委各支部制定了《2014~2015学年外国语学院党委各支部学习活动指导意见》,指导支部有计划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活动;完成了院党委兼职组织员的聘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按照校党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了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工作;严格按照校纪委、校党委组织部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开好201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党风廉政月教育活动。
在校友工作方面,2014年4月25日,学院厦门校友会捐款10万元作为外国语院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学院学科建设、申报增设新专业与学位点等相关支出。6月22日,华侨大学广州校友会外国语学院分会成立。学院校友许文立、吴琳琳伉俪慷慨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和500万元港币,分别设立“华侨大学康桥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华侨大学康桥教育基金”。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写作修辞与语篇系保持友好往来与合作,选派教师一人到该校访学交流,探讨了从该校选派教师到外国语学院任教的意向。积极拓展与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合作,先后邀请了日本中央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韩国蔚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菲律宾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院长黄小萍随同副校长刘塨带领的访问团出访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商谈“0.5+1”TESOL和教育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此外,外国语学院主办了第六届海峡西岸模拟联合国大会和2014年福建省高校暨“卡西欧杯”日语演讲和朗读比赛。2014年6月5日,学院大楼装修改造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在外语楼装修改造工程结束后,对外语楼的配套设施和环境进行精心布置,营造独具特色、温馨浓厚的外语氛围,为学院师生创造温馨愉悦的学习、工作和办公环境。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动画专业方向)、环境设计、产品设计4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1017人,其中境外生246人,境外生与境内生比例约为1∶4。学院在职教工63人,其中专业教师55人,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1人,中级职称34人,多数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国内各大知名美术院校。学院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下设三创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数码动画与数字化产品设计实验室,并于2009年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一个,于2014年正式开始招生。学院拥有艺术设计(动漫专业)业余专升本学历班一个,于2014年正式开课。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2014年11月25~26日CCTV书画系列公益活动走进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活动由中国美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担任活动召集人,学院邀请海内外名家莅临讲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梁荣基副教授为美术学院师生作了“书法与水墨画”主题讲学;禅画大师严一觉为学院师生做“在绘画中受教感悟”的专题讲座;中央美院曹力教授为学院师生做“曹力绘画三十年及教学理念‘线构成’”专题讲座;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为学院师生做“艺术与美学”专题讲座,不仅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扩大了学院学术影响力。
2014年,学院加大学科建设步伐,将提高办学层次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艺术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通过推免及入学考试,确保艺术硕士第一届生源质量合格。为配合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立项工作,不断探索专业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此外,艺术设计(动漫)专业业余专科学历班(澳门)2010级的教学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在澳门地区取得了较大的影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此同时,艺术设计(动漫)专业函授专升本学历班(澳门)2013级已经正式启动,并于2014年1月开始正式上课。
2014年,学院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定专业领域,形成各自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美术学院师生共有七件作品入选,是学院参加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最多的一次。学院举办了青年教师作品展、校友作品展、优秀师生作品展等活动。
2014年,学院继续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的重点工程来抓,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学院积极引进相关专业旗帜性人才,打造成熟的教学科研梯队,带动学院教学科研进一步提高,2014年度学院接收教学科研人员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另一方面,学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到境内外著名高校访学,2014年度学院有2位老师在境外访学,1位老师在境内访学;1位老师在国外读博,1位老师在国内读硕。此外,学院派遣3位老师赴泰国、菲律宾参加中华文化大乐园项目活动。学院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学科专业发展梯队。
2014年,学院新成立的动画电脑后期制作室已经投入使用。该项目以动画专业方向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其他专业的上课需求,以满足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制作技法、网页动画设计等课程所需硬件设施为主要目标,配备电脑工作站、电脑桌、投影仪、幕布、音箱、空调等设备,结合实验中心原有摄像机、非编、线拍仪、手绘板等动画专业基础设备,合理搭配,资源互补,使动画专业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推动学院动画方向发展,保证教学实验开出率,充分融入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完善学院学科建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逐步构建现代化、高层次的动画专业设计实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
在学生工作方面,以“与学生一起快乐成长”为宗旨,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理念,以党建团建、日常事务、学生活动、专业竞赛等为有力的抓手,全面提升学生工作的水平。2014年5月,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主题作品征集大赛,从120件作品中选取了30件优秀作品进行主题作品展览教育;创办“阳光书屋”,4月23~30日设立“全院青年党团员读书周”;关心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放返乡补助、临时困补等共计14450元。学院积极发展地方资源,先后与石狮市富贵鸟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共识,签订新的专业实习基地4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作品大赛,通过艺术论坛、优秀作品展、参观学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14年第十三届艺术节共征集作品450幅,累积发放奖金26800元;青年志愿者协会获“福建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学院获陕西首届原创手机动漫大赛优秀组织奖。学生的作品获靳埭强全球华人设计比赛“未来设计师大奖”、意大利A’设计大赛室内空间和展览设计类的银奖等。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设有音乐系和舞蹈系。现有艺术学研究中心、海外中华乐舞传承研究中心、闽台戏曲音乐研究中心等教研机构。2014年4月,国际著名华人女中音歌唱家梁宁任音乐舞蹈学院院长,著名男中音歌唱艺术家杨洪基任名誉院长。学院专任教师35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兼职教授有蓝金钟、刘晓静、郭祖荣、刘燕燕、杨积强、黄豆豆、郑咏7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不定期来校开设大师课和专题讲座。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
学院拥有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点及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本科专业;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全国唯一的“中华才艺(音乐·舞蹈)培训基地”。2014年7月10日至27日,第32期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户外文化)培训班在华侨大学举行,有20多个国家的华人社团文艺骨干参加培训;8月12日至23日,中华文化大乐园——优秀才艺学生交流团赴印尼雅加达、万隆、泗水共举办了5场正式演出和多次交流活动,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表扬。
学院国际化办学战略进一步得到落实,国际交流内容更加丰富。2014年3月17日,美籍华人著名钢琴家孙梅庭再次应邀来院指导钢琴大师课;6月27日,罗马音乐学院歌剧系主任、声乐大师卡洛·德希德(CARLO DESIDERI)来院,为师生开设了为期三天的声乐大师课,反响热烈;7月3日,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亲临学院,为师生举办钢琴大师课;10月20日,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著名钢琴家大卫·奎格利(David Qulgley)来院指导钢琴大师课;12月30日,菲律宾侨中学院艺术团一行60人,来院进行交流访问。12月2日,在校党委副书记朱琦环的带领下,学院副院长余幸平、国际交流秘书周苑媛随同赴英国、法国、意大利访问,与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西伦敦大学,法国瑞尼维埃音乐舞蹈学院、梅特纳音乐舞蹈学院等欧洲知名艺术院校进行交流,探讨今后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首次派出4名优秀学生赴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进行了一学期的免费交换学习,学生专业技能及专业视野有较大的提升,受益匪浅。
学院加强招生宣传和考评纪律制度建设。学院出台《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招生考试纪律承诺书》,制作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专题片;沿袭专业校考和联考两种招生考试办法,先后在福建、湖南、河北和北京设立专业校考的考点;积极争取扩大自主招生范围,顺利完成2014年音乐舞蹈各专业自主招生的初评和复评工作,提高招生条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招生环境,招生质量明显提高。2014年,学院在校本科生285名,其中音乐学专业学生156名,舞蹈专业学生129名;境内学生248名,来自9个省(区、市),境外学生37名,来自我国港、澳、台和马来西亚、菲律宾5个国家和地区;男生61名,女生224名;少数民族学生20名,来自8个民族。
学院的教风学风不断巩固,师生参与校院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周苑媛老师获校第三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三等奖;12名师生(为历年来最多)赴泰国、菲律宾等国进行“中华文化大乐园”海外教学活动;10名优秀毕业生赴马来西亚华人中学等5所华校进行海外教育实习。学院经过一年试行的大三专业选修课制度改革正式投入运行,鼓励师生教学手段创新,积极教学探索实践,于6月份分别在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非作曲专业学生原创作品音乐会”,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学院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闽南传统乐舞传承与创新”项目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办海洋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学院指导教师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等活动;2014年共获得4项科研立项,论文17篇。“闽南传统乐舞传承与创新”项目活动中,全院教师撰写论文和创编作品28篇,采用报告10份,参与人数34人。学院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资助和奖励,不断提升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
学院重视艺术实践,积极承担校内外的演出任务,扩大校院知名度。2014年9月,民乐团应邀赴菲律宾参加菲律宾侨中学院民乐团建团50周年庆典演出;组织师生参加厦门“2014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开幕闭幕文艺演出、厦门市宣传部团市委“厦门市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五四青年表彰颁奖文艺晚会”、承办“2015华侨大学新年音乐舞蹈晚会”;继续承办“华园艺苑”——音乐舞蹈系列活动;坚持每月一场的艺术实践汇报演出,《“华园艺苑”——用专业品格引领青春节拍》荣获校党委学工部、宣传部评选的华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
学院立足本专业特色及优势,着力在校地合作服务实践方面有所突破。2014年4月,学院与滨水学校签署志愿服务协议,校外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增至4个;与湖里社区共建主题晚会共计10余场次,艺术巡演服务基层数千社区居民观众。5月,学院成立“舞乐花开”大学生艺术志愿服务团队,厦门市湖里区向团队授旗;“舞乐进校园,留守不孤单”沙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第二年获得华侨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汇报团队。在福建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比赛中多项获大奖;学院合唱团荣获“福建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一等奖;“第七届海峡两岸合唱节”铜奖;“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合唱节”优秀表演奖,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学院音乐舞蹈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建设经费50万元,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落实。11月25日,学院为音乐舞蹈大楼落成多次组织教师讨论装修方案,广泛采纳教师意见,提出专业要求和修改论证建议,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教师音乐工作站”的设想,为每个教师琴房提供一台多媒体电脑,配置专业声卡和专业音箱,完善配置教师音乐工作站,提供学校组织论证,进一步优化学院办学条件和工作环境。
数学科学学院
华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华侨大学数学系。2014年以来,数学科学学院遵照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以“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师生”为目标,加强班子建设,团结全院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顺利完成了学校安排的研究生、本科生、全校公共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并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2014年,数学科学学院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及金融数学的本科辅修专业;拥有基础数学硕士点。在课程设置方面,严格遵照国家教委、福建省教育厅及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并开设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条主线,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开展“精彩一堂课”活动,韩雪老师在福建省“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邀请了厦门大学国家教学名师林亚南教授进行了有关“如何上好一堂课”的讲座;举办了青年教师公开授课活动;邀请了学校教学专家顾问王章聘老师进行点评,规范教学档案;开展公共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学院教师在首届全国公共数学微课竞赛中获得华东赛区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
在数学建模方面,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在201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1项国际二等奖。学院本科生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1项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1项全国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2014年,学院教师共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数学天元项目以及1项福建省科技厅项目,省面上项目6项,经费总额达160万元,提前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零的突破。同时,2014年学院教工共发表科研论文94篇,其中SCI二区16篇,三区3篇;学院教师陈少伟成功解决了非线性泛函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公开问题,并由美国科学院院士推荐发表在该领域重要的国际刊物《变分学》杂志上。
在引进人才方面,2014年数学科学学院从中科院、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等知名学府引进10位优秀博士,师资力量获得了明显的补充,学院专职教师人数上升到80人,提高了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改善了生师比较高的局面。
在学术交流方面,2014年5月承办了福建省第二届《数学分析》课程建设研讨会;2014年10月,承办了第二届全国复分析会议。有来自海峡两岸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期间举办了45分钟和20分钟报告共78场,报告者展示和分享了近两年来复分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还提出许多有意义、待研究复分析研究问题。会议的学术水平、会务准备工作和后勤服务得到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跃飞先生的极高评价,本次会议还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学者,他们的学术报告水平高,研究问题新颖,结果精深;他们代表复分析的新兴力量,将推动复分析进一步蓬勃发展;获得了2015年海峡两岸孤立子会议和2016年国际代数表示论的举办权。这些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也将进一步扩大华侨大学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影响,为实现学校成为国际知名大学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提高侨生公共数学教学工作,学院组织教师于2014年10月分别到闽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有关公共数学、侨生数学教育的交流。
在实验室工作方面,为完善实验室环境,数学科学学院的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开发平台”获得了学校立项。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数学科学学院实验室规范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室设备利用率达到100%,加强消防安全工作,保证实验室零安全事故。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科学学院与厦门市亿唐科技公司建立了长久的合作机制,共同举办了关于手机软件开发设计的“亿唐杯”软件设计大赛;与福建省天伦之美有限公司和华福证券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签约建立了实习基地。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2014年,机电及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设有5系1部,分别为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车辆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工业设计系及工程图学基础部。全院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99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21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6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海西产业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4人,另外还有1个“脆性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创新团队。学院在校全日制各类学生共计2201人,其中博士生23人,硕士生224人,本科生1954人。
2014年4月,学校成立制造工程研究院,作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统筹建设“石材产业加工技术与装备”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相关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副校长徐西鹏兼任院长,郭桦、黄辉任副院长。制造工程研究院人员编制单列,首批5名教学科研人员从机电学院调入,但其相关重点学科、学位点与机电学院共享。
2014年,学院领导班子为:张认成担任院长,洪若霞担任党委书记,沈剑云、刘斌担任副院长。6月,黄辉任制造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机电学院副院长。
学院学科横跨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材料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4年恢复招生)、测控技术及仪器、工业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及车辆工程6个本科专业。在“硬脆材料加工”“光电材料加工”“数字化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电磁流变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机械系统动力特性分析”“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技术及仪器”等领域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福建省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福建省重点学科,“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端装备制造”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石材产业加工技术与装备”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脆性材料加工”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石材加工研究”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高效精密加工及快速制造与装备”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机械基础”与“仪器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机构。2014年,“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获国家级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单位立项。
2014年,学院对院属科研机构进行调整清理,由原来的8个调整为6个,清理无法顺畅运行的机构,增加实际需要的机构,并对部分原有的机构进行更名。调整后的科研机构名称分别为华侨大学先进装备智能驱动与控制研究所、华侨大学机电系统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数字化设计与快速制造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所及华侨大学—绮韵交互设计联合研究中心(联合设立)。
2014年,学院教师在各类荣誉、科研获奖、人才项目等方面收获颇丰。1月,由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西鹏副校长领衔,华侨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福建万龙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参与申报的“石材高效加工用金刚石磨粒工具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华侨大学自建校以来获得的首个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实现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国务院侨办专门发文,通报表彰徐西鹏教授团队;特聘教授苏春翌入选福建省第三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名单;王霏获得华侨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比赛一等奖,并在7月举行的第二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月,杨建红副教授入选第十二届福建青年科技奖。4月,“脆性材料加工技术”及“数字化制造及装备”两个团队分别入选2014年“华侨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引领型和发展型创新团队;余桦入选厦门市十佳优秀共青团干部。5月,特聘教授如明·萨德加蒂(Ramin Sedaghati)获得国家外专局2014高端外国专家(文教类)项目资助;杨帆教授入选泉州市“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项目之“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徐西鹏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6月,有2名教授入选2013年度“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资助人选名单,徐西鹏教授获“现有高端人才”项目资助,苏春翌教授获“引进领军人才”项目资助,这是华侨大学教师首次入选该项目;林添良副教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姜峰副教授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林添良、陆静两位副教授入选华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助计划”(2015)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张勇、路平、胡中伟三位老师入选培育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0月,黄辉教授入选第一批福建省特支人才计划之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项目。11月,特聘教授章明入选厦门市首批台湾特聘专家;艾小群主编的《立体构成——空间形态构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2014华侨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2月,特聘教授易定容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张丹入选“闽江学者”讲座教授。5月,学院党建工作获得一系列荣誉称号:教工第五党支部获“福建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测控技术及仪器研究中心获第十一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黄国钦获第十一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个人)称号,杨建红荣获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学院学生工作也获得一系列荣誉,包括福建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福建省高校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称号、华侨大学就业先进单位称号、华侨大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
2014年,学院在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44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个,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4个,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5个,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个。2014年新获批设立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14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个(重点项目1个,面上项目3个,青年项目3个),科研经费计615万元;福建省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个,福建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个,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科研经费计划拨款298万元。2014年,申报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3个,授权发明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33个;发表论文120篇,SCI\EI收录30篇。
2014年,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德国iF设计奖中获iF概念设计特别奖“汉斯格雅节水设计奖”1项;在德国Red Dot设计概念大奖中获“Red-Dot Honourable Mention Award”红点设计概念优异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福建赛区二等奖2项;在2014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项,华南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创青春第八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本科组银奖1项;在福建省第八届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中,共获得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2014两岸高校大学生文化与创意设计大赛中,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项,福建赛区一等奖5项,福建赛区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此外,学院工业设计主题展还亮相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并在高校设计展中获最具发展潜力奖(工业产品设计)1项,最具创意奖(工业产品设计)1项,最具发展潜力奖(工艺品设计)1项;承志车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实现突破,获得总成绩排名第16名、轻量化大奖冠军。
2014年,学院共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十余场,其中包括台湾中原大学章明教授,台湾大同大学吴志富、李福源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黄含教授,加拿大肯考迪娅大学苏比哈什·如凯迦(Subhash Rakheja)教授,日本群马大学林伟民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家文教授,长安大学张维峰教授等。学院共有4名教师在海外著名高等学府进修、访学超过半年,有9人次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1名教师开设双语专业课程,1名教师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学院主办第四届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承办第十一届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机械工程技术交流会。学院共派出35名优秀学生(以工业设计学生为主)到西安交通大学,台湾大同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61年创办的化学系,在几代材料人的努力下,经过几次学科整合和开拓进取,学院现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层次和多层次办学条件的新局面。学院现设有3个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项目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材料学1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拥有“环境友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功能材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高分子与电子功能材料”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其中“基础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和“材料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福建省研究生创新建设基地。学院设有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材料化学5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976人,硕士生181人,博士生12人。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2014年,吴季怀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殷澍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范乐庆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明春入选泉州市“高端海洋人才”引进资助项目,陈国华荣获第四届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吴季怀及其团队的《新能源材料化学》入选校“引领型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陈国华及其团队的《高分子与功能新材料》入选校“发展型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陈亦琳、高碧芬、魏月琳入选“华侨大学培育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资助计划。李东旭、高碧芬通过评审晋升为副教授。2014年,学院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实验室管理人员16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42人,占专任教师的84%;硕士生导师35人,博士生导师11人,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2014年,学院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与布局,细化学科发展目标。学科建设工作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建设展开,明确了学院一级博士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和相应的学术建设方向。
2014年,学院完善聘任任务与分配原则,核心改革教学环节,理顺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管理,为全力投入科研与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理顺了学科建设、教学、服务、科研任务、实验室面积等方面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半定量化分配原则。鼓励方向优先原则,明确了有所为与有所先为的学科建设目标与分配原则。
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2014年,吴季怀等的《杂多酸基新型光催化纳米材料》荣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季怀等的“聚丙烯酸钠/高岭土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获福建省专利奖三等奖;全志龙荣获2014年度泉州市专利奖优秀奖。2014年,学院获批各类科技项目15项,批准科研经费70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吴季怀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吴季怀、程琳、杨卫华、兰章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于亚明、林昶旭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科研经费470万;省部级项目4项,批准科研经费64万;地厅级(校级)项7项,批准科研经费168万。横向开发项目7项,到款金额79万。申请专利19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林建明的《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获2014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人才培养模式类),熊兴泉荣获校“精彩一堂课”三等奖,杨卫华荣获校首届教师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
学院以“育人”为导向,坚持“打造特色团建,服务青年发展”,不断创新学生工作载体,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实”,在学生组织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综合素质等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2014年,学院获得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生相继荣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决赛全国三等奖、福建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第六届福建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高校组软笔三等奖、高校组硬笔二等奖、福建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DV作品获得甲组优秀奖。
学院党委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凝心聚力,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和制度保障。2014年,学院党委《构建4S工作体系,打造先锋样板支部》获福建省教育工委2012~2014学年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奖,学院获得第37届校运会教工组体育道德风尚奖,学院工会获得2014年度党政工共建“教工小家”立项活动一等奖,3人获得华侨大学“2012~2014学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获得华侨大学“2012~2014学年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0年6月在泉州成立,其前身是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系,2008年6月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从学院分离出去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年7月学院全部搬迁到厦门校区,从此结束了两地办学的局面,开启了学院全部在厦门校区办学的新时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应用物理学7个本科专业;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光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电子与通信、电气工程2个专业硕士点;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专业是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9名,其中专任教师109名,教授18名,副教授36名,高级职称教师占49.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1名,占专任教师比例65.1%;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31名。现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闽江学者”2人,“桐江学者”2人,福建省“百人计划”1人,福建省“杰青”1人,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厦门市“双百计划”1人。
为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招生教学改革,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学院认真贯彻实施《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信息学院关于鼓励各系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规定》《信息学院关于规范邀请校外专家来院讲学的相关规定》《信息学院关于本科生课程缓考申请的实施细则》《关于修订信息学院重新学习相关规定的通知》《应用物理学专业院内转专业实施方案》《华侨大学信息学院关于本科生缓考申请的实施细则》《信息学院关于重修的相关通知》《信息学院关于本科生重新学习课程认定的实施细则》等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协助院领导班子管理学院、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院积极坚持国际化的办学视野,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教授委员会”“导师制”助阵学院治学治教,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学院科研成果显著,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18项,其他纵向1项,市厅级4项,校级6项共计38项,总经费945万;横向项目:共计19项,总经费241万;在获奖方面,省部级1项,厅局级1项,其他5项,共计7项;专利方面,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0项,发明专利申请26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项。
良好的教育平台,极大增强了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学生多次在全国、福建省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大奖,表现出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2014年,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奖励和表彰共266人次;获得院级各类奖励和表彰576人次;获得省级和校级奖励和表彰的班级共5个,获得院级奖励和表彰的班级共7个。2014年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6组、二等奖5组、三等奖6组;第三届福建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获省三等奖2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或全国三等奖1组;第九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二等奖1组、华南赛区三等奖5组;第二十二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1组、一等奖1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1组。
除了专业教育外,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学院本着“稳定、创新、发展”的定位,建成了以“强团队、抓学风、促科创、提就业、保稳定”为重点的学生工作体系,学生的学风不断好转,科技和创新活动成果显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原则,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通过思想政治课、党组织、团组织和社区组织的合力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追求;在党建工作方面,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班级党建联系人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工作职责、预备党员培养联系人工作职责、党员量化考核制度、支部书记培训制度,提升党员质量;除此之外,学院继续做好与其他校外单位的合作共建工作,2014年,信息学院党委继续做好与集美区图书馆、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共建活动,学院学生党员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许。
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极大增强了学院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使得学院近年来的就业率年年攀升,2014年信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位居全校前列。
信息学院正在沿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整体工作思路阔步前行,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实验室、党建和学生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会精神的引领下,学院将继续秉承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推动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华侨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80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计算机专业之一。1982年成立计算机(电脑)系,200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现任院长为陈维斌,党委书记为陈卫峰。
在科研平台方面,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厦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互操作与商务智能”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是福建省“绿色通信及其智能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单位。作为科技服务窗口,学院在厦门软件园建立了产学研基地、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厦门市嵌入式技术开放实验室。2014年,投入220万新建“计算机学院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实验室”。
在教学平台方面,学院拥有福建省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拥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分别是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87名,其中专任教师69人,教授6名、副教授21名,38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名实验人员中,高级实验师3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目前拥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以及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台湾特聘教授1名;在青年教师中,杜吉祥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第十一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缑锦获得“厦门市青年‘五四’奖章”;杜吉祥、王靖、缑锦、钟必能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王靖、骆翔宇、陈永红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学院招收本科生287名,研究生38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1292人(含港澳台侨学生65人),其中本科生1168人,研究生124人,另有工程硕士近百名。
在科学研究与科技研发上,学院坚持面向地区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凝练科技目标,整合科研力量。2014年,学院获得地厅级以上项目15项,其中国家基金2项(青年基金项目),作为合作单位参与申报海峡联合基金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基金7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地厅级项目2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学院3位教师入选华侨大学中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个科研团队获华侨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学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与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本着“稳定、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育人为中心,以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党建工作、素质拓展和就业导向为重点的学生工作格局展开,在不断推动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的同时,打造学风浓厚、思想教育得力、党团工作扎实、管理制度健全、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师生满意率高的学生工作局面。学院曾先后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学风建设工作单项奖、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4年5月,2011级数字媒体技术团支部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学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支部建设。根据学院系部的设置和学生党员人数的变化,以有利于党的工作促进业务工作、有利于加强支部建设为原则,学院党委总设14个党支部,其中教工党支部2个,学生党支部12个。学院共有党员249人,其中教工党员42人,学生党员207人。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6.02%。
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引领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学院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筑学院
学院设有建筑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2014年度,学院招收本科生148人(其中风景园林专业首次招生,招收本科生28名,学制五年);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个一级硕士学位点招收研究生55人。学院引进风景园林学学科带头人董靓教授和3位博士,专任教师达到78人,博士占比26.9%。
学院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为原则,强化通识教育,精心建构实践教学体系,高度重视建筑教育、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整体性关系。在科研上长期着眼于闽南地域城市与建筑研究;积极加强与海内外的联系,将地域研究与国际视野有机结合,科研总体水平稳居福建省前列。
学院继续推进教学改革,推动建筑教育国际化。先后与日本、挪威、我国港澳台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教学交流活动,学生作业在高水平竞赛和展评活动中屡获佳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2014年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学生作业展”评比中,建筑学院选送10份年度境外交流、联合设计作业参评,其中9份获得优秀作业。在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城乡规划作业评选中,建筑学院选送的学生作业共获5个奖项,其中城乡规划社会调研类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城市设计类二等奖2个(一等奖空缺);在获奖级别、获奖数量上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2014年5月,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评估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票通过,有效期四年。标志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将对后续招生、学生就业、人才引进、服务社会、教学改革、科研提升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学院通过承办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南片区专业规范(厦门)宣贯会,和“2014MARA MARA城市与建筑系列国际论坛”,为新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构建与发展打下基础。
2014年,学院教师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面上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1项,横向课题1个,发表论文12篇。姚波教授的水彩画作品《矛盾空间2:古城异筑》获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是华侨大学目前在百花文艺奖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学院两个研究团队入选学校培育型科技创新团队,顺利完成首个境外大型纵向课题——澳门内港城市设计研究。
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局限于建筑学科实验大楼二次装修尚未完成,仅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2间)先期投入使用:2014年成功申请2项2015年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项目,经费936.23万元,主要用于学院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实验大楼配套设备仪器购置项目。
学院师生积极参加建筑设计系列实践活动。2014年4月海峡两岸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实践联盟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学校厦门校区举行。副校长刘塨为两岸高校联合设计工作营代表授旗。该联盟由建筑学院学生联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学生自主发起,旨在更好地推进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实践的交流,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两岸师生共同探索一条具有“专业自信、社会担当、团队精神”建筑师的实践之路。这是两岸高校建筑类学生首次成立的组织。学院团队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实体建构竞赛”、“海峡两岸文化剧场设计工作营”、第二届海峡青年节“青春创想秀”暨第二届两岸大学生公益社团活动策划大赛中,两个项目分别荣获总决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在6月,受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厅委托,组建福建省历史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普查华侨大学实践团,针对三明、泉州地区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现状等开展普查,旨在保护与传承。首届海峡两岸光明之城实体建构创意竞赛以“环保、节能”为主题,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进行决赛。两岸学生共同组成15个小组,用纸板在一个不超过9平方米的面积内进行设计及建造活动。学生构思图纸、亲手搭建,并在自己建造的纸板建筑里生活体验。经专家评审意见,以《方城》为名的创意设计作品荣膺大赛一等奖,《别有洞天》《activation》获得二等奖,《Cube》《光穹》《甜筒》获得三等奖。学院台湾籍学生刘冠伶二年级学生团队创作的《光穹》,以“美丽厦门,绿色建构”为主题的厦门市第四届大学生实体建构竞赛决赛中荣获特等奖,实现了在厦门市大学生实体建构竞赛的“四连冠”。
8月29日下午,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生设计“澳门城市活化”专题展在澳门科学馆开幕,展出世遗、内港、离岛和北区、澳门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澳门城市休闲吧等澳门城市活化专题。澳门中联办副主任陈斯喜、文化教育部部长刘晓航,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钟怡,澳门特区土地工务运输局城市规划厅代厅长粱耀鸿、文化局文化财产厅代厅长粱惠敏、教育暨青年局代表张敏辉、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高级技术员许冬梅,华大董事会副秘书长唐志坚、董事王彬成,华侨大学澳门校友会会长林辉莲等出席开幕式并为毕设展剪彩。
2014年9月,刘塨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工作,荣获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是我国建筑教育工作者授予的最高荣誉。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的办学始于1964年创办的土木建筑系,是华侨大学创办初期兴办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2004年10月,华侨大学在土木工程系基础上成立土木工程学院。2005年,学院迁往厦门校区办学。走过半个世纪的土木工程学院,已逐渐形成了工程学科与管理学科相结合,本、硕、博层次完整的育人体系,拥有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优势平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港澳地区土木工程领域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辖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岩土与地下工程系、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5个系级教学单位,拥有华侨大学工程结构诊断与防灾研究所、华侨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华侨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华侨大学土木建筑安全分析与评估研究所、华侨大学土木工程检测中心(CMA计量认证)等14个院属科研机构。
2014年12月,土木工程学科实验大楼竣工。现有实验用房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拥有福建省最大的结构实验厂房和反力系统、多通道拟动力试验系统、多功能电液伺服结构疲劳试验系统、长柱压剪加载系统、岩石三轴试验系统等大型先进实验仪器。
学院拥有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点,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岩土工程、市政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筑与土木工程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014年,学院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1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人,教师博士率达73.1%。博士生导师6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桐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近年来,入选福建省“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福建省教学名师2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学院现有在校生2013人,其中本科生1824人(含境外学生155人)、硕士生178人、博士生11人;澳门硕士研究生班21人。
学院致力于工程结构抗震防灾、结构抗火、大跨结构计算理论、结构抗风、软土地基处理、地下结构、新型建筑材料、加固改造技术、结构耐久性、桥梁结构、绿色工程、水污染控制、房地产策划和项目管理等领域开展创新研发,成果丰富。2014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9项。学院作为第一单位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4项,获得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在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98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33篇。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和学术创新。学院邀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巴赫拉姆·沙赫鲁兹(Bahram M. Shahrooz)教授来校学术交流,商议国际合作事宜;举办土木工程学科创办50周年学术交流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谢礼立、龚晓南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肖岩、任伟新、朱宏平、李宏男、马宏伟、高玉峰等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知名专家莅校讲学交流。8位教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访学;4位研究生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知名学府联合培养。
学院党委下设19个党支部,其中4个教工党支部(2个党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9个本科生党支部和6个研究生党支部,15个学生党支部中有13个建在班级,班级党支部比例达87%。2014年共发展党员151人,其中教师党员1人;转正党员13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45人。3个党支部立项活动获校级立项资助。1位同志获福建省委优秀党务工作者,1位同志获福建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学院有党员373人,其中在职教工党员48人,党员比例51%;学生党员325人,党员比例17.5%。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营造参与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2014年,举办第六届“土木年华”科技文化节,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设计创意奖1项,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三等奖1项,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6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9项。
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64年在泉州创办的化工系,1998年由化工与生化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化工学院。2000年原化工学院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由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整合,成立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下设化工与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观赏园艺与园林系4个系,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所、制药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与资源技术研究所、茶科技与文化研究所7个研究所,油脂及天然产物研发中心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涵盖工、理、农3大学科。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含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9个二级硕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3个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化工是福建省重点学科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设有7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在生物工程与技术系开设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课程。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福建省高校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基础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省级基础化学化工教学示范中心”“厦门市工业废水生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学院与1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实验室管理人员10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24人,讲师24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56人;学院拥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0人;实验管理人员中有高级实验师4人,助理实验师6人。
学院现共计学生1509人,8个专业,41个班级,其中,本科生1312人(境内生1270人,境外生42人,女生783人),硕士研究生183人,博士研究生14人,少数民族学生共92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夯实基础、培育特色,形成了若干课题组。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团队建设,讨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发展,生物材料与化工技术、物质转化两个团队入选华侨大学创新与领军人才计划。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经费171万元),福建省科技计划平台一项(经费250万元),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一项(经费12万元),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经费20万元),省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9项(经费34万元),合计纵向国家省部级项目经费约500万。国际化办学方面,2014年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物教育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学院期待以本次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物教育中心来访为开端,将双方合作向更广的领域扎实向前推进。
在教学工作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工作。学院针对工程教育认证计划我院组织了两个专业申报:分别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其中化学工程获准,环境工程作为培育项目。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举办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研讨班,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举办的“高等学校慕课、微课教学开发与应用骨干教师”培训会。
学院支持学生课外创新科技实验活动,完成2013项目结题及2014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在2014“恒逸—三井化学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得二个二等奖。学校第二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
学院完成了2014年财政专项本科教学仪器设备采购与验收工作。对本科教学实验室进行了优化,为学院大学生科创平台建设腾出一定的空间,也为学院大型贵重仪器平台建设创造了实验室空间条件。进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仪器采购进入招投标阶段。2014年,学院完成新一轮的本科实验教学大纲修订。
学院党建工作紧密围绕科技创新这一龙头,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提高其能力为目的,通过各类实践大赛、学术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2014~2015学年学院学生科技创工作蓬勃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结题的有13项,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请项目数达到16项。学院院获得2013年“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在第37届校运会上以总成绩第一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取得了学生男子团体总分第四名、学生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我与中国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澳门回归15周年合唱比赛中,学院蝉联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冠军,获得“三连冠”,并在福建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中荣获福建省甲组一等奖。
2014年10月25日化工学院在厦门校区林广场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50周年院庆。邀请了美国著名教授江绍毅,华中科大化工学院院长解孝林,福建省其他学校化工学院院长等嘉宾,姚元坤、陈志华、郭振辉等杰出校友出席了院庆并致辞。
生物医学学院
2014年,学院在职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全部拥有国内外知名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8人,主任医师1人,主任药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外专千人”1人,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专家/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专家1人,国家外专局专家1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1人,“青年千人”2人,福建省百人计划“许瑞安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创新专家、顾问1人,“闽江学者”1人,“桐江学者”2人。学院还拥有阵容强大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团队,其中包括:199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厄温·内尔(Erwin Neher)、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马普生化研究所所长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等一批在科研第一线的国际级学术大师。
2014年,学院在科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成绩卓著,何春艳教授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是生物医学学院第二位正式以华侨大学为申报单位的“青年千人”,顺利实现了为学校每年引进一名千人计划成员的目标。
2014年“许瑞安创新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奖”,颁奖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中国侨联主席林军给获奖者颁奖。同年,崔秀灵教授荣获福建省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与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称号、“许瑞安创新团队”入选华侨大学三大引领型创新团队之一。程国林入选“福建省杰出青年”培育计划、程国林和邱飞入选“华侨大学中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助计划(培育型科技创新人才)。
学院现设有分子医学、医用化学、药物制剂、基础医学、转化医学、中医药学6个教研室,另有隶属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分子医学、药物制剂、海洋药物3大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了福建省生物医药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生物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级、市级科研机构。
2014年“许瑞安创新团队”获得厦门市资助400万创建“厦门市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经学校批准,新成立了刁勇教授领军的“华侨大学海峡两岸天然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所”,崔秀灵教授领军的“华侨大学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林俊生教授领军的“华侨大学肝细胞研究所”,菲利普卡帕诺夫(Kapranov)教授领军的“华侨大学基因组学研究所”,许瑞安教授领军的“华侨大学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了生物医学学院的整体学科建设和科研体系布局。学院与180医院,泉州市第三医院,晋江市医院,德化县医院等单位签订的附属医院协议,为学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复办添砖加瓦。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学分互认协议,为华侨大学在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4年,全院获得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居全校首位,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包括崔秀灵教授获得海洋公益项目1项,许瑞安教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资金”项目1项。2014年度共发表专著1部,申请专利3个,授权专利1个,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SCIE/EI类文章30篇;主办了中国药学学报编委年会与首届全球华侨华人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学院现设有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化工两个二级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硕士点,教育部国家高校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进修基地;拟设置分子医学(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方向)、医学、药学、医学检测、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生物信息学7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11人,全日制硕士生103人,在职工程硕士7人,药学专业本科生120人。
2014年仅办2年的药学本科参加全国136所药学院的药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43名好成绩。
在药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为学校探索本科生全英、双语、远程教学等教学新手段、新模式,引进外教为本科生授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积累了经验。同时,结合学院高水平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创活动,第二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特等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三个项目入选2014年春季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长寿村”团队晋级复审,获得2014年福建省大中专院校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余浩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福建赛区决赛A类(公共英语研究生组)摘得唯一的特等奖。
工学院
工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学校为服务泉州地方经济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成立的学院。“术业专攻、崇德尚信”为工学院院训。工学院现任院长郑力新、院党委书记郑黎鸰、副院长庄铭杰。
截至2014年12月,学院有在职教职工25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生导师3人。教师中福建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1人、厦门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1人、福建省电源学会理事1人,福建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人,国家权威学术期刊《电波科学学报》特邀审稿专家1人,IEEE会员1人,厦门市通信学会会员1人。
学院2014年招收本科生172人,硕士研究生10人,截至2014年12月学院共有本科生603人,研究生10人。学院设有本科专业信息工程(移动通信技术方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物联网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学院现下设信息科学系、物联网工程系2个系和华侨大学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华大光微研究院3个科研机构。张育钊任信息科学系主任、王佳斌任物联网工程系主任,郑力新兼华侨大学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所长,王佳斌任华侨大学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庄昆杰任华大光微研究院院长。学院共有高频技术实验室、通用机房、通信原理实验室、光电实验室一、光电实验室二、数据通信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应用综合实验室、EDA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子基础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及高清视频处理实验室,DSP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云计算教学实验平台,移动通信实验室等实验室。学院“雷克光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福建省大学生省级示范基地。
2014年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3月制订《工学院五年建设发展规划(2014~2018年)》,着力打造“物联网工程”的学科方向,下设光电信息检测处理与智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通信3个方向,有效地融合3个专业的师资力量,争取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月制定《华侨大学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条例》。2014年学院教师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地厅级科研课题4项。
2014年5月,郑力新主持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纺织验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在泉州德信织造有限公司完成验收工作。王怀谦获2014年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第八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黄德天和唐加能获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各2万元。张维纬荣获华侨大学首届专业教师教学课件制作大赛理工组二等奖。2014年3月王佳斌受聘福建省安全防范技术专家。2014年7月王佳斌获2012~2014学年华侨大学优秀教师称号、杨应强获2012~2014学年“华侨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学院积极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申报各类教学研究项目、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出版专业教材,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研究工作水平,教研工作进展顺利。
2014年学院校企合作方面进展重大。在已有产学研合作平台上,学院继续深化产学研基地建设,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以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与社会广泛接触的有利条件,2014年陆续开展一系列调研和对外交流活动,分别到广东珠海等地考察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到泉州台商投资区和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市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参观调研并进行交流;接待台湾绿谷育成中心、台湾电力电子学会参访团访问工学院,同上述单位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科研合作和大学生研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确定初步框架。
2014年4月,工学院同企业共同申报泉州宏泰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和海西电子产业育成基地有限公司两家研究生工作站,积极构筑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014年4月福建省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捐资设立“光微奖/助学基金”15万元到位。
2014年实验室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对省移动联合实验室进行设备调试,该实验室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服务于工学院的三个专业,提升工学院的教学、实验、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水平,方便毕业生的实习和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物联网云计算平台项目总投资500万,2014年正在积极建设、研发和调试,该平台可以支撑与物联网云计算相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实验和实训,并可以提供在校教师从事云计算相关的研究工作,与合作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科研的层次和水平,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2014年新招两名实验员,有力促进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力度。
2014年院党委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工学院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其中教工党支部1个。教职工中,党员18人,教工党员比例60%。学生中,党员80名,学生党员比例13%。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404人,占学生总数67%。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学院领导班子定期专题研究师生问题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2014年学院学生党支部“师生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2个项目获得校党委组织部立项。
2014年学院学生工作不断完善和深化“实践、服务、科创”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2014年福建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第一期建设初步完成;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服务学习活动;继续完善华大街道浔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示范站,新建法华美社区志愿服务站;组织开展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及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申报和数学建模等活动,拓展工学院“光微”科技节竞赛内容,新增智能家居竞赛环节。2014年来,学生科技创新获得各项资助和荣誉共计33项。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资助3项,省级立项资助2项,校级1项;获得2014年福建省电子设计竞赛省二等奖1项,福建赛区三等奖2项,成功参赛奖10项。
2014年进一步推进工学院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体活动。工学院艺术团下属工学院阳光合唱团和光微传奇舞蹈团获2014年迎新文艺汇演三等奖及最佳编剧奖。
2014年学生工作中涌现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陈月等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9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6人获校一等奖学金,15人获校二等奖学金,2人获得“匹克”奖学金,1人获得“轩辕种子基金”奖学金。11人获得华侨大学“三好学生”,4人获得华侨大学“优秀学生干部”。2013级信息班获得“华侨大学优秀班级”荣誉称号。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现有6个系,拥有管理博士点1个;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物流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点3个;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商务本科专业8个。工商管理学院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1个,省级经管实验示范中心1个。研究机构有华侨大学华商研究院、华侨大学财税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物流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华侨大学营销管理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12月,工商管理学院各层次全日制在校学生270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126名,本科生2554名。此外,在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员591人,项目管理硕士学员106人。工商管理学院有境外本科生440人,分别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要求,制订工商管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学科建设目标。结合学科建设,开展华商特色研究,获批华侨大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华商管理研究基地”,参与《华侨华人蓝皮书(2014)》的撰写并于2014年12月在北京发行,引起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强烈反响,在蓝皮书10篇报告中,工商管理学院共有6篇研究报告入选。华商研究中心升格为校级研究院,出版《华商时代》第三期,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院师生的好评。华商研究院还以“中新网”“华商时代”“华侨大学报”为平台,进行了以“海外华商故事”为主题的系列访谈与撰写,举办第二届“华侨大学海外华商案例采编与分析大赛”。组织工商管理学院老师参与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获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专项研究课题5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由华商研究院参与筹建华侨大学海外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11月在厦门校区揭牌;组织申报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海外发展研究中心”,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申请成立华侨大学商务管理研究院,并以此平台申请福建商务厅研究基地获得成功。2014年获评“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优秀等级。
学院修订《工商管理学院2015年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年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华侨大学澳门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并进行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修订华侨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制订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学院与厦门市国资委合作开办的第二期厦门市国有企业青年企业家MBA教育班于2014年3月开班;与泉州市国资委合作开办的华侨大学泉州国资委首期MBA班于2014年4月份开班;与厦门国资委合作的MBA班(第三期)开班;并首次与莆田市国资委合作,开设华侨大学莆田市国资委MBA班。
为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开展大范围的听课活动,由院系领导组成听课小组,所有老师都安排1~2人听课,并抽取700名学生对学院教师的教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院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制订工商管理学院八个本科专业的独立招生方案;完成2012级最后一次大类专业分流;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匹克集团校企联合班第一届结业;第一次接受来自德国的交换生陈曹军来校学习;开始在本学院内开设全英课程教学。开展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孙锐教学团队“有效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张向前教学团队“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均入选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孙锐“面向‘学用落差’弥合的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张向前“产学研协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陈钦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等教学团队分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华侨大学第二次推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名单。衣长军教授获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颁发的第五届福建青年创业良师益友奖。杨默如获华侨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并由学校推荐参加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第二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又获省人文社会科学组二等奖;徐爱玲获华侨大学首届教学课件制作比赛特等奖。郑文智、杨默如、林春培、苏朝晖获“2012~2014学年华侨大学优秀教师”,蔡晓获“2012~2014学年华侨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根据国务院侨办(侨文函〔2014〕1号和侨文函〔2014〕26号)文件,同意华侨大学2014年在澳门举办会计学专业业余本科学历班和物流管理专业业余本科学历班,学制五年。
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完成两个实验室专项的建设,一是中央财政专项“多元文化背景下经管类特色实验室建设”,二是学校实验室专项“创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两项合计共投入经费约550万元,其中软件建设投入133.8346万元,硬件建设投入294.1379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118.5495万元,其他项目建设4.4811万元。新建了创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创业管理服务实验室、行为与决策实验室、案例分析研究室、财务模拟实验室等。新建的《创业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实现实验教学智能移动化,极大地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率。2014年,实验中心完成本科实验教学2128学时,其中新增实验教学课时233学时;完成实验教学97945教学人时数,其中新增实验教学近30000教学人时数。
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三类及以上论文108篇,其中一类21篇,2类54篇,3类33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市厅级以上课题立项4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14项,市厅级23项。张向前团队申报成果“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贡献力研究”获国家民政部授予2014年“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张向前“基于市场竞争理论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获得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二等奖;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研究”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4年邀请了十几位国内外专家教授来学院讲学。2014年10月24~26日,2014中国信息经济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在厦门校区举行。
2014年,学院预备党员培训177人次,发展学生党员222人,转正预备党员147人。目前,工商管理学院有党支部30个,现有党员425名,其中教师党员67人,学生党员358人。杨默如同志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工作成效显著。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及赛事活动。学院举办第四期学生干部培训;开办第八期业余团校;第二期“管理青春”创业训练营开班;开展阳光文化节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华侨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工商管理学院第十四届“嘉实杯”管理者挑战赛;举办第十五届“创盈杯”管理者挑战赛。以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为主力的15支团队,代表华侨大学参加省部级大学生创业竞赛,获得了5银6铜的好成绩,并在第九届国家级竞赛中有2支队伍获得了全国铜奖的优异成绩。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共有538名在校境内外学生参与76支团队走出校园活动。同时,与学院MBA中心合作,选拔了10人贵州苗寨支教团,走进大山、走近山区孩子,历经了一次心灵触动的志愿服务之旅。隋昌鹏获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颁发的2014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实施阳光成长助学活动。2014年学院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共76人,累计贷款金额4.92万元,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共评选出543个阳光计划成员,有420人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累计助学金额13.04万元;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29个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搭建实习与就业平台。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共举办经管联合招聘会2场,人才市场招聘会1场,校友专场招聘会2场,企业专场招聘会37场;另外还积极搭建教学实习基地,目前已与泉州新华旭集团等10多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挂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平台。2014届学院共有毕业生586人,其中博士生9人,研究生4个专业56人,本科5个专业521人。2014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在95.34%。
2014年11月1日,学院举办“工商管理学院三十周年”庆典大会,来自海内外的800余名工商系校友参加了当日上午举行的庆典。校党委书记关一凡,原华侨大学校长、原工商管理系主任吴承业,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局长、工商管理系老领导黄维礼,华侨大学副校长彭霈,原华侨大学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李冀闽,著名经济学家、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乌家培教授以及学院领导等出席庆典大会。当天下午,在陈嘉庚纪念堂三楼成立“华侨大学经管校友联合会”,黄维礼担任会长。此外,还成功举办多场“工商管理学院三十周年”院庆专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管理》杂志社社长周文斌,南开大学李东进教授等来校进行学术讲座。
2014年,在华侨大学第37届运动会上,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在男、女总分和团体总成绩方面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第5次蝉联校运动会冠军;由校教育工会主办的2014年全校教职工“环校跑”活动,工商管理学院荣获2014年华侨大学“环校跑”活动一等奖。工商管理学院举办2014年趣味运动会,比赛分为个体项目和团体项目,个体项目又分单人和双人,比赛的项目有“自行车慢行赛”“飞镖”“双星伴月”“巧接炮弹”“沙包攻防战”等。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荣获华侨大学体育工作委员会授予“2013~2014华侨大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引进青年博士4人、派出去访问学者4人,在职攻读博士1人,聘请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研究中副主任吴杰为讲座教授。学院现有教职工专职教师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6人,副教授23人,讲师4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4人。
旅游学院/高尔夫学院
旅游学院的前身旅游系于1984年9月经国务院侨办批准成立,是最早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9月,旅游系与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系、管理信息科学系合并组建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10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正式成立。30多年来,旅游学院办学层次不断完善,从最初只有旅游经济管理专科,到如今已经形成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1个高职专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教高〔2014〕1号),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获准设立,2014年9月开始招生。这标志着按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学院已拥有旅游管理本科一级学科下全部3个二级学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旅游管理本科学科齐全的旅游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门类调整为管理学。
截至2014年10月,全院共有40个班级,在校生1171人。本专科生1055人(其中境内生902人,境外生153人,女生823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66人,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2人,博士研究生8人,少数民族学生103人。
2014年学院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引进博士人才2人,招聘实验员(项目制)2人。谢朝武副教授入选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第二层次),获得60万资助经费。学院聘任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兼《旅游学刊》主编张凌云教授为华侨大学兼职教授。受省教育工委选派,旅游管理硕士中心副主任张慧副教授于2014年7月参加莆田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科技服务团。经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张慧副教授挂职任莆田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局副局长。
2014年教学成果丰硕。黄远水、汪京强、郑向敏等8位教师主持的“构建实践创新平台,增强学生实战能力,培养卓越旅游人才”项目获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陈金华等7位教师主持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旅游规划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和黄远水教授编著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曾怡、林美珍获全英文课程授课教师资格。国家级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探索科研型实验室建设,设立神经旅游学实验室,聘请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学实验室主任马庆国教授担任首任主任。2014年5月郑向敏教授受邀担任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总裁判长,汪京强高级实验师受邀担任大赛普通话讲解组裁判长,范向丽讲师受邀担任大赛英语讲解组评委。此大赛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是国内旅游院校最高级别的旅游赛事,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所旅游院校近千名选手报名参加。
2014年10月,学校调整了科研机构,旅游学院增设院属科研机构旅游安全与风险研究中心,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共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调整后的科研机构有校属挂靠科研机构2个,分别为海峡旅游发展研究院、闽澳研究所,院属科研机构6个,分别为旅游科学研究所、旅游规划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酒店管理国际研究中心、旅游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旅游安全与风险研究中心。
旅游安全研究成果全国领先。2014年4月,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与惠安边防大队正式签订“旅游警务”共建协议,并在崇武边防派出所设立研究生工作站。6月27日,由旅游学院郑向敏、谢朝武主编的《旅游安全蓝皮书:中国旅游安全研究报告(2014)》在陈嘉庚纪念堂科学厅发布,张禹东副校长主持发布会。这是旅游学院自2012年起编写的第三部旅游安全蓝皮书。《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2)荣获2014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一等奖。博士生邹永广“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获得2014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博士论文项目)立项。谢朝武副教授受聘《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发表5篇旅游安全评论文章,在全国旅游行业获得广泛关注。
旅游安全高峰论坛吸引国内众多专家学者。11月9日,由旅游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2014年“中国旅游安全高峰论坛”在陈嘉庚纪念堂科学厅召开。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宋子千副研究员,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郭志平、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处长董青、福建省旅游局行业管理处处长王祥银,中国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主任郑向敏教授、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张捷教授、泉州边防支队司令部兰建发参谋长等出席论坛。大会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黄远水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发布了2014~2015《旅游安全蓝皮书》选题,并就中国旅游安全风险与治理以及旅游安全领域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吸引了旅游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本次论坛是旅游学院3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范维澄院士受聘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戴斌教授受聘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科研立项取得新突破。林美珍副教授的课题“服务性企业授权型领导的培养与作用机制研究”获立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批准编号:71402059),这是旅游学院教师首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实现了旅游学院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零突破。2014年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3项,立项数创历年新高;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项;2014年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课题面上项目立项1项;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获立项2项、福建省旅游局课题立项2项、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获立项3项、泉州市社科基金立项3项,其他校级课题立项6项。2014年承担省内外旅游发展规划、景区景观规划等项目39项,横向项目到款170多万元。
科研成果丰硕。2014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通报表彰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旅游学院5项成果获表彰,其中二等奖2项(谢朝武副教授的论文《旅客感知服务质量与体验质量的界面驱动机制研究》、方旭红副教授的著作《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三等奖2项(周春梅副教授的论文《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投资过度抑或投资不足——基于政府干预角度的实证研究》、张慧、周春梅副教授的论文《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与比较——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综合研究》),佳作奖1项(谢朝武副教授的论文《我国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张慧《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与比较——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综合研究》获2014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优秀奖。
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推进与境外高校交换实习生、交换学生工作,从国际化层面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8名学生赴台湾义守大学、东海大学交换学习,2名学生赴澳门旅游学院交换学习,11名学生赴泰国庄甲盛大学、博仁大学交换实习。泰国皇家庄甲盛·叻嚓帕大学与博仁大学10名学生到我校实习。与美国关岛大学签订了互免学费交换学生计划,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4名学生于2月6日前往美国关岛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交流。2月28日美国关岛大学首批两位交换生(Edlyn Gmu F.Taimanao和Marly Anne Lacaden)到旅游学院学习。这是华侨大学接收的首批欧美高校交换生。旅游学院7名教师专门为两位学生开设了8门英文课程。
办学30周年庆典活动圆满成功。11月8日旅游学院建院(系)三十周年庆典大会在陈嘉庚纪念堂观众厅举行,来自海内外的200多名旅游学院校友参加庆典大会。贾益民校长发来贺电,在贺电中对旅游学院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肯定,为旅游学院建院30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并希望旅游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奋发勇为,再创佳绩。校党委书记关一凡等出席大会,并致辞。关一凡对旅游学院历任院系领导及领导班子、曾经和现在在旅游学院工作过的全体教职员工、历届校友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希望学院“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开创新局面”。旅游学院院长黄远水对学校领导、学院老师以及广大校友对旅游学院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庆典大会由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邱志荣主持。
党群工作成绩显著。“言党恩,促发展——‘先锋论坛’系列活动”和“学党史,知党情——‘红旗学坛’系列活动”获校党委组织部支部立项。杨璟、吴贵华老师参加学校首届专业教师教学课件制作大赛(文科组)复赛,获得大赛二等奖,吴耿安老师获得三等奖。校教育工会公布了2014年度党政工共建“教工小家”课题验收结果,旅游学院立项课题“‘青年教师大练兵,技能竞赛展风采’——旅游学院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竞赛”获一等奖。党委秘书林荣策老师撰写的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思考—基于福建3所本科高校调查》获得2014年厦门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第十七届“求索杯”思政政治工作论文二等奖。学院团委首度获评华侨大学“五四红旗团委”,8名学生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17名学生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华侨大学第19届旅游创新实践技能大赛,创新开展“我们旅游吧”文化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心随旅动”迎新生晚会、“旅游杯”篮球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比赛、“梦想起航”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暨总结表彰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组织学生参加2014年“我的中国梦”华侨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澳门回顾15周年合唱比赛并喜获二等奖;在“爱我中华”一二·九新生文艺汇演中,选送的三个节目分别获得声乐类一等奖、器乐类一等奖、舞蹈类优秀奖及最佳编创奖,实现四连冠,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第37届校运会中,运动健儿顽强拼搏,包揽了学生男女组百米大赛冠军、万米接力第三名,游泳比赛亚军,足球赛亚军,并最终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再捧体育道德风尚奖。
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成绩突出。在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活动中,获国家级立项5项,省级立项7项,校级立项15项,占全校立项总数的12.6%;在全国餐旅类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中获优秀奖;研究生团队《丰泽区半亩方塘策划设计工作室——生态旅游规划与绿色景观设计项目》荣获全国挑战杯比赛铜奖、福建省首届“创青春”福建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10万元资助并获得“创业之星标兵”称号。2014年共申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70支,参与人数达700多人,其中有66支团队获学校立项资助。孙嘉悦获评2014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宁德环三都澳地区鱼排上渔民的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实践团”等13支团队获评校先进社会实践团队,郝诗雨等100人次获校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称号。2014年学院共有9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0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0余名境外生获得港澳台及华侨学生奖学金。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具有5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前身是政治系,创建于1962年,是华侨大学首批成立的院系之一。经历了多次院系调整,到2009年9月重新组建公共管理学院,2012年7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学和学科建设等职能剥离,形成目前的学院状况。
公共管理学院涵盖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两大学科;拥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点;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和一级学科政治学硕士点(下设7个硕士学位点),一个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点,以及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4个本科专业,具备从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一个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和城市管理系3个系和一个公共管理案例与实验中心教学机构,以及政治科学研究中心、科学社会主义中心、海西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及国际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院现有在校生1500人,其中本科生726人,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784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5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9%,并设有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10余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学术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大量的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各级各类合作项目;2014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一类B4篇,二类A9篇,二类B4篇,三类A3篇;在各类重要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上也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项目6项。此外,共有2项成果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成果获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尤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014年,学院学生有13个项目获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校级9项;2支团队入选康桥学生科创基金重点项目;3支团队在第二十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社会实践调查大赛立项23项;获得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21项,4支团队获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6篇论文被评为2013~2014学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卓密密、刘秋芳、张晓坤、廖雨维被评为校“优秀青年志愿者”。另有5名学生分别在国家和福建省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8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1名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3名学生获教育部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32学生获得校级奖学金;8名学生获评校优秀学生干部,15名学生获评校三好学生,6名学生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干部,13名学生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员。2014年学院共选派了7名同学分赴西安交通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截至2014年12月,学院年终就业率达98%,完成了学校学院的就业工作目标。
学院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学生在2014年“我与中国梦”华侨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澳门回归15周年合唱比赛中取得三等奖;在校第三十七届田径运动会获得“道德风尚奖”等5个学生团体奖项,有9名同学取得田径个人单项第一名、多名同学取得田径个人单项前8名;选送的节目在校一二·九晚会中获曲艺类非专业组一等奖和最佳编创奖;策划举办的“道德讲坛”、“我与道德同行”、“根在中国—体验中国文化之旅活动”、“心存感恩,青春飞扬”阳光文化节活动均获校级立项。
在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学院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团十七大会议精神,开展了“我与道德同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理论学习。2014年12月16日,学院党委邀请法学院院长许少波教授做主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逻辑》的专题讲座,带领全体党政领导、系主任、师生党员,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时,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依托第一课堂,结合第二课堂,开展了“诚信我先行”“党员在我身边”“优秀学生表彰”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榜样示范的带动作用,加强了青年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教育。
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莅院讲学,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会议,进行校际交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也是学院的办学目标之一。学院邀请北京大学孔凡军教授、《学术研究》杂志主编何蔚荣、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人社部梁江处长等6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取得了很好的交流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公共管理和政治学学科教师们的教学科研热情。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等兄弟院校来学院展开交流。学院着力推动本院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和外联外访工作,有2位教师赴美国高校交流访学,1位教师从瑞士伯尔尼大学交流访学归来,3位教师赴台湾空中大学等高校参访。
为迎接国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教学合格评估,2014年6月学院召开MPA教育中心专业学位迎评工作动员大会,并多次进行MPA教育教学管理专题研讨会。学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方面,5月学院承办广州市侨务干部培训班,来自广州市、区、镇26个单位的44名侨务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取得圆满成功。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华侨大学体育部,于2008年面向海内外招生;2013年学院获批体育产业管理硕士点,于2014年面向海内外招收研究生。
2014年学院积极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目前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有1名教师荣膺“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改项目《华侨大学“竞教结合”篮球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荣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华侨大学连续三次被授予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曾获得“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领导班子为:程一辉担任院长,主持学院全面工作;赖志淮担任党委副书记,负责党建工作、学生工作,分管工会、办公室、团委;王振担任副院长,负责教学、科研、实验室,分管体育教学部、大学体育(一)部;吴桂宁担任副院长负责竞赛训练、运动场馆建设,分管大学体育(二)部。
学院有50名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1人,拥有10多名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2014年,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体育科学》在内的核心期刊10多篇。2014年,学院多项教学成果获奖,《华侨大学体育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创新与改革》《侨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体验式健身健美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另外,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户外运动》《基于WEB的定向运动网络辅助教学应用探讨》《基于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大华文教育背景下海外中华才艺(龙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学院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紧跟时代的创新思维,学院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肺通气功能及身体成分与有氧耐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于2014年立项。
学院共有4个本科专业即体育教育专业篮球等竞技体育方向、休闲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海外体育教育方向。
竞技体育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院的核心优势所在。其中男子篮球队勇夺九届CUBA总冠军,实现了“四连冠”,成就了“九冠王”。CBA-CUBA青年篮球对抗赛中夺得一次冠军,两次亚军。2014年9月华侨大学男篮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加第二届世界大学生3对3篮球锦标赛取得前八名,个人单项投篮比赛第一名。2014年华侨大学男篮获得2014年世界华侨华人篮球赛冠军。华侨大学羽毛球队与“八一”队、厦门体工队的共建成果卓著,在参加全国第八届至第十四届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摘金夺银。2014年学校足球队获得福建赛区冠军,并闯进2013~2014年中国大五联赛八强,6月获得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第六名;学校女子龙舟队在第四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中取得第四名,2014年华侨大学龙舟队首战中国龙舟公开赛获总成绩第八名;学校舞龙队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规定套路冠军,自选套路亚军。学校田径、游泳健儿在福建省、全国大学生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2014年学校黄伟鹏同学在7月17日进行的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男子50米蝶泳决赛中以28秒54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该项目纪录;2014年学校田径队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一银二铜。
体育学院是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的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是国侨办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第一家培训海外华侨华人龙舟竞渡选手的基地。2014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侨华人篮球赛,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学院还承办了2014年中国大学生CUBA篮球夏令营暨裁判员培训班,活动为期10天,来自全国高校16支男女代表队的340多名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参加了比赛交流和专业学习。通过举办的CUBA注册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培训和考试,提高其在篮球技战术训练、临场比赛以及裁判规则等方面技能。另外,学院每年派3~5批教师赴国外参加以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中华大乐园”等活动,为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近年来,学院除了继续保持在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上的优势以外,每年还积极参与高级别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的举办和承办。如:CUBA四强赛、CUBA十六强赛、CUBA冬令营和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龙舟)培训班等赛事和活动。经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批准,从2015年开始学校获得世界大学生3对3篮球联赛总决赛的长期承办资格,为学院进一步拓宽海内外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体育学院将秉承“和谐、拼搏、创新”和“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科创特色,教学上水平,科研增实力,竞技铸品牌,群体促健康,创新求发展”的思路,力创华侨高等教育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泛华学院
泛华学院设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方便泉州校区学生的上课,学院在泉州校区设有教学点。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教授担任泛华学院理事会理事长,华侨大学校董会副董事长、印尼华侨、福建泛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昌华先生任名誉院长,现任院长陈庆俊研究员,副院长陈世卿、武毅,学院包括理事会、院办、印尼语教研室等机构。
泛华学院定向印尼特色班于2012年秋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所涉及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新型功能材料、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先后已有4批45名毕业生被在印尼的中、侨资企业录用。这些毕业生因专业和印尼语俱佳而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14年泛华学院继续其特色化办学工作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2014年3月17日,泛华学院“印尼语角”活动在厦门校区举办。这项活动是印尼语教学的补充,邀请在厦门校区的印尼留学生和外国政府班的学员参加。
2014年4月25日,泛华学院组织师生参加“2014美好印尼——印尼之夜”活动。这项活动每年由在校的印尼留学生在华文学院校区举办,学生们观看印尼舞蹈、听印尼音乐、品尝印尼美食。
2014年5月11日,泛华学院在厦门校区举办关于矿产资源基础知识的学术讲座。其目的是扩展泛华学生对矿藏知识的了解,为将来服务在印尼的中、侨资企业打下基础。
2014年5月11日,泛华学院第二届印尼语演讲比赛决赛于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学院邀请在校学习的印尼穆斯林青年骨干班的学员和政府官员班的学员作为评委,福建泛华矿业集团委派武毅到现场为获奖者颁发奖金。
2014年6月30日,泛华学院第二届毕业生欢送活动在林广场学术交流中心顺利举办。本届共有12名毕业生分别到中侨资企业(主要是泛华矿业集团、青山国际、印尼世界日报社等)工作,毕业生欢送会还包括印尼穆斯林青年干部班的11位学员。
2014年7月11日,经学校决定泛华学院和厦航学院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14年10月17日,泛华学院2014年定向印尼选拔学生工作拉开帷幕。由于在印尼的中、侨资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因此泛华学院主动顺应形势,缩小招生规模,只在泉州校区招收1个班级。
2014年11月7日,泛华学院师生参加华侨大学第36届田径运动会。泛华学院与厦航学院师生共同组成方队参加校运会开幕式。
2014年11月7日,华侨大学第二届泛华优秀学生奖学金举行颁奖大会。本次共有28位学生获奖,奖次分别为;特等奖1人(每人7000元),一等奖4人(每人3000元),二等奖9人(每人2000元),三等奖14人(每人1000元)。
厦航学院
厦航学院成立于2012年12月,是华侨大学教学科研单位,专门负责华侨大学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厦航学院与泛华学院合署办公,学院设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
学院始终依托学科特点,发挥学校综合优势,优化教师队伍,精心组织教学;聘请国内外航空领域的专家、资深业内人士担任教学、实训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厦航学院全面整合华侨大学各专业办学力量,借助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在业界的良好声誉,充分利用厦航的人才资源,先后开办了酒店管理和应用电子技术2个专业。2014年9月,厦航学院开始招收音乐与舞蹈表演(礼仪与航空服务)本科专业的学生。
2014年7月18日校长贾益民、副校长吴季怀,校长助理彭霈,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后勤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前往厦航学院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厦航学院应立足与企业(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企业化运行管理模式,教师从校企或校外聘用,教学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对学生采用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实践能力和多种语言沟通与交流的培养,学校将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厦航学院的办学。
9月9日,副校长吴季怀带队前往厦门航空公司与厦航共商华侨大学厦航学院的办学事宜。厦门航空副总经理蔡城堡率人力资源部、培训部等部门领导参加座谈。双方同意每年设立一个主题活动日,将厦航的企业文化介绍给华大学生,并将华侨大学“多元的校园文化”分享给厦航的员工;华侨大学可以聘请厦航的资深高管担任兼职教师;厦门航空愿意接受厦航学院的教师前往公司接受专业培训;厦航在华大设立奖学金,提请华大拟出奖学金的用途以及实施方案等。
学院于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首批音乐与舞蹈表演(礼仪与航空服务)本科专业的学生共49名。副校长吴季怀和黄海城共同为厦航学院正式开办揭牌,开启厦航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
10月8日,学院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的活动之后,教学工作正式展开。学院开设了大学英语、中国近代史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艺术史论、舞蹈基础训练、化妆与礼仪等专业基础课;闽南语入门特色课程、昂克隆演奏等17门课程。学院分别聘请学校音乐舞蹈学院、计算机学院、外语学院以及厦门理工、集美大学和厦航空乘部的教师参与教学。11月29日,学院与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处共同论证厦航学院实训中心的项目建设,规划出学院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12月中旬,实验室舱门训练器和机舱等项目正式开标,开始向社会招聘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
2014年10月8日,学院团委正式成立(华大团〔2014〕26号),正式开展团的工作,发挥学生会团员在准军事化管理中的作用。11月7厦航学院首次参加华侨大学校运会,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音乐表演(礼仪与航空服务)班荣获优秀班级奖。
11月21日,学院主题厦航系列讲座在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G203举行,邀请厦航空乘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领导介绍厦航的历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对厦航的企业文化有所了解,提前融入厦航文化中去。12月9日,学院学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每周4天在厦门校区校车站台引导服务,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是学院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教育学院
(请参见本书教育教学——继续教育部分)